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YS Workbench 2D分析(五)
材料力学谈到:当构件存在应力集中时,塑性材料对于应力集中敏感性低,表现为当最大应力达到材料的屈服极限时,若应力继续增加,则此处应力将不会再增加,而该截面其他各点处的应力将逐渐增加至材料屈服极限,使截面上的应力趋于均匀化(不考虑材料的强化),一些书籍在此处提到是由于材料塑性流动致使应力重新分配。脆性材料对应力集中敏感性高,由于它没有屈服阶段(无明显屈服阶段),应力只会堆积在集中的位置,达到材料的强度极限时,局部就会开裂。应力继续增大,裂纹扩展,最终导致断裂发生。在动载荷情况下,无论是脆性材料还是塑性材料,都应该考虑应力集中的影响。
读到上面的一段话,我还是十分困惑,除了不是很清楚塑性集中与脆性集中的原因以外主要存在如下:(1)对于包含塑性的材料(如弹塑性材料),到达屈服以前,集中处的应力是不是一直在线性增加;(2)发生屈服以后,相比较同类脆性材料或者线弹性材料,集中处的应力是不是要低;(3)发生屈服以后,该处横截面周围的应力是不是要增高;(4)脆性材料不会扩展,只是堆积,直至断裂为止。对于塑性材料可以考虑使用弹塑性材料,而脆性材料可以考虑完全弹性材料,直接给个线弹性材料即可。
通过比较无屈服材料的应力集中和弹塑性材料的应力集中问题,如果不想使用文中的材料,懒得去定义,可以考虑线弹性结构钢和非线性结构钢做简单对比(一个是线性,一个是双线性)。
DM建模
分配材料
给定边界
一端固定,一端受到10000lbf集中力拉伸作用,指定全局0.1inch网格大小并划分:
线弹性分析结果
X方向变形分布
最大主应力
有没有什么理论计算可以与这个进行比较呢,哪怕是近似计算也好。是有近似计算存在的,并且也存在着比较精确的理论计算,先看看近似计算。如果我们想孔周边的应力与手动计算应力相比较,需要考虑近似应力集中系数。近似应力集中因子是一种调整系数,取决于平板的相对尺寸和现有孔的直径。该系数定义为孔边最大的应力值比孔净截面平均应力,计算两倍的直径比板宽度等于0.25。查看如下图示:
根据上图,查看曲线,大致可取K为2.38。孔附近的最大正应力应该约等于2.38*(拉力/净截面平均应力),净截面以及平均应力可以观察上图。净截面面积为0.75in^2,可得最大正应力约为31733.33psi,与软件计算是很接近的,与32765psi相比,误差不到0.5%。如果我们使用方程,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应力集中因子和集中处的应力:
精确计算应力大小为32271.03psi,误差在0.15%,与软件计算的很好。
弹塑性分析结果
X方向变形分布
水平方向变形与线弹性一致
最大主应力
探针探测到孔集中的应力,发现应力是27938是低于线弹性材料的,这与前面材料力学基本想法是一致的。并且集中处仅仅存在几点高于屈服应力24000psi,大部分是24500psi左右,与理论契合的很好。前面线弹性计算出的集中应力为32271.03psi,而弹塑性材料24000psi附近,应力下降约26%。
其实观察云图的条纹的宽窄分布是可以看出来,应力集中向外蔓延开来了。看内面。有些人觉得看图看不出来,非要看数据,那就看看数据吧:
第一图展示的是线弹性内表面中环线上一般的应力分布,可见整个路径应力呈现抛物线分布,有明显的峰值出现。观察第二幅图是弹塑性内表面环线路径上应力分布,整体应力分布呈梯形,有近似的平顶状。而弹塑性分布图上对应着线弹性最大应力位置点,往周围应力是十分平滑过度的,从这可以证明脆性堆积,而塑性流动应力重分配。
线弹性与弹塑性总结
,所以固定端的高应力也算是人为导致的。
这里还是给下建模数据,有兴趣可以自己建模。我也是自己建模的,新手多操作,熟悉软件。几何体厚度0.25in,量纲均为in,倒圆角有两种规格。
边界条件
使用前面的弹塑性材料,简单的划分网格即可,设置对拉1000lbf,如下图所示:
正常情况下很容易计算出来,如果计算实在是太慢,考虑设置求解器为:Direct。目前我们还没有正式接触非线性内容,所以关于啥是收敛,啥是求解器类型,不用需要过多在意,我们这里先记住即可。
分析结果
X方向变形分布
最大主应力
最小主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