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生中来不及说出的那些话》小感

读《一生中来不及说出的那些话》小感

詹友海

从平常的生活中见闻和这篇文章描述,我们都能发现中国孩子和国外的孩子性格存在极大的区别。国外的孩子性格外向,比较懂得表达和与人沟通,而中国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表达和与人沟通。

到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去亲戚家做客的情景。小时候我到亲戚家做客时,亲戚家一般会拿较好的糖果招待孩子。那时候的我,心里想吃,也想伸手去那,但是一般情况下会先看看父母的反映。而父母常常会用小动作或眼神,告诉我如何去做。因为在父母眼里,如果孩子在亲戚家太随便了,反映出家教不够好,那怕在亲戚家不直接批评,还会在回到家后秋后算账。

但是在国外对于这种情况,则恰恰相反,家长们会尊重孩子自身的想法和意愿,并鼓励他们。这小细节中也看出中外家庭教育子女的极大不同,折射出中外孩子的性格、能力的不同。

对于国人和国外的家庭教育家,其实各有优劣。但是我们发现中国对孩子的教育开始慢慢从“含蓄”的被动教育转向于“重交流和表达”的教育转变。

从古代到民国的教育,我们都是习惯在课堂上教师在讲,孩子在听。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教师一直在输出,学生在被输入,没有输出。这种教育模式出来的孩子,习惯在听,不懂得表达,自然而然就很“含蓄”了。新课改的“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模式,转变了以往“以教师为主”的模式,强调了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的培养。

这个学期,学校教研组进行小班化的小组合作教师模式的探索。我们发现学生们在课堂中通过课堂学习单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的讨论交流、汇报分享等形式,慢慢向着主动式、建构式和交互式的学习转变。小班化小组合作学习的孩子们慢慢学会倾听别人、表达见解,学会了交流和表达的方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