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男人

范蠡:烟雨五湖去,扁舟第一人

在我心中,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成功的男人,为政,辅佐君王,灭仇复国;经商,冠名商圣,富甲天下;爱情,美人相随,泛舟五湖,他就是范蠡。

范蠡是智慧的化身,简直就是神一般的人物,尤其是最后这个桥段,那随行美人可是中国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出将入相,阅尽人间美色,爱情事业双丰收,后世那智神诸葛亮,风流周瑜,同他相比,那就差了不止八条街了。

记得当年看老版电视剧《水浒传》,当梁山一众好汉征方腊归来,十去七八后,浪子燕青辞官归隐,临登舟之时,李师师婷婷而来,二人相携而去,那可把俺羡慕得不行不行的了,感觉这人世间,是大丈夫方有如此际遇,唯真英雄才配美女傍身!

在中国的各行各业中,都有着自己的圣人,或者叫“祖师爷”,范蠡是被尊为“商圣”,就是说,无论是行商还是坐贾,都是要拜范蠡的,但奇怪的是,我见过很多家庭或者商铺,拜的却并不范蠡,而是关公。

我实在是没有弄懂,一个狂傲无比,最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败军之将,也配当作圣人?成天带着顶“绿帽子”,假模假式的看着“春秋”,弄一把大刀放在身后,享受着千家万户的祭祀,不合理嘛。

历史上的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国度,什么三清、财神、如来、马祖的,啥都可以拿来拜,但后来逐渐几乎都被关公所替代,不仅如此,他还被剃头行业奉为祖师爷,也许在这行业中,是将关二爷的那把大片刀幻化成了剃刀的缘故。

及至后来,这关公成为啥都可以庇护的神,保佑发财的财神,看家护院的门神,也许还要充当观音的送子娘娘角色,于是,这范蠡也被从“商圣”的位置请了下来,反正在国人心中,关公是无所不能的“大神”。

中国历史是成王败寇史,范蠡肯定是铁铁的成功人士,就这个意义上来说,关羽连给他提鞋都不配,然而,也许是历史太过久远,范蠡的故事并不多,也很模糊,如雾里看花般的真假难辨。

范蠡是春秋时期人楚国人,出身贫寒,家境很是不好,但他自幼聪明过人,喜爱读书,是不是神童不好说,但肯定是一个常识渊博之人。

在人们的印象中,楚国就是屈原投江的两湖之地,其实不然,楚国在秦统一前,一直都是最大的诸侯国,以长江为界,江北之地都是楚国,所以,刘邦和项羽这些现在的江苏人,当时都是楚人。

而江南开发得很晚,当时几乎就是蛮荒之地,中原人连楚国都视为化外之地,更何况江南了,但江南却有着两个小国,一为吴,一为越。

青少年时期,他的思维就异于常人,语出惊人,别人看他仿佛天外来客一样,这其实反映的是他对事物的看法更透彻,思考更为深刻。

他同文种是同乡,又是好友,都怀有报国之志,希望能靠着自己的特长建立功业。

但是,当时的楚国实行的是贵族政治,一介平民想要登堂入室,那是比登天还难,唯一的途径便是投军,靠着战功慢慢获得升迁,可二人又都是文人,这条路于他们也是行不通的。

这时的楚国虽然国力强盛,在各国中已列霸主的地位,但是,国君昏庸,奸臣弄权,结党营私,政治黑暗,没奈何,二人便转身投靠了人才奇缺的越国。

后面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被解到吴国为奴,而那些口口声声忠烈的越国大臣们,树倒猢狲散,或投靠新主,或遁迹无踪,跑得影子都不见了。

只是范蠡和文种对勾践是不离不弃,始终追随左右,经过卧薪尝胆,尝粪问疾等一系列非常人能忍受的隐忍和磨难,为奴三年后,被吴王夫差遣送回国。

如同当年西方国家制裁一战中战败的德国一样,夫差给越国规定了诸多的限制措施,在这种情况下,范蠡根据实际情况,制订了十年的长远规划,秘密进行复仇的准备。

然后,君臣同心协力,发展生产,增强军力,十数年后,最终将吴国打败,将夫差逼杀,越国遂成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霸。

在这一漫长的过程的,范蠡显示出了超人的智慧,他晓利害,知进退,实为越国复国并成为春秋霸主的第一功臣,为此,他也被勾践封为上将军,成为越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朝廷重臣。

范蠡助勾践复国,这是一个国人熟知的故事,也是被后人当作励志的典范,一个“卧薪尝胆”,如遮羞布,将勾践诸多的不齿之举遮得是严严实实。

但是,从道德意义上说,恩将仇报,反复无常,这些都是同传统道德观相悖的,而这一切,都是范蠡的策划下实施并取得成功的,后人在称赞他们阴谋过程中的“忍辱负重”等美德外,却将他们在暗地里的小人嘴脸,轻轻地翻了过去。

