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作家 || 张春彦:一峰独秀
一峰独秀
张春彦
脚踏在桂林既不宽敞也不平坦的路上,总是有在画片中游走的感觉。特别是时不时还有密密的雨丝飘过,与和煦的风裹挟在一起,让眼前波澜不兴的水,不远处连绵叠嶂的山,更加如梦如幻。
那个偌大的院子,绿植遮天蔽日,处处曲径通幽。阳光虽然真的穿透了浓阴,轻轻地涂抹在墨绿的青苔上,但人如同鸟儿一样,一转眼,就看不到隐身何处,尽管声音还在耳畔萦绕。即使在这样的悠远迷离里,从任何一个角度,还是能看见那座算不上巍峨雄浑的山。
独秀峰!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它怎么就能叫做独秀峰呢?独秀,那应该是怎样的状态、境界与气魄啊?
如果是在一望无垠的平原,有这么一个山头突兀出来,直插青天,“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应该是一枝独秀的。如果是在千山万壑绵绵群山的怀抱里,它横空出世,截断巫山云雨,睥睨众生,大义凛然,那应该是一枝独秀的。然而,在这步步画廊,小山连绵的地方,只是因其“亭亭平地,自然孤翠”“磴不容步,接武回登,如画重累”,峻峭挺秀,耸于平畴之中,就叫做独秀峰了吗?
独秀,或是说景致的美丽。登上65米高的山顶,在那叫做独秀的小亭子里俯瞰,四周群山怀抱,东有漓江,西是桃花江,下临月牙池,忽然觉得,独秀,是因为它天生的孤俊。唯其孤俊,从而一枝独秀魅力四射地矗立了千百年。南朝的颜延之,司空见惯了北方山岳的巍峨,在桂林这座不大的城郭里,面对它的孤俊,被震撼得魂不守舍,被感动得语无伦次,欢快而愉悦地沉吟:“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他眼里,独秀是峨峨的高大!唐朝画家张固,面对它,顿觉胸有丘壑,秉笔直书到:“孤峰不与众人俦,直入青云势未休。会得乾坤融结意,擎天一柱在南州”。擎天一柱,描绘了它的挺拔与气度。也许是景色太美,明朝时被官家认为是龙脉所在,有潜龙之气,独秀也就带上神秘的色彩,后来被圈入王府内,成为少数人才能近观的美景。据说徐霞客当年曾来到这里,想近距离一睹它的容颜,却因自己草民身份,只能远远观望,唏嘘不已,怏怏而归,留下淡淡的遗憾和少许的哀愁。
独秀,或是说文化传继的深沉。从颜延之开始,越来越多的士子文人纷纷来此读书、修行。他们或潜心苦读,或著书立说,或诗酒酬和,或开门授徒,让桂林这南疆小城的文脉蓬勃传继,长盛不衰。1201年,乡试结束,竟然有11名桂林学子乡试高中,静江知府王正公高兴万分,为他们举办鹿鸣宴。几杯薄酒下肚,他即兴赋诗:“桂林山水甲天下,玉碧罗青意可参。士气未饶军气振,文场端似战场酣”,他引以为豪的,不是优美的风景,而是文化的繁荣。重视读书、重视文化的风气,在独秀峰下沉稳夯实的延绵了千百年,当地人经常洋洋自得并念念不忘地显摆说,中国1380年的科举史,三元及第的仅有13人,而偏远的广西就有两个!如今,镌刻在独秀峰的读书岩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诗文早以斑驳嶙峋,但来的人还是会停下脚步,认真品读、吟诵。也许好多人不知道它原本不是赞美自然风光的曼妙,但它却阴差阳错地成为桂林一张亮丽的名片,让有心人沉醉于美丽风景的同时,开始怀念文化传继那旖旎的独秀。
独秀,或是说烂漫的精神。1921年,孙中山曾经把北伐的大本营设在这里,揭开中国现代史上为了民族、民生民权而奋斗不止的波澜壮阔的一幕。而今,独秀峰下,中山纪念塔威严挺立,“中山不死”的题字熠熠生辉;塔旁的“仰止亭”寂寂无言,沉稳领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来到独秀峰的人,从大自然的美丽中走出来,看到塔与亭,心又会静下来,陡然升起袅袅的深思。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其实,再美的风景,看着看着也就归于平淡。若非没有其它的别致,断不会持续引人注目。一枝独秀,需要内在的力量,而成就风景的,还是精神!
===============
作者简介:张春彦,山东人,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山东大学汉语言文学系,喜读书、游历,经常有涂鸦之作,偶见铅字。
往期精彩链接
张 静:花事·女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