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57 读《新华文摘》的一些收获与体会

从怀化市图书馆又借来五本《新华文摘》,读完后想说点读《新华文摘》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系统的读《新华文摘》,从1988年底调入怀化铁路分局宣传部理教组开始。因为做理论教育与宣传工作,不广泛的了解时势动态与理论动态,是难以胜任和做好的。几年下来,读着读着,成了习惯,且上了点瘾。后来离开宣传部,到党校任副校长,继而回宣传部任副部长,到分局党办任副主任,再到到基层三个单位任党委书记,《新华文摘》一直坚持看。后来到总公司多远集团任老总,订阅了一年。后来,改任副老总,不能公款订阅了,私人又订阅了几年。如今,在怀化市图书馆借着看。

这么多年读《新化文摘》,给我的帮助是非常大,且是无形的。最开始,读《新华文摘》目的是为了工作。我是在中学工作时,因在1988年《瞭望》周刊46期,发表了一篇三千多字的征文《从剪喇叭裤到穿比基尼》,调入宣传部的。当时领导很看重我,期望也很高。我自己知道自己的短板,不太关心时势政治和理论动态。为了补短,只要是宣传部订阅的杂志(几十种呢),还有与别的铁路局与分局的交流刊物,只要有时间,我都读。重点是读《新华文摘》《瞭望》《半月谈》《红旗》《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新观察》《思想政治工作资料卡片》。当然,还有报纸。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想说一点什么的意愿。这个意愿,理论归结一下,可能就成了可以获得领导首肯和赞誉的论文,成了发表在全国或省级刊物的文章。这可能说是邹韬奋先生所说的:有时读书你还真不知道有什么好处,当你写点什么的时候,便有了体会,笔下总是会左右逢源,八面来风。在宣传部的四五年间,同事都知道,我写论文或其他文字,从来不弄什么“大拼盘”“小拼盘”的拼凑文字,习惯桌面上不放一本书,一张纸,除了非得引用原文,或需要原始资料及数据。在众多的杂志中,因为《新华文摘》方方面面综合性强,相对理论观点与动态又比较集中,对我影响较大。

由于平日里相对于同辈人,读书是比较多的。加上后来又到铁道部党校锦州分校进修两年(1984年到1986年),仅从阅读习惯和阅读的数量来说,一般的同事和同学,基本上没有我读书多。我读书从来没什么太大太严谨计划,只有个一个时期想读哪方面的书,其他的差不多都是随遇而读。党校有图书馆,除了借阅,经常泡图书馆读些杂志。回想我的阅读经历,是从下放开始的。因为我们在中小学读书时,特别是文革开始后,找不到什么书读。记得读到高中时,父亲给弄来一小本《简明成语词典》,如获至宝,翻天覆地的翻阅。在农村,只要能借到的书,大家都争先恐后的借传。招工后,新工写批判稿,给当过老师的新工带队的干部表扬了,说我的批判稿有文化含量,用词丰富,还叫新工们向我学习。至此,我大致的知道,从文稿中,大约可以发现作者的阅读量与写作水平。

客观的说,我的工作上的进步,与阅读关系非常大。回想起来,每一次工作上的进步,都与说与写相关。经常的说与写,锻炼了思路,思路敏锐清晰了,又提高了说与写。人说我会说会写,这些都得宜于阅读。从理性思维方面的提高看,因长年读《新华文摘》,对我的这方面的提高,帮助非常大。在宣传部的五年与党校一年里,写了几十篇论文,多署领导名,也有署自己名的。全部论文没有落空的,绝大部分都发表了,很多发表在全国性和铁道部和省级刊物上,其他的基本发在铁路局和地委的刊物上。记得在宣传部理教当组长(政研会专干)时,整个铁道部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有特约研究员(全国大约一百多人,多是院校教授和大型企业的党委书记,除了这些,最基本的资格必须在全国性论文评奖中获奖,或者全国一类刊物发表文章有两篇)。全国思想政治工作六届年会在广州铁路局召开后,大家都特别重视思想政治工作。记得,后来不久,当时广州局有了5名思想政治工作特约研究员,一名是当时的铁路局党委书记,一名是铁路局宣传部长,一名是广州分局党委书记,其他两名是怀化分局前后两任党委书记。不能说当时一点关系也不讲,但论文是条硬杠,没有两篇全国一类刊物或全国论文评选获奖,是不行的。领导工作忙,帮领导归纳他的工作思路和写论文,是理教和政研工作份内的事。如今,不是说自己有多厉害,而是想说,长年的阅读习惯,以及到宣传部后一期不捺的读《新华文摘》,对我的理性思维锻炼的确挺大。当时,全国政治工作的编辑说我思想挺敏锐超前。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论文,说穿了不过是捕捉思想动态和理论动态超前一些而已。

