北欧之旅(二):阴沉沉的柏林——德国二三事
“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就必须积累不同的经验。必须体会不同的情感,尝试不同的关系,品尝不同的美食,还必须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而其中最好的一种办法,就是摆脱日常生活及工作,远离熟悉的环境,前往遥远的国度,好亲身体验不同的文化、气味、美食和规范。”——《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
北欧之旅第一站:9月3日从北京坐飞机经阿塞拜疆首都巴库转机,次日上午10点左右(由于时差的原因,当地时间仍然是9月3日)到达德国的首都柏林。中午在柏林的中餐馆用餐,品尝了纯正的德国黑啤。下午参观勃兰登堡门、德国议会大厦和柏林墙。晚上在僻静的柏林郊外一个名叫”Goodmorning“(早上好)的旅店歇脚,一行六人摆开“盛宴”,开怀畅饮,然后呼呼大睡。
阴沉沉的柏林——将历史作一面镜子
柏林带给人们的那种阴沉沉的感觉,不仅仅是因为天气,而且还因为那些黑乎乎的建筑。二战结束时,整个德国成为一片焦土,大小城市皆满目疮痍,柏林更是被炸得面目全非。战后在进行建筑物修复时,为了恢复原貌,德国人将那些碎石瓦砾全部拼接起来,复原到建筑物上,所以,现在看到德国议会大厦、教堂、宫殿等建筑物上那些黑乎乎的东西,就是这些拼接物。不可思议吧。这种既费时,又费力,亦费钱,而且还不甚美观的目的只有一个:让人们牢记历史。历史的教训:天欲使其亡,必先令其狂。废墟上的奇迹废墟上的奇迹废墟上的奇迹
“德国制造”——知耻而后勇
德国迟至1871年才统一,此时欧洲的英国已经十分强大。经济和技术均落后的德国被英国人看不起,“德国货”亦沦为劣质廉价产品的代名词。为了便于英国人在购物时区别优劣,英国政府规定,所有由德国出口英国的产品都必须标上“Made in Germany“(德国制造),而这一象征耻辱的标记,竟然成了现在全球贸易“产地国”标示的起源。“Made in Germany“唤醒了德国人的自尊心,经过20多年的奋起直追,德国人在短时间内走完了欧洲强国的百年之路,“德国制造”逐渐从遭人唾弃到被人接受,再到出类拔萃。而今,“Made in Germany“成了“工匠精神”的代名词。
“工匠精神”——低调与内涵
行为低调,性格内敛是“工匠精神”的基石;注重本质和美感是“工匠精神”的素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不显山,不露水;不攀不比,做好自己;不浮不飘,不骄不躁;执着坚韧,持之以恒......这些都是“低调”的表现,亦是“工匠精神”的写照。而实实在在,无虚无伪;质朴无华,怀真抱素;追求内在素质,追求长远价值......这些都是“内涵”的真谛,亦是“工匠精神”的刻画。
低调与内涵——生活幸福的根源
据称,“低调与内涵”是德国及其隔海相望的斯堪的纳维亚邻国中大多数人推崇并遵循的生活方式。究其原因,其一,可能是“资源禀赋“,由于资源多,人口少,所以什么东西都不用争,不用抢,人人都有份,何必争来争去,丢人现眼;其二,可能是”宗教信仰“,这些国家中的大部分人都信仰基督新教,而”低调与内涵“恰恰也是新教的主张;其三,可能是”教育使然“,尤其是从小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和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养成了”低调与内涵“的习惯;其四,可能是”回报使然“,因”低调与内涵“而得到了种种回报,包括人际关系的和睦,社会家庭的安定,产品性能的可靠,国家形象的提升,等等。
最终,”低调与内涵“促成的自然和谐,形成的良性循环,带来了生活质量的提高。无怪乎,斯堪的纳维亚五国的生活幸福指数连续数年都高居世界榜首。
柏林墙上著名的《世纪之吻》
据说,迄今无人破解其中的含义。
《勃兰登堡门》,顶上的“胜利女神像”
曾被拿破仑掳到法国,后来归还。
《德国议会大厦》
《胜利旗帜插到帝国国会大厦》图片中
已成一片废墟,现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