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花朵朵竞争艳 馥郁芬芳香万家

  来到竹马乡下张家村,一幢幢花园式的小楼鳞次栉比,房前屋后,绿化美化,彰显茶花乡的特色;走在乡间的水泥路上,缤纷翠绿的茶花立于道路两旁,展现着柔美绚丽的姿容,欢迎着远方的游客;进入村旁的花田绿海,那生机勃勃、景致怡人的满眼花木,令人流连忘返,仿佛清芬无处不在……

  这些年,下张家村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引,大力发展茶花产业,美了村庄,富了农民,走上了通往小康生活的康庄大道。

  贫困村蝶变“亿元村”

  下张家村位于婺城区竹马乡东南部,是远近闻名的“茶花村”,贯穿市区西二环,由下张家、麻园、坝上3个自然村组成,村里耕地面积约1050亩,有村民335户、979人,其中党员42名。目前,全村98%的农户都种植花卉苗木,其中茶花最多,村民年人均收入超5万元。每年春天,这里的茶花竞相盛开,姹紫嫣红,吸引无数游客徜徉花海,成千上万的客商纷至沓来。

  谁能想到,在上世纪70年代,下张家村还是个贫困村,村集体负债3万元,没有大花园,没有小洋楼,村民们住的是小平房,走的是泥土路。30多年里,下张家村赶上了改革开放,又遇上了乡村振兴,苗木产业年产值早已突破了1.5亿元,贫困村成了如今的“小康村”。

  高群亮是下张家村的村民,2012年,从部队退伍不久的他,做起了茶花销售、苗木种植的行当。在他的记忆中,早年间的茶花苗木,销量都是靠双腿“跑”出来的。“那时候我年纪还小,但村里有不少从事苗木行业的长辈,都是自己带着花苗去各地参加展销会。有时候去的省份远,就要花费不少时间。”高群亮回忆道。

  但如今,他和花农们外出的次数大大减少了,只需要在花圃里等着,订单就会源源不断到他们手上。“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我正式做这行之后,就开始大量地使用各大网络平台进行销售,货款也是通过网银进行交易,方便又快捷。”高群亮说,各地网络交易平台的普及和运用,让下张家村的茶花和其他苗木更加广为人知,销量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当然,茶花销量不断增加的背后,有着苗木商经过时间的打磨而积淀下来的、名为“诚信、品质”的金字招牌。“这些年里,客人如果有什么疑问我都尽力帮他们解答,遇到问题了我也保证给出满意的解决方案,店铺一直无差评、无纠纷。”在售卖自家苗木的同时,高群亮也会收购一些当地农户种植的花苗卖给客商。对于村民们来说,茶花已不仅仅是一种观赏花,更是他们的致富花,如今村里不少六七十岁的老人也在学着使用网络交易平台,村民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乡村振兴路上的“领路人”

  朵朵茶花香万家,飘入寻常百姓家,茶花为下张家村的村民们带来了机遇和美好生活。但“茶花村”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下张家村的党支部书记钱瑞华。1976年,服役6年的钱瑞华选择回到家乡。作为当时金华地区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钱瑞华开始外出考察各地农业经济,在村里试种过蔬菜、甜玉米,但因为土壤条件不适宜,原始资本积累缺位,技术支撑薄弱等原因,经济效益都不理想。

  虽然遇到了挫折,但钱瑞华从来没有想过放弃。经过一个阶段的酝酿,1996年,他将拥有本土优势的茶花种植业作为发展方向,走“特色强村”之路,打开了竹马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通过土地流转,下张家村腾出了1050亩连片基地,引进24个茶花种植大户,签订10年包租合同。下张家村的村民成了花农,跟着茶花大户们学到了技术、挣到了工钱。此后数年,下张家村的党员带头承包田产、种植茶花,并坚持以“老户带新户,大户带小户”的党群帮扶模式,引入了1000多个茶花新品种,茶花产业风生水起。

  在钱瑞华的带领下,下张家村探索出了一条茶花产业全民小康路,繁荣了周边几十万亩土地的茶花经济。同时,村里还连年举办大型茶花节,在今年3月的金华首届“云上茶花节”上,线上线下的花卉苗木成交额超3500万元。

  物质富裕了,精神也要富有

  2016年10月,下张家村茶花文化礼堂落成。礼堂定位为“中国茶花文化产业园”,三个楼层均紧紧围绕茶花主题设置场馆。村民们都说,有了这个文化礼堂,“茶花村”的品位更高了。村里还组建了中老年健身队、青年妇女舞蹈队、锣鼓队等群众文化组织,大大丰富了村民的精神生活。

  这些年来,下张家村还先后投资改善了医疗设施、整顿了河道、修建了道路、增加了亭台楼阁、建成了太阳能垃圾房等,使得村民们的居住环境日益改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此外,下张家村还先后获得省民主法治村、省兴林富民示范村、省文明村、省绿化示范村、省特色旅游村、省示范便民服务中心、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善治示范村、省首批高质量就业社区(村)、金华市文明村等30多个荣誉称号,新农村建设成绩斐然。

  “接下来,我们计划铺设地下管网,让天然气直通村民家中,还要对自来水管道进行改造升级,让村民用上更优质的水,相信大家在下张家村会生活得更舒心。”谈起今后的规划,钱瑞华信心满满。

(浙报融媒共享联盟婺城站 王静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