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治半夏”“秫米”名实考

朱鹏举   辽宁中医药大学   沈阳110032

《灵枢 邪客》所载专为不寐而设的半夏汤。是历代医家广泛应用的一首效方。然而,南于《内 经》成书年代距今久远,农业史上谷物名称并非一成不变,所以《灵枢》所用“治半夏”究竟是哪种炮制品,秫米究竟是哪种谷物,仍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治半夏

关于“治半夏”是何种半夏,古代注家多置而不论,唯明代李中梓做过一个简单的解释,他说: “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内经知要》)然而,半夏炮制之法甚多,临床常用者即有法半夏、 姜半夏、清半夏数种,显然仅凭“制过半夏”这一笼统的解释,我们依然很难弄清“治半夏”究竟是哪种炮制品。

《内经》之外,中国古典医籍中不但没有关于“治半夏”的记载(引《内经》者除外),而且也 缺少与此治字相类似的用法(至少笔者在电子出版物《中华医典》中未曾检索到)。考诸出土文献, 古医家常有将“冶”字冠于药名之前者,如马王堆汉墓古医书《五十二病方》中“冶菌桂”、“冶矾”、 “冶黄芩”、“冶半夏”之类的词语出现二十余次,而《武威汉代医简》中则有“冶龙骨”之例。 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注释,“《医心方》卷二十一引《集验方》'已冶艾叶一筥’。冶字日文训释为碎,帛书医方中冶字都是碎的意思。同样意义的冶字也见于《流沙坠简》和《汉代武威医简》。” 按照目前多数学者的观点,《五十二病方》抄写年代大约在秦汉之际,武威汉墓大约下葬于东汉早 期,如此则《内经》汇编成书的时代西汉中后期恰好处于二者之间。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治”、“冶” 二字形体相近,笔者认为《内经》“治半夏”应是“冶半夏”之误,如此则其用法正好与这一时期医家的用词习惯相合。查《武威汉代医简注解》一书,仅“冶龙骨”一词就至少两次被手民误植为“治 龙骨”,以今例古。我们推测“治半夏”是“冶半夏”之形误,想来并不为过。所以,笔者郑重建 议根据出土文献将《内经》的“治半夏”校改为“冶半夏”。

《说文·仌部》云:“冶,销也。”段注云:“销者,铄金也。仌(bing,古同“冰”)之融如铄金然,故炉铸亦曰冶。”可以看出,冶之本义为冰之融解,引申为金之熔化。如此,冶字可作碎解亦在情理之中,日文将冶字训释为碎可谓渊源有自。“治半夏”即“冶半夏”, “冶半夏”即将半夏弄碎入药,心中疑惑涣然 冰释。

回顾半夏炮制方法的沿革,最早的药物学着作《神农本草经》没有留下关于半夏炮制方法的记载, 东汉末年,张仲景最早提到以“汤洗十数度,令水清滑尽”的方法炮制半夏(《金匮玉函经》),其 后,南朝梁之医家陶弘景所着《本草经集注》亦有类似记载,而其他名目繁多的炮制方法多为宋代以 后医家所创。据此分析,《内经》所谓“冶半夏”很可能就是将经过初步清洁处理的半夏弄碎人药, 或者是经过“汤洗”(热水洗)的半夏。毫无疑问,前者就是生半夏,而“汤洗”之半夏,也与今天 的生半夏极为接近。

要之,《内经》的“治半夏”是“冶半夏”之形误,即将半夏弄碎人药,其实质与我们今天所用 的生半夏并无二所致,而李中梓“治半夏,犹言制过半夏也”之论实属望文生义,不足为训。 二、秫米

