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军高级将领中,有战略眼光的只有他一人,其他名将都不值一提
解放战争爆发前,老蒋拥有430万大军,其中正规军360万人,装备精良,光美械师就有30多个;除了这些精兵之外,老蒋手下还有许许多多的名将,比如薛岳、王耀武、卫立煌、杜聿明、孙立人和胡琏等人,这些人都曾在战场上和日军真刀实枪搏杀过,立下过赫赫战功,声名远播。要兵有兵,要将有将,再加上背后还有美国人的支持,因此老蒋信心满满,豪言只需一年就可以结束战争。
解放战争爆发后的第一年,国军的确在战场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进入第二年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第三年更是兵败如山倒。老蒋见回天乏术,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逃往台湾。那么占据绝对优势的老蒋为何在短短三年多时间里就输掉了解放战争而且还败得这样惨呢?除了民心向背和国民党内部勾心斗角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军高级将领中有战略眼光的人太少了。
就拿薛岳和王耀武来说,二人在抗战期间的表现都十分出彩。但解放战争爆发后,薛岳和王耀武仿佛都不会打仗了,薛岳在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的短短半年时间内,连战连败,接连葬送了老蒋两个嫡系整编师,表现得一塌糊涂,老蒋只得将他撤职。连仗都打不好,战略眼光就更不谈不上了。王耀武在解放战争中的表现也比薛岳强不到哪里去,号称固若金汤的济南仅仅八天就丢了,自己也在逃跑途中被俘。
再说卫立煌,作为东北剿总总司令,他的战略眼光也令人不敢恭维,只知道死守沈阳,最终将东北数十万国军一一葬送。至于孙立人和胡琏等人,由于只是军级将领,还没有资格在老蒋面前谈战略,他们所负责的只是具体的战术指挥。事实上国军高级将领中有战略眼光的仅有一人而已,这个人就是杜聿明。解放战争爆发前,杜聿明就看出了东北的重要性,积极建议老蒋抢占东北。
老蒋很快采纳了杜聿明的建议并任命他为东北保安司令长官,杜聿明上任后,在和东北民主联军的战斗中连战连捷,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占领了辽西全部及沈阳外围铁岭、抚顺、本溪、辽阳、鞍山、海城和营口等重点城市。在杜聿明的猛攻下,东北民主联军被迫退到了松花江一带,处境极为艰难。陈诚见东北形势大好,急于抢功,用尽办法把杜聿明排挤出了东北,杜聿明一气之下跑到上海治病去了。
陈诚搞权术很在行,但打仗却是门外汉,他上任后连战连败,损兵折将,很快就将国军在东北的优势葬送的一干二净。后来国民党在检讨东北失利的原因时,不少人都将矛头直指陈诚,甚至还出现了“杀陈诚以谢国人”的呼声,由此可见陈诚在东北的表现有多差。眼见东北局势不可收拾,老蒋又想起了杜聿明,急忙将他派往东北。临行前,杜聿明直言东北战局已无法逆转,建议老蒋放弃东北,将数十万国军撤到关内,以保徐州安全。
现在看来,这是一个极具战略眼光的建议,可惜老蒋却没有采纳。在辽沈战役的最后关头,杜聿明依然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知道要想从解放军手中再把锦州给夺回来是不可能了,于是命令廖耀湘率部从营口撤退,现在看来这又是一个最为明智的选择。眼看廖耀湘这20万人马就要跑掉了,老蒋却绕过杜聿明直接给廖耀湘下命令,让他继续进攻锦州,廖耀湘兵团最后的生机就这样被老蒋给葬送了。
淮海战役爆发后,杜聿明又提出了不少可行性建议,但都没有得到老蒋的采纳。战役的最后关头,杜聿明见败局已定,就向老蒋建议撤离徐州,把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的20多万人马撤到蚌埠一带,以守卫长江。这次老蒋终于同意了,然而当杜聿明走到陈官庄时,老蒋却再次改变了主意,命令杜聿明停止撤退,掉头救援黄维,这一命令把国军在淮海战场上的最后一点兵力也给葬送掉了,杜聿明也在陈官庄被俘。失去了杜聿明这个唯一有战略眼光的统帅级将领后,国军的崩溃就再也无人能够阻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