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这句话的理解

《素问第二十一篇。阴阳离合论》中说到的“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

《黄帝内经》说“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开是显露,阖是收敛,枢是转换。

阴中阳升为少阳,升而不已化热则为太阳,阳极生阴为阳明。

阳中阴降为少阴,降而不已化寒则为太阴,阴极生阳为厥阴。

最盛的是阳明,其次是太阳,再次是少阳。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 这句话的理解应该是这样的:按照足太阳,足阳明,足少阳在人体的分布位置看,足太阳在背面,足阳明在正面,足少阳在人体的侧面。如果有一扇门,门轴是足少阳,那么门开就是足太阳的位置,门阖就是足阳明的位置。这就是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这个和盛衰没有直接的关系。 这个在内经里有多处体现,例如:气血形志篇第二十四,'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 ,阳明是气血生发之源,阳最盛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实。这个开阖枢,这个早在50年代,就已经被校定为关阖枢了,具体可以去参考有关文献,这个也是学术界公认的了。所谓的太阳为关,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即以门户作喻,关是门栓,阖就是门扉,就是门板,枢就是门轴,所以太阳为一身之藩篱,主表卫外,太阳多血而少气而为阳中阳,阳明主里,而又多气多血,所谓两阳合明,少阳主枢机,其经多气少血,其为阳中阴。三阳的顺序自古以来就有争议,其中原来伤寒论和内经就不尽相同,后世争议也就更大,但是个人觉得没有太大意义,因为本身生理功能已经明确了,而所谓“二阳合明'和一阳 二阳 三阳,都只是借用了哲学的概念,而非一定借其实。三阴三阳的生理功能,部位,大多已经确认,就没有必要争论了。阳明的多气多血,是根本无法说明其阳气一定盛的,如果这样说太阳为三阳,和太阴同列,理当阳气最盛,另外也可以说阳明所生气血,其彪悍者为为卫气,卫气主外,行与脉外,护御机体,理当为阳气最盛,所谓这种争论没有价值的,以为与临床是脱离的。

这就好像说当今在五脏病机里面基本上可以排除了五行病机的影响了,就好像法相药理一样,当以功效为主,性味为参考,五行的推延只是一厢情愿,能不能两情相悦,还要验之临证。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三阴三阳圆运动:三阴三阳又可以细分。都知道经络运行的起点是太阴肺经,

经过一轮的循环,经过手太阴(艮 立秋 脾 肺)肺,

手阳脉大肠,足阳脉胃(兑 春分 阳明 大肠 胃),足太阴脾会到胸中。

你发现了什么?

第一轮的循环就是太阴和阳明。

下面看第二轮的循环,手少阴心,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足少阴肾,再次回到胸中。

第二轮是少阴和太阳。第三轮则是最后一轮循环,不用看看,就剩下厥阴和少阳了。

第一轮的运行,是阴阳气的起始,阴气和阳气刚开始运行,自然阳气盛,阴气盛,

所以命名为阳脉和太阴。第二轮阴阳气稍弱,就命名太阳和少阴,

而第三轮阴阳气衰,则命名厥阴和少阳。

三阴三阳的时、位、性三阴三阳的哲学基础是“一分为三”和“一分为二”的有机结合。

“一分为三”是古人的宇宙观,是对时间和空间的划分。“一分为二”则是方法论,是事物的属性。在《周易》中“一分为三”被称作“三极(才)之道”,“一分为二”称作“一阴一阳之为道”。三阴三阳是“兼三才而两之”的结果,——“六爻之动”。

一、六时三阴三阳的内涵三阴三阳是古天文历法的内容,六爻历把一天分为三阴三阳六时,三阳主昼,三阴主夜,太阳为初始之阳,生于日出,少阳为最盛之阳,应于日中,阳明为末了之阳,终于日入;太阴为初始之阴,生于合夜,少阴为最盛之阴,应于夜半,厥阴为末了之阴,终于平旦。把一年分为三阴三阳六节,则太阳始于春分,少阳应于夏至,阳明止于秋分;太阴始于秋分,少阴应于冬至,厥阴止于春分。

二、三阴三阳与八卦的关系

“土主甲己,金主乙庚,水主丙辛,木主丁壬,火主戊癸。

子午之上,少阴主之;丑未之上,太阴主之;寅申之上,少阳主之;

卯酉之上,阳明主之;辰戊之上,太阳主之;己亥之上,厥阴主之。”