对于秫米的解释,今人多依张介宾、李时珍、丹波元简等人之说,谓秫米即“糯小米”、“黏粟”、 “黄糯”,也就是黄黏米…。然笔者认为,这一结论尚有待于商榷。

秫为黏粟说之外,有医家认为秫米是指黏高粱米或高梁米。如明代官修本草《本草品汇精要》引《图经》之语云:“秫乃粟之黏者也,其苗高丈许,有节如芦,茎中有瓤,类通脱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实生茎端作穗。江南谓之粟,北土所谓薥薥者是也。然有二种,其黏者为秫,可以酿酒;不黏者为粟,但可作糜食耳。”“苗高丈许”、“节如芦”、“茎中有瓤”、“(瓤)类通脱木(即通草——引者注)而小白”、“叶长一二尺”,通过这些描述,我们分明可以得知秫米当为黏高梁米,而本书的插图也正是高粱。既是官修本草,则此绝非一人之见解,至少是着录本书的众多医家中大部分人的认识;而从其文献来源看,这又不是明代医家的新认识,至少着录《图经》的医家们即宋代的苏颂、掌禹锡等人也是这样认识秫米的。此外,清代的吴鞠通及民国时期的张锡纯均曾明确提及秫米就是高梁米。

其实,秫究竟是哪种谷物这一问题不仅为医家所关注,也引起了其他学者的关心。据清研究,高梁(又叫红粱)即古之所谓稷,其黏者即所谓的秫;秫本为黏高粱,而不黏的高粱通称为秫秫,此外,秫还可以用来泛称其他谷物之黏者。而这一结沦不仅得到了段玉裁、王念孙、郝懿行等清代训诂名家的公认,也为今天的《新华字典》、《辞海》所遵从。

今人沈志忠氏通过对古文献资料、甲骨文材料及出土的《居延汉简》等材料的考察,明确指出: 先秦两汉文献中的“秫”本指有黏性的高梁,也有以其指称高粱者,后来引申为有黏性的其他谷类作物,如黏小米、黏稻等。由于出土文物不像一般经书那样受到传抄、重刊、篡改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所以,我们认为沈氏用古代直接留存下来的出土文物作依据得出的结论是较为准确可信的。

以上材料之外,《说文》的相关记载及民间传说或许可为秫本为黏高粱后泛指所有高粱之说提供 一个较为有力的旁证。据《说文》,“秫,稷之黏者”。虽然这里的“稷”究竟是指哪种谷物尚有争议,但是,我们据此说“秫”是一种黏性谷物应该是没有异义的。除此之外,《说文》还有一处提及秫,谓:“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葬长垣。”这段文字历来少有人注意,而笔者认为若将其与杜康制帚造酒的民间传说联系在一起,对于我们准确把握汉代之秫米究竟是何物颇有价值。幼年之时,常听老人讲,当初杜康用高粱造酒之时,觉得将去籽之后的高粱穗扔了甚是可惜, 便把它们捆在一起作为打扫卫生的工具,于是就发明了后世日常所用的笤帚。可以说,这一传说与《说 文》的记载甚是吻合,似可说明在许慎所生活的时代秫已由黏高梁的专名向高粱之通称转变。虽然笔 者的生活经验远不够丰富,但也注意到时至今日制作笤帚的原料仍以高梁穗为多(关于这一点,《本草纲目》亦曾提及,谓高粱“梢可作帚”)。更令人感兴趣的是,在笔者老家河南农村人们普遍称高梁 秆为秫秸,而东北农民则呼之为秫g ai。这些材料也可说明秫本指黏高粱,后来成了所有高梁的通称。

要之,秫米为黏黄米的说法值得商榷,成书于西汉中后期的《内经》应用黏高粱米的可能性最大。至于后世医家有用黏黄米者,有用糯米者,有用高梁米者,皆是受谷类名称变化不定影响的结果。

三、结语

《内经》“治半夏”应是“冶半夏”之误,即弄碎的半夏,其实质与后世所谓生半夏大体相当, 而秫米即是黏高粱米。《内经》半夏汤之组成仅半夏、秫米这两味药,毫无疑问弄清半夏、秫米之实 对于临床运用半夏汤治疗不寐具有重要意义。