而正是由于勾践的这次毫无廉耻的下作之举,将春秋时人们奉行的仁义和道德观念彻底击碎,从此,历史进入了弱肉强食的战国时代。

范蠡最大的智慧,是成功后的激流勇退,当他看出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不能同富贵之人后,果断抽身,所谓“事了拂衣去”,泛舟五湖去了。

同他作对比的是文种,一个与他共进退,共同辅佐勾践成就霸业的伙伴,文种不知是贪图宝贵,还是留恋官位,抑或是对勾践认识不足,他是选择了留在勾践身边,继续辅佐,最后是被勾践害死。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

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封信了,是范蠡临去前留给文种的,从此,中华文化宝库又多了一条成语,“鸟尽弓藏”,中国智慧人生中多了一条警示,它又从后世的韩信口中喊出,给人们带来一声长叹的同时,身上也会感觉到一阵阵的寒意。

退下来的范蠡开始经商,据说他是“三度富甲天下,财富过千金”,在国家危难,民众流离失所之时,他能够三次散尽家财,救济苍生,其悯天怜人的大爱情怀,受到万世敬仰。

至于他是如何经商,做的是何种生意,如何能聚得这般大的家业,司马迁在《史记》中语焉不详,我们也不好随便猜测。

据说他是来到了齐国陶地,改名为朱公,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陶朱公,他买下并开垦了大片土地,还经营了捕捞及开盐田,凭着诚信经营,迅速成为齐国首富;后来他又被齐国拜相,大力发展经济,为齐国的强大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如在越国时一样,他在“居官致卿相,治家达千金”的情况下,再次选择了退隐,这便是人们称颂的“三散三聚”,只是不知这些说法可信度几何,因为,司马迁只说他是“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其他则没有相应的记载。

大汉朝的开国元勋张良亦是被后世称颂之人,相比于范蠡的智慧亦是不差,但张良出身贵族,那些不能为人言的龌龊之谋,是不会在他谋略词典中出现的,只能由那“盗嫂”的乡民陈平提出并被泗水无赖采纳实施,并取得奇效。

这样来看,其实范蠡是集张良和陈平二人的智慧于一体,既有站在战略层面上的规划,也有鸡鸣狗盗,阴险狡诈的战术诡计,所以才能帮助勾践以一系列下作的举动,赢得最后的胜利。

我是很看不起勾践这等作为的,为目的而不择手段,如项羽这等人,打死也不会去做这样的事,但范蠡却可以指使勾践去做,这大概也属于出身的不同,在人生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平民和贵族最大的差别吧。

范蠡和张良,都属道家人物,看透盛衰,张驰有度,心胸博大,进退自如,大道自然,顺势而为,中国的所有好词似乎都可以记在道家人物身上,特别是看透了效力的主人不能共处时,选择归隐是上上之策。

在范蠡的故事中,最让人羡慕的还是功成身退时,有大美女西施相伴,泛舟五湖,好香艳的画面,这在后世成功之人中,是无人匹敌的。

在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中,这西施和貂婵一样,是虚构的人物,至少是移置的美女,说她是在溪边浣纱时被范蠡发现,因貌美如天仙,遂将其献给吴王夫差,果然,夫差宠爱无比,沉浸在温柔乡中不能自拔,最后是在西施枕边风的攻势下,将勾践放回而遭到灭国。

但西施的确是虚构的人物,《史记》里是没有她的任何记载,作为一个迷惑敌方的超级美女间谍,对吴、越两国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司马迁是绝对不会不着一字的。

西施之名早在吴越交战之前的百年前就出现了,管仲就曾经说过:“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可见西施至少不是出现范蠡时代,而是范蠡“祖奶奶”级别的美女。

越国当然也向吴国进献美女,战败国进贡,这个很正常,数量应该很多,这些美人是不会对吴国起着迷惑作用的,更不可能行间谍之事,因为,她们只是同谷米钱粮一般,属于物资的范畴。

在记述春秋的正史《左传》《国语》中,均无西施记述,倒是在百家争鸣时的诸子百家中被提及,但都是以毛嫱、西施并列,用以指代美女,所以在当时人眼中,西施只是个美丽的符号而已,并不特指某个具体的人。

西施这个名字也很奇怪,世上有姓“西门”的,但却没有姓“西”的,西施者,西面国家送来的美女也;貂婵者,专门为官家制作帽饰的宫廷作坊中的美女,二者都是泛指,也就是代称。

西施是一人还是一群人,这个很难说,我倾向于是一群人,也就是从中原来的美人之统称,那时候除贵族外,一般人是没有名字的,女人更不可能有,所以,范蠡和西施的故事听听也就罢了,是当不得真的。

但国人是相信此事为真,早在东汉时就有人记载,“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泛五湖而去”,一个美丽的传说,尽管人们也知道其中有虚假的成分,但又何必要探个真假呢?就如同我们知道龙是虚构的一样,还是以龙的传人而自豪!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