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书写中的最高境界?——论书法的感性思维

此“静”非彼“静”

若要问书法最高境界的书写状态是什么,很多人必然会想起蔡邕《笔论》的话:

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他提倡静气养神、怀抱敞开的书写状态。也是后人广泛认可的观点。

另有孙过庭书谱中的五乖五合之要:

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心遽体留,一乖也;意违势屈,二乖也;风燥日炎,三乖也;纸墨不称,四乖也;情怠手阑,五乖也。

他的描述方式虽然不太一样,但他们的字里行间中都有强调对书写情绪和状态的要求,即静思默坐。

然而这种“静”并不是安静,并不是情绪毫无波澜。相反,我们的情绪应该是激昂的、充满波澜的,应该让内心的情感得以充分释放,如滔滔江水,一泄千里。不然你很难想象张旭、怀素汪洋恣肆的狂草是在“安静”的状态下书写的。你也很难理解悲痛欲绝的颜真卿会在平静的心境下书写《祭侄文稿》。

由此,我们如何理解“静”的内涵呢?

“静”应该理解为排除世间尘俗的杂念,忘掉外在名利的诱惑,静下心来,尽情释放自己的本性和情绪,毫无顾虑的书写内心的情感。这种书写状态才是最自然的,才能写出高境界的作品。

书法中理性与感性的博弈

从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外在名利、他人看法、尘俗杂念等现象归为人在书写时的理性思维,而释放天性、任情挥洒、无所顾虑等现象归为人在书写时的感性思维,那么我们就可以更容易理解古人所说“散怀抱”和孙过庭的“五乖五合”。

上文中提到“静”的书写状态达到了人类感性的制高点,同时无限压抑人的理性思维。

也就是说,充分激发感性而无限压抑理性的状态才是古人追求的最高书写境界。但注意,理性思维只能无限压抑,不可能完全消除,书写的文辞内容需要理性思维的支撑。

孙过庭的五乖中“心遽体留、意违势屈、风燥日炎、情怠手阑”都是理性占主导地位的书写。如果不想写字、没时间写字、没心情写字、没力气写字,就无须勉强书写,为了应酬、完成任务的心态是我们不提倡的书写状态,切不可被理性思维所驱使,那样会堕入刻意不自然的怪圈。

如何激发感性思维?

既然感性思维在书法中如此重要,我们如何激发他呢?

1、生活突发事件激发

其实平时生活中,激发感性思维很简单,不需要刻意激发,生活就会给你。

比如亲人去世、职场被炒、金榜题名等重大事件时,人的感性情绪自然而然就会被激发出来。

所以当你遇到这样的情况时,就要好好把握这种机会,一旦错过,下一次机会你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会出现了。

这种生活突发事件带来的书写状态是比较普遍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的悲痛情绪是在失去亲人和爱国情怀的双重压力下激发出来的,同样,苏轼《寒食帖》的无奈绝望情绪是在生活窘迫和官场失意的重挫下激发出来的。杨凝式《韭花帖》的感激愉悦情绪是在饿醒后恰得友人赠韭花的突发事件下激发出来的。

3、人为主动激发

如果你不想等到生活突发事件的到来,想快一点进入高级的创作状态,这也是有办法的。

人为主动激发就是通过麻痹神经来达到抑制理性思维的效果,麻痹神经可以通过喝酒等手段达到目的。

古人早已认识到喝酒所带来的艺术效果,李白和杜甫的很多诗都是在喝酒后创作的,怀素的大部分狂草作品也是在喝醉后书写的,因此有“颠张醉素”一说,连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也是在醉酒后写下的千古绝唱。所以,醉酒不失为一种激发艺术创作状态的手段。

虽然喝酒确实很有效,但并不建议经常这样喝醉酒,也不建议喝太多,毕竟对身体有害,嗜酒之人,命都不长。

激发感性思维的后果

既然我们知道了激发感性思维的必要性和方法,但是激发出来后真的能到达很好的效果吗?不一定!

以上我们举出的例子都是大师级人物,本身都是具有高超的书写功力,书法中的那些技巧早已练过千百遍,烂熟于心,他们一旦充分激发感性的思维,便可以在无意自然的状态下写出更高水平的作品,但这样的人毕竟很少,如果只看对书法有所创新的人,那更是凤毛麟角。

大部分人都是普通的,一旦激发了感性思维,便会同时将自身的用笔、结构等没有完全掌握的功力全部激发出来,也许练习时能很好的运用中锋,但这种时候便会将你没有完全巩固的技法暴露出来。你的作品虽然能在自然书写性上有优势,但是其他方面必会比平时理性书写的字还要差。

因此激发感性思维后的作品还有一个很好的功效,那就是能检验平时练习的技法有没有掌握到位。不管是大师,还是普通人,无论激发感性思维的后果如何,我们都要在最高的书写境界中创作实践,以便发现问题,不断取得进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