冶半夏【附案】愚因药房半夏制皆失宜,每于仲春、季秋之时,用生半夏数斤,浸以热汤(热水),日换一次,至旬日,将半夏剖为两瓣,再入锅中,多添凉水煮一沸,速连汤取出,盛盆中,候水凉,净晒干备用。(《医学衷中参西录》)

(0)

相关推荐

  • 论夏枯草代半夏秫米汤中秫米之妙

    失眠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病及多发病,主要症状为入睡困难.易醒.早醒和睡眠质量低下.中医对于失眠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长期治疗失眠的过程中,总结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药对和处方,这些处方不仅疗效好,而且 ...

  • 调理失眠第一良方,千古传承,值得收藏!

    失眠从古到今都是常见病,更是现代人的流行病.不管男女老少,都会因为各种问题或者因素发生失眠. 导致失眠的病理因素基本可以概括为: 有邪气逆乱于五脏六腑,就会迫使卫气只能行于阳分,而不得入于阴分. 由于 ...

  • 妙治失眠:温胆汤、半夏泻心汤、酸枣仁、半夏秫米汤、王氏安神汤

    在失眠界,有很多疗效非常的方剂,比如我们常见的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煮米汤,温胆汤,半夏泻心汤,酸枣仁汤,他们都是非常有特色的,正确运用这些方剂,基本上就可以将所有的失眠一网打尽了. 在治疗各种失眠的 ...

  • 半夏秫米汤治失眠

    摘要: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千年古方,我们在写此文时,我想-- 半夏秫米汤:治疗失眠的千年古方 原创2016-11-04丽音岐黄养生堂 在写此文时,我想重点强调一点,下文中所涉及到的方药,必须在医师指 ...

  • 外饮治脾内饮治肾

    内饮.外饮无非指的是邪气深入的程度或本气自病所在的层次 中医讲的"脾"和"肾"绝对不是平行的概念 中医看人体是讲究层次的,当古人提到"治脾" ...

  • 中医干货 || 陆德铭:重用黄芪有奇功(内有治疣验方)

    导读: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教授深谙中医理论,临床治疗多种外科疾病时善于运用黄芪.前人栽树,后人乘凉,陆老的几则经验及医案都很有参考价值,医小知特与大家分享. 复发性口腔溃疡 陆老主张应益气养阴,重用黄芪 ...

  • 传统中医典籍《卫生简易方》内的治伤暑方法

    治暑毒 用新胡麻一升,炒黑,摊冷,碾为末.新汲水调三钱匕:或丸如弹子大,新水化下.凡着热,不得以冷物逼,得冷即死. 治人中热,失心燥闷 用楝实煎汤浴洗良. 治夏日 死 用水蓼浓煮汁三升灌之. 治中暑身 ...

  • 鳖甲山药内金治肝脏肿大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岐黄国医在国学中具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的地位,乃国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悠悠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华夏儿女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的进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为各个时 ...

  • 内不治喘,外不治癣,银屑病咋就那么难治?

    健康时报 权威健康资讯,因专业而信赖! 本文专家: 李若瑜,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性病科主任医师.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李航,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皮肤科主任.国家皮肤与免疫疾病临床医学研究 ...

  • 重用黄芪有奇功(内有治疣验方)

    天医堂推荐搜索 黄芪 治疣 陆德铭 导读: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文中记载的几则经验及医案都很有参考价值. 陆德铭之用黄芪 中医外科名家陆德铭教授深谙中医理论,临床治疗多种外科疾病时善于运用黄芪. ①治疗 ...

  • 饭后15分钟吃,一日三次,一般短期内即可治好!

    热心网友来信 胡老师您好 我有一个治疗眩晕的方子 借您的平台奉献给患者  主要材料 眩晕停片(2片) 维B6(2片) 安定片(2片)  偏方用法 眩晕停片(2片) 维B6(2片) 安定片(2片) 一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