读《新华文摘》,不可能像扫描机,每个字你都读进去,要有方法。我的方法,最先读封面上的重点目录,看有没有兴趣话题和兴趣作者,接着细读目录,政治、社会、法学、新华观察、哲学、经济、历史、文艺作品、文艺评论、人物与回忆、教育、科学技术、管理、读书传媒、学术动态(尽管年代不一样,这些栏目有些差别),顺流而下,找找哪些是工作需要读的,哪些是个人赶兴趣的,哪些是需要重点读的,哪些是可读可不读的,哪些只需要扫读的。在宣传部的那几年,每期的《论文摘编》必须细读的。《新华文摘》读多了,每读一本,像走风景区一样,知道自己想看的“风景”在哪里。《新华文摘》有个美术页和漫画页,是我最喜欢的。捧上手后,时常最先的翻翻。文艺作品与文艺评论,大致的扫一扫,有别致的便细读。政治、社会、法学、新华观察、哲学、经济、历史,每页必翻,作些标题和纲目性的了解。重大的文章,摘取重点区域段落和重点的语录读一读。我不是专门的学者,不需要太深入的了解,有个纲目性的印象,满足工作需要和个人兴趣爱好,足够。在文史哲学和经济社会学中,我比较注重关心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动态。人物与回忆这个栏目,每回是重点要读的,每回读,每回都不负期望。这回借阅的2016年下半年的五本《新华文摘》,16期的罗银胜与周毅的两篇《悼念杨绛先生》,17期中的温家宝的《梦里常回祁连山》,陈国华的《丁聪和沈峻风云穿行过--纪念丁聪先生百年诞辰》,18期的黄乔生的《鲁迅与日本》,康艳华的《张作霖、张学良父子引发的闯关东浪潮》,孙曙的《“徽州人”胡适》,19期张嘉与肖扬的《为了不可忘却的纪念--38军红军老兵讲述唐山抗震救灾故事》,20期苌的《蔡元培的暗杀生涯》等,读来上心。你就说《蔡元培的暗杀生涯》,仅这个题目,便叫人惊诧。

久读《新华文摘》,前面好多的政治、社会、法学、哲学、经济方面的文章,好多堂而皇之的文章,太套路化了,想说的真观点,时常是掺杂在套路里说,水份不少。这样也好,只需要在其中发现新颖的论点与说法就可以了。新华观察,倒是挺值得留意,有先驱性。

读《新华文摘》中的文艺作品有个好处,了解我们的小说与散文,报告文学,诗歌发展到个什么样儿了。实在的说,不大喜欢读中国的小说,冲不出故事和讲求艺术表达方式的叙述框架,很少有深层灵域探究与试图建造灵魂交流,而不是摄像枪摄取时空或记忆,具有灵域方面深层次对话的小说。

                   2017年元月4日怀化

(0)

相关推荐

  • 《新华文摘》转载我的文章《有朋自远方来》

    《新华文摘》转载我的文章《有朋自远方来》

  • 香樟青苗简报 | 张川川:经济实证研究的一些体会

    2021年7月27日晚18 : 30-21 : 00,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的张川川老师进行了第四期香樟青苗计划的第二十四场讲座--经济实证研究的一些体会.本次讲座由助教赵嘉珩主持,香樟经济学圈学者.第四期 ...

  • 《天道》原著作者作品的几点感悟,读过不信你没有收获!

    <天幕红尘> 1: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与感情帮人,一定要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把握,否则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即使你有再大的能力,别人也未必信.就比如全部人把希望落在了叶子农身上,他也是在考虑一晚上觉 ...

  • 《天道》:论深谙人性,比丁元英也不差的高人,读懂他会有所收获

    <天道>改自豆豆的作品<遥远的救世主>,有人说这本书最大的作用是教会了你如何定位和思考. 但是读过原著的朋友都知道,它不仅仅是带来思考更多的是一种启迪,一种不一样的视角,听到不 ...

  • 中医馆营销干货,慢慢读慢慢思考才有收获

    今天的中医馆做营销,越简单越好,不要什么都做,整的什么都重要,毫无头绪,效率低下. 首先要明确中医馆营销必须完成的4个目标: 1.打造医生个人品牌和IP,为医生赋能: 2.打造.宣传和推广中医馆品牌: ...

  • 读《亲密关系》的收获

    第421天 首先谈一下我以前的感情观:一旦对一个女孩有意思之后,首先不会真实的表达自己的需求,我会含蓄的用自己无微不至的实际行动向对方表达我的爱意,这也是长期在各种途径听到或者学到的一些追求女生的方法 ...

  • 读过之后的一点收获

    因为一次严重的感冒,所以开始一直坚持艾灸.每天都手持艾条悬灸肚脐,不知不觉荨麻疹.胃病和从小陪着我的老鼻炎,通通都不见了.但是手持灸的话,真心有些浪费时间.机缘巧合知道了这本书,所以果断下单. 因为过 ...

  • 新华文摘:80年照片疑案

    兹以此文纪念章太炎逝世80年 <新华文摘>转载拙稿<章太炎的北平追悼会>,原稿刊于<人民政协报>,发表时有删略.http://www.xinhuawz.com/kn ...

  • 一文读懂PLC,分分钟收获满满!

    一.简述 多年来,可编程控制器(以下简称PLC)从其产生到现在,实现了接线逻辑到存储逻辑的飞跃:其功能从弱到强,实现了逻辑控制到数字控制的进步:其应用领域从小到大,实现了单体设备简单控制到胜任运动控制 ...

  • 春天的故事大赛57 | 范新华:爆竹声声忆旧年

    <春天的故事>第二季全国大赛征文启事 凡参赛必加微信:shuai_pengju 由微信平台<文学百花园>.<小说大世界>联合推出,以<春天的故事>为主题 ...

  • 《新华文摘》转载 | 余胜泉:智慧课堂核心是促进深度学习

    图 封面与目录页 近期,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余胜泉发表在<中国教育报>(2021年6月16日,04版)的文章--<智慧课堂核心是促进深度学习>被&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