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寿之乡如皋名产——四奇
如皋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邑。如皋建县于东晋义熙七年(公元411年),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江海平原最早成陆的地区,是长江三角洲最早见诸史册的古邑,是明清时期江东最富庶的城市,是民国时期中华第一大县。今天给大家介绍我们如皋的名产四奇。
现存宋代如派盆景珍品有:古柏3盆,为北宋教育家胡瑷柏园遗物,树龄900余年,分别命名为“华盖麋鹿”、“立鹤遐龄 ”、“蛟龙穿云”。其中两弯半“蛟龙穿云”,获1985年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一等奖;“华盖麋鹿”获1987年江苏省盆景展览会荣誉奖。存县人民公园内。古桧1株,为落地盆景,两弯半造型,宋文昭公曾肇手植,树龄800余年,生长茂盛,存水明楼西侧。古绒针柏1盆,名“龙腾虎跃”,为元末明初汪之衍文园内遗物,1982年获得江苏省盆景展览会优秀盆景奖,1983年获南通市盆景展览最佳奖,1984年选中国国际旅行社年历封面,1987年获江苏省盆景展览会荣誉奖,存县人民公园内。巨型五针构4盆,树龄200余年,树高均达1.8米,树冠直径2米,阴片1米,阳片2米,存县烈士馆内。五针松1盆,园艺世家储友山所作,树龄130余年,原4株称为“四姐妹”,现仅存县人民公园一盆“苍复南山”,1985年获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3等奖。罗汉松-雀舌1盆,两弯半造型,树龄120余年,1985年获中国盆景评比展览会2等奖,现存县人民公园内。迎宾雀舌松1盆,清代作品,1982年获江苏省盆景展览会优秀奖,存县人民公园内。迎宾罗汉松-中叶,制作于1910年(清宣统二年),1982年获江苏省盆景展览会优秀奖,存县人民公园内,雀舌两弯半大、中型各1盆,县人民公园制作,1987年分别获江苏省盆景展览会荣誉奖、三等奖。虎刺1盆,定名“绿荫深处”,存绿园内,雀梅1盆,定名“饱览人间春色”,树龄180年,如皋绿园制作,1990年日本大阪国际花卉博览会上获国际奖和最高荣誉奖-国际优秀金奖。
中国唐代已有丝毯的记载。诗人白居易在诗歌《红线毯》中写道,“一丈毯,千两丝”记述了当时安徽宣州上贡朝廷的红线丝毯的华美。现存明代新疆生产的盘金银丝毯,在图案上受到古代波斯金银丝毯的影响。建国前夕,中国工艺丝毯艺术在国内失传。为了抢救这一民族瑰宝,1973年如皋市在南方首创丝毯业务,形成了有别于琢县毯(北派丝毯)的南派丝毯风格。2002年10月全国首家丝毯艺术博物馆在如皋正式开馆。博物馆自1981年始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合作开发现代艺术挂毯,经过20年来的生产和探索,成为全国唯一量生产最高水平的的丝织挂毯厂家,如皋丝毯被多个国家收藏,其中包括:中央政府送联合国挂毯2幅;美国著名博物馆收藏3幅;国务院中南海国宾馆挂毯2幅。本博物馆与国内外100多名著名画家和公司合作研制的挂毯、高档艺术地毯在国外画廊和地毯公司销售,受到收藏界与用户的广泛欢迎和好评。诚挚希望您和我们共同开发新颖、高档的丝毯,扩展中国丝毯的新天地。
如皋风筝是江苏如皋的传统手工艺品。当地制作放飞风筝的历史悠久,是中国风筝的发祥地之一,与北京、天津、山东潍坊并称中国四大风筝第四卷《民赋志·物产》载:“风鸢出如皋,自草虫鱼鸟以至仙佛,无巧不具;有一排九雁、十三雁者,可折迭藏之。”而如皋的折叠风筝和奇妙的组合音响风筝更是全国首创。
相传,三国时,如皋百姓不堪魏国官兵骚扰,遇有魏兵侵犯,就用一种叫做“慢口”葫芦风筝通风报信。到了明代,如皋风筝即独树一帜。清嘉庆《如皋县志》记载,如皋的风筝,从草虫、鱼鸟、车船,以至仙佛仕女,无巧不备。到了清道光年间,如皋民间制作、放飞的风筝不仅源远流长,盛况空前,而且是一项不可多得的民俗体育文化娱乐活动。
如皋红木雕刻以林梓镇最负盛名,是著名的雕刻之乡。如皋林梓红木雕刻源自民间,早年以清末的二河木匠、郑仁斋雕花匠等一批老艺人带徒传艺为主,主要从事白木雕刻。
到上世纪70年代,因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原奚斜乡(现合并为林梓镇)的奚斜职业中学开办了一个培训班,专门培养红木雕刻工,一共办了三届,总共培训出300多名技术学员。这些学员毕业后在红木行业从事雕刻工作,并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从1992年开始,随着国内红木市场的逐渐兴起,这批学员纷纷投资开办自己的红木企业,到2000年,如皋的红木制品企业已经达到了50多家。红木企业已经辐射到林梓镇周边的白蒲、下原、桃园、丁埝、九华、常青、如城以及如东县的双甸、石甸、汤园等地。
林梓的红木雕刻,讲究美术造型,具有结构精巧,木纹清晰,做工精致的特点,被众多外商誉为“中国之最”、“中国家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