从《内经》来看,三阴三阳之说见于《内经·阴阳离合论》,《内经》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似乎“枢”字最好理解,即阴阳转换之枢纽。开阖有人理解为打开、关闭。“天门开阖而为雌。”然结合篇名理解,“离”不是分离的离,而是后天八卦中“相见乎离”的离,所以《内经》所指的离应为“显”为“明”。故以门户比喻之,则门开可见,“太阴、太阳”显也。门之有枢,“少阴、少阳”谓也。闭门则隐,乃“厥阴、阳明”也。又阳之极,明也,当向其反面转换——阖也;然厥阴之“厥”多认为是阴之极,从卦象上看到是对称了,但阳之极“阳明”可配“太阴”,阴之极“厥阴”如何配得“少阳”?其实“厥”仍作“闭”讲,即阴之始也。故此段文字可理解为:太阴、太阳比较明显;厥阴、阳明隐而难见;少阴、少阳为阴阳转换之枢。后人为理解方便,将三阴三阳配以三爻,则有:厥阴一阴爻;少阴二阴爻;太阴三阴爻;少阳一阳爻;太阳二阳爻;阳明三阳爻。虽不尽善,但简单明了。可能有人会问,那由太阴到少阳是否有“阖”,当然应该有。但古人著述简洁明了,同理之事物,恕不赘述。如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由三到万,你说省略了多少?这样,人体六经便有了:“少阳配厥阴”、“太阳配少阴”、“阳明配太阴”。细察其本质发现:春之“少阳”当配人身“厥阴”风木之气;夏之“太阳”当配人身“少阴”君火之气;秋之“太阴”当配人身“阳明”燥金之气;冬之“少阴”当配人身“太阳”寒水之气,可谓吻合得天衣无缝。

我们先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万物,乃作八卦。近取诸身何解?此成一说也。三阴三阳与八卦的这种关系,是构成五运六气司天在泉的哲学基础。

三、关于“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的解读“是故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也;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也”。冬至为离,冬至之后一阳爻升,一阴爻降则变为巽,由少阴转化为厥阴;夏至为坎,夏至之后一阳气下,一阴气上则变为震,由少阳进入阳明。所以说:“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阴阳交易,人变病也”。《周易·系辞》说:“时不离象,象不离时”,“六爻相杂,唯其时物也”。把“冬至一阳生,夏至一阴生”解作少阳、厥阴开始于《素问·六微旨大论》。其排序为: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变太少为大小,完全歪曲了三阴三阳的始、中、末的原始含义。

四、三阴三阳的开合枢《素问·阴阳离合论》说:“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开为开始,合为终了,枢为过渡,太阳为三阳之始,阳明为三阳之终,太阴为三阴之初,厥阴为三阴之末。厥阴、太阳阴阳相交,阳明、太阴阴阳相易,以应春秋二分;少阳、少阴各主阴阳之枢,以应冬夏二至。

五、《伤寒论》三阴三阳时位

1.三阴三阳与三部。太阳主表,多血少气,阳明主里,多气多血,少阳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太阴主里,多血多气,厥阴主表,多血少气,少阴主半表半里,少血多气。三阴三阳气血的多少依据《素问·血气形志》篇的论述,其中厥阴的多气少血据《灵枢·十二经水》改为多血少气,这样三阴三阳在三部中的关系如图所示:太阳——多血少气——厥阴 表少阳——少血多气——少阴 半表半里(枢)阳明——多血多气——太阴 里    2.三阴三阳与六时。太阳为开,主阳病之始,阳明为合,主阳病之终,少阳为枢,主阳病之变;太阴为开,主阴病之始,厥阴为合,主阴病之末,少阴为枢,主阴病之化。 3.六病欲解时。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9——14),阳明病欲解时从申至戍上(15——20),少阳病欲解时从寅至辰上(3——8),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21——2),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23——4),厥阴病欲解时从丑至卯上(1——6)。仲景的六病欲解时是在四时阴阳基础上改造而成,仍然留有太少阴阳的遗迹,三阳占去六时的四分之三,并且三阴还相互重叠。三阴三阳六时从理论上要重新排序的话,应修订为:阴阳 六病 六时 三部 三阳 太阳病 6——9 表少阳病 10——13 半表半里阳明病 14——17 里三阴 太阴病 18——21 表少阴病 22——1 半表半里厥阴病 2——5 里

三陰三陽经脉离则为三,合则为一

文源:医之艾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