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TA要和我结婚,又要去找第三者?
文:Emeria
来源:京师心理大学堂(ID:bnupsychology)
原文标题:为什么TA要和我结婚,又要去找第三者?|《我们为何结婚,又为何不忠》
我在去年的国庆节参加了我朋友敏哥的婚礼,这个国庆节回老家的时候,他的娃已经会爬了。
结婚之后,他就没再和我们一起开过黑,孩子出生之后更是把游戏给戒了,这次回家看到他熟练地把哭闹的娃给哄安静,我真觉得他换了个人,不再是以前那个我所熟悉的,过了今天没明天的敏哥了。
这得是多喜欢对方,才会愿意舍弃自由自在想干啥干啥的生活,愿意去结婚啊(不是
责任、自我空间的丧失、与对方家庭的磨合、养育孩子,还有房子车子,想到这些,即使知道变成敏哥那样是好事,我依然会在结婚这件事上犹豫不前。
我不是一个人,当代中国年轻人也越来越不愿意结婚了,数据支持了这一点,中国的粗结婚率从 13 年的 9.9% 下降到了 18 年的 7.2%,结婚对数则是从1346.9万对降低到了1013.9对[1]。
为什么不愿结婚?知乎上有人总结了极其扎心的答案:
但与这种丧丧的论调相反,结婚依然是社会的主流,从历年人口普查结的数据来看,意愿降低仅仅导致了结婚年龄推迟,并没有影响已婚比例。
在 2015 年,年满 35 岁的人群,也就是 80 后们,已婚比例和他们的长辈差不多,达到了94%[2]。
等到我们 35 岁的时候,情况会怎么样?很难说,但按照这批数据的趋势上来看,在未来,我们的婚姻可能会迟到,但几乎不大可能缺席。
是什么让人类前赴后继地走进婚纱影楼和民政局?在海伦·费舍尔的书籍《我们为何结婚, 又为何不忠》中,作者从进化心理学和人类文化学的角度,给出了一个答案。
为何结婚
原因之一在于,心跳不已、彼此之间强烈吸引的浪漫爱情是人们本能般的需要。
作者发现,热恋期中的男女脑部的中脑腹侧被盖区(VTA)有着表示活动迹象的斑块[3],这个区域靠近反射口渴与饥饿的原始大脑区域,表明恋爱是一种相当基本的需要。
除了 VTA 外,尾状核、伏隔核与脑岛也会在爱情中有强烈的活动,这些区域与毒品成瘾时激活的脑区是重合的[4]。
我们无法离开热恋中的爱人,就像瘾君子无法离开毒品一样,深深的渴望,想要见到对方,想要得到对方的注视,这是浪漫之爱的主要特征。
除此之外,爱还有更内敛更深层次的一种形式:伙伴爱,它形成自独立的脑组织——控制恋慕情绪的那部分区域。
和浪漫之爱一样,伙伴爱同样有着生理基础。以橙腹田鼠为例,百分之九十的田鼠一辈子只有一个配偶,科学家认为这是后叶加压素的“功劳”。在雄性交配完成后,后叶加压素的活性会有所增强,从而激发了雄性对配偶与育幼的热情[5]。
与之相近的,雌性在分娩期间会分泌后叶催产素,除了作为巩固母婴之间的纽带外,它还能让女性对心仪之人释放依恋情绪。
不光是交配或是分娩,当恋人们手牵手在沙滩上散步,在寒夜里听着窗外雨点的滴答声,紧挨着彼此看书,或是在昏暗的电影院里,一起流泪或是大笑的时候,加压素与催产素也会分泌。
他们会感受到融合与亲昵,世界成为了两个人的乐园,这就是彼此依恋的伙伴爱。
荷尔蒙、多巴胺、神经肽、催产素,这些在恋爱过程中分泌的激素,构成了一张情爱之网,让我们深陷在彼此的关系中无法自拔,想要将这些积极的体验一直持续下去。
这个时候,婚姻就登场了:它向你提供了未来的保证,带来了承诺,使两个人缔结契约,相信彼此能够稳固地、安全地一直生活下去。
结婚 = 长久?
