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肌肉男在欧美大受欢迎,在国内荧幕上却沦为“傻蛋”?

对比国内与欧美的大荧幕,你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象:

欧美荧幕上总是硬汉辈出,过去有史泰龙施瓦辛格、如今有美队强森;

他们是勇敢、坚毅、正义的化身,以天下为己任,拯救苍生于水火之中。

而在国内的大荧幕上,肌肉男的形象往往是猥琐、油腻,外强中干的“傻蛋”。

他们或是作为人肉沙包,用来衬托主角的勇猛,出场的作用仅仅就是为了光速倒下。

或是沦为毫无感情的背景墙,鼓着肌肉,不苟言笑的站着,通常为赌场打手、反派保镖。

久而久之,人们就真的形成了肌肉男都是猥琐、油腻、中看不中用的刻板印象。

为什么很多女孩子一说起肌肉男就觉得恶心、害怕?不少抹黑污名化健美运动员的无良编剧导演怕是“功不可没”。

比如在某部国产剧当中,一位肌肉男不顾男主人反对,强行在对方家的院子里练造型晒肌肉。

当这家的女眷回到家后,被眼前的一幕吓得回避不及。

而这位肌肉男却不以为然,还反把母女俩给批一顿:“我这是健美,艺术范畴,你怎么那么封建啊。”

并反手摆出一个“奥林匹斯大力神造型”...

这个片段堪称槽点满满,直叫人三观尽碎。

难道在编剧导演心目中,健美爱好者就是法律意识淡薄的自恋狂、暴露狂?

长期被各种格调庸俗、价值不正的影视作品诋毁,许多健身健美爱好者也是一肚子委屈,国内知名肌肉男黑人毅的总结就很精辟

论肌肉男在大荧幕上的现状:

要么一见到美女就痴笑着抖胸

要么仗着肌肉恃强凌弱

一遇到吵架,就会对对方做蟹式动作

“额啊~”

无论肌肉有多大

只要被对面小鲜肉啪的一掌下去

就会飞出去十米远...

在这样的环境下,肌肉男只能是沦为不讨喜的小角色,而永远无法担任形象正面的主角。

一些尝试走硬汉风格的肌肉男,最后可能戏路很窄、面临要么选择拍烂戏要么无戏可拍的尴尬境地。

比如马京京,1.85米的个头、体重100公斤,一副标准的粗犷汉子形象。

就读于北影表演系的他,由于喜爱健身,期间练就了壮硕的体格。

毕业之后也就顺理成章的走起硬汉风,从影以来一直扮演一些大块头的角色,成为了荧幕上的“肌肉男专业户”。

然而,肌肉男在国内终究是没有市场的。为了生存,后来他开始接一些雷剧神剧,比如抗日神剧的鼻祖《抗日奇侠》。

在这部剧中,马京京扮演的铁头侠,徒手撕碎了一名鬼子。

当时观众们一度被这一幕雷的外焦里嫩,不温不火的马京京一下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手撕哥”。

此后马京京又化身“神剧专业户”,接连出演了7部爆款抗战剧。

随着神剧中越来越离谱的剧情、越来越扭曲的架空历史、越来越挑战智商的台词出现,观众们抵制的声音也越来越大。

央视终于出手痛批这一现象,并将《抗日奇侠》点名下架。

神剧风潮过去,但马京京的人设已经立住,很难再接到其他类型的片子。

后来也曾尝试拓宽戏路,但饰演的仍是一些不讨喜的小角色。因为国内的一些编剧导演,本身就对肌肉男存在很深的误解偏见与刻板印象。

刚才提到的摆“奥林匹斯大力神造型”的那位,饰演者正是马京京。

看到这有小伙伴就要问了:“相比于欧美,国内肌肉男的荧幕形象、待遇为什么会差这么多?”

一言以蔽之,是文化差异造成的。

19世纪90年代,德国人尤金山道四处展示他线条精致、发达匀称的肌肉,唤起了人们对于肌肉美的向往,并组织了一些肌肉选美比赛。

1946年,国际健美联合会成立;1965年,首届奥林匹亚先生大赛举办,它代表着健美运动最高水平的竞赛。

70年代起,欧美已涌现出大批的健美明星,如施瓦辛格、弗兰克赞恩、卢费里诺等等。

而直到1990年,我国才加入国际健美联合会。直到2017年,才有第一个中国人站在奥赛的舞台上,他的名字是吴龙。

欧美国家作为健美运动的发源地,民众普遍崇尚强大的力量、懂得欣赏肌肉的美。

而健美运动起步晚的中国,群众对健身健美的认识还尚待普及,却被无良影视作品先入为主的做出了不良引导。

最后导致肌肉男在欧美大受欢迎,在国内荧幕却只能沦为“傻蛋”。

正应了那句老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全民健身的普及,误解与偏见迟早会消除。

我们的荧幕上出现强森、杰森这样的国民偶像级硬汉,只是时间问题!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