在爱情的驱使下,当代人成双成对地手挽着手,迈进了婚姻的神圣殿堂,但世界上出乎意料的事情那么多 ,蜜月期许下的誓言,能保证两个人的关系在未来不会变质吗?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上来看,很难。
婚后三至四年是离婚高峰期,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整体离婚率如何变化,无论是在哪个国家,这个离婚高峰期在过去的六十年来并未出现重大变动。
这与人类传统的生育间隔周期是吻合的,在狩猎-采集的社会里,人类两次分娩之间一般间隔也就是三到四年。
费舍尔提出了他的假说:「当女方挺过了生育后最艰难的抚育婴儿期,承担着保护、供养角色的男性,被女性依赖的程度就会减轻。此时如果关系糟糕,他们就会选择分开。」
换句话说,两个人彼此之间感受的亲昵甜蜜,有一部分是「为了」繁衍后代,把基因传递下去。
等后代不再那么需要养育的时候,激素带来的滤镜消退了,这个时候,还要是否继续关系就成为了一个问题。
恋人们的心思开始活泛,想要寻求一段全新的关系,重新体验一开始的那种感觉,这就是不忠的起源。
为何不忠
在现实生活中,出轨是那种人人都爱听,但没人愿意承认自己爱听的故事,它足够隐秘复杂,很难下简单的判断,毕竟《金瓶梅》、《廊桥遗梦》和《泰坦尼克号》都是关于出轨的故事 ,人们显然更倾向于接受后两者而厌恶前者。
比起小说和电影,现实生活中出轨的比例或许比你想象中更高。
在潘绥铭教授的《给“全性”留下历史证据》中,他根据四次人口普查总计约两万人左右的数据,统计了18-61 岁已婚/同居的总人口里,在和伴侣保持性关系的期间,跟别的人有过性生活的比例。
结果···如下图所示:
对于出轨者,鞭打、割耳、割耳、砍足或是宫刑等残酷刑罚,但无论哪个社会,哪种惩罚,还是有一部分人会义无反顾地走上婚外情的道路,这几乎是一种刻在本能里的渴望。
是的,它确实是一种本能,人类的出轨天性很可能是在漫长的史前时期形成的:
相比于只同一个女人生孩子,要是一个原始男人与另一个女人有私情, 且凑巧也生了一个孩子的话, 就算是对后代做出了双份贡献。
因此, 那些历史长河中滥情滥交的男性普遍子嗣更多。存活下来的子嗣继而把自己的基因
那么女性呢?
只要史前女性对她们的婚外情秘而不宣, 她们就能为后世子孙觅得额外资源、 生活保障、 优质基因以及更多样的DNA。
除此之外,通过与多名伴侣交合, 女性能够获得男性在育儿方面的额外投入, 同时也杜绝了杀婴现象。
所以,那些脚踏几条船的女人活了下来, 并在后世几百年里, 把女性大脑中鼓励出轨的那部分基因传承了下去。
出轨很普遍,出轨是本能,出轨有很多原因,这不代表要为出轨辩解,在当代的婚姻体系中,出轨对于关系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它直接撕毁了契约,让信任不复存在。
被背叛者对关系的投入越深,受到的伤害越重,这是出轨在道德上最站不住脚的原因。
至于我们个人何去何从?到底结不结婚?在「为什么不愿结婚?」这个知乎问题下的另一个回答,或许可以成为答案:
我没有不愿意结婚啊,我特别想结婚,那样就可以过上回家有人等着,出去有人惦着,做事有人商量,无聊有人畅想,伤心有人给你抱,开心有人陪你跳,能一起计划未来,能一起抵抗风险,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上有这么一个亲密战友多好啊。
我以这个标准在找,所以有点慢。。。
—— Jo Jo
谁不愿意获得一段高质量的关系呢?无论如何,带着期待去生活,相信自己终将能够遇见那个值得信赖,值得一起负担起婚姻重担的人,至少在等的时候是开心的呀。
婚姻应当是加分项,而不完全是负担,对于婚姻关系有更多了解,就能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就能够更坚定地在生活中做好自己。
至于真的要不要结婚?已经不重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