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天人合一,气韵生动
画家邱汉桥主题山水画《恒》
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气韵生动,当代中国画艺术家也一直在努力追寻着这种境界。面对当今社会四通八达的资讯,中国画艺术也早已不同于以往,不仅要学东西艺术的历史和观念,更深层次的需要东西方的文化哲学,特别是我们自己前辈的哲学思想,这样才能以一种更广阔的语言面对艺术创作。当下许多艺术家和美术理论家也在孜孜以求观念上的深化和创新。艺术一词不难理解,但真正被画家领悟了吗?“艺”是形而上的,是独特的表现;“术”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手段、办法和技巧,是带有共性的,当然对每个人艺术的实践者而言,在他从探求走向成熟之际也是需要彰显个性的,“术”是形而下的,它对于画家而言既是方法,又是桎梏。至于怎么走,才能达到从桎梏走向自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画家对这种形而上抽象审美追求的深度,画家邱汉桥即表现出对道家自然主义思想的大力张扬和思考。
主张回归自然,不脱离自然,与自然和谐为一。为此,道家提出了人法自然的思想。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与自然相一致,相协调,不能违背自然,更不能破坏自然的和谐。老庄道学,美学的特点是其本体性、虚无性、模糊性和混浊性。表现在美学方面其实就是诗性美学,一种本体性的原始美学,在邱汉桥的画面中,就始终在探索“原始的天人合一”,进而传达“主客关系”——他的认知与实践,这表现在画家创作表现的“”系列水墨作品中,探索也更为深刻。这些画面大都重视意境的营造和整体氛围的渲染,行笔、用墨、构图、着色,更讲究力度和笔墨语言的纯化,通过技法、大色块、表现混沌写意,纵横中块垒。读这样的作品,常常会惊异于画家对情感、情绪的抒发如一股股洪流,于尺幅之内让人体会到自然生命的蒸腾,更能够感受到响于画家心声和天籁之音。其实,在道家深入论述的大千世界,大地形象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我们也可以领会大“天地自然之象”的悟道精神,也正是这种气象精神,成为理解艺术本质并建构了中国传统绘画美学的基本范畴,也成为邱汉桥塑造自己国画艺术的美学根基。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金湖湾情怀》
艺术的境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定式,就如同真理的相对性一样。就西方美术发展史而言,艺术审美的境界与它的各个社会发展形态以及哲学发展进程是密不可分的。大体分三步,一是古典美,以真“像”为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第二步是主观印象、表现主义出现;第三阶段是二战之后欧美完成了大工业时代的历史革命,电子通讯信息时代的到来,哲学界开始检讨工业的时代给人类带来的后果以及传统哲学主客二分论给人的世界观的影响,艺术上抽象形式逐渐消失,并逐步消弱画面的平铺直述的语言。后现代艺术试图以各种各样的艺术形式来阐述后哲学的理念并延伸到其他艺术科类。纵观西方当代美学的源泉,海德格尔的“存在”与老庄的“道”在方法论上是相似的,道家与现当代海德格尔的精神实质都在表现向本源的溯求。特别是对“自然”的崇敬,邱汉桥的绘画也经历了类似的经过,在他的艺术感悟中也表露艺术语言形式的变化:以客体思想为基础,以客观为主,画面崇拜自然美忠实于客观;进而发展到主观能动性阶段,即以主客为二分为主,强调主观能动性,艺术上以西方印象派和抽象主义为借鉴,艺术的题材也转向表现名山大川借鉴,艺术的题材也转向表现名山大川借以试图表现人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艺术审美多是表达画家的表现力的发挥和意象的梦境表达等;现阶段,邱汉桥的绘画语言又进一步从相对造型中再次分离,向更深层次的纯粹语言过渡,艺术更加道学境界更深化。
说到道家思想,回望佛、道、禅。应该说,三者在最高层面是相近和相通的,只不过是表述的语言形式不同而已。盛唐以后,随着佛学汉化及其在思想领域的升华,使绘画美学家们更加普通地强调画家的主观作用,强调作品的内在精神的意义。在禅学的启发下,唐代美学思想收获了“意境”说,随着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步入高峰,直到今天“意境说”依然是中国艺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石,也是最坚固、最具中国特色的美学思想。什么叫好画,就是有意境的诗不直言以比兴手法抒写胸怀,叫做诗言志;含无穷的韵味在其中才有诗意;含不尽之意于画外,称为画意。王昌龄在《诗格》中也曾提出了意境的概念,他认为诗有三境:物镜、情境、意境,并以意境为最高。到司空图了,则明确地提出了“思与境偕”,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从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发现老庄思想的记印;如《雄浑》中的“真体内充”:反虚入浑“;《冲淡》中的”妙机其微“”饮之太和“;《豪放》中的“由道返气”.”真”“虚”“道”“气”无一不有老庄的特色。叶朗先生在评述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的意义主要在于揭示了“化境”的美学本质,指明了意境说和老庄美学的血缘关系。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城外》
从笔者看来,所谓的意境,其实也是一种超越,说的具体一点,就是“意境”突破了有限的“象”,从而引发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在阅读、审视具有意境的优秀国画作品时,往往可以得到多维度的对人生,宇宙的体味;使人超越日常生活的感性认识,进入微妙无限的体验瞬间。在画面中,世俗的律条,个人的小我均无迹可寻,留下的是一种一种目击其境,“道”存于心的感怀。
邱汉桥的绘画这样告诉我们;自无极生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生静,静儿生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太极生。这似乎在先贤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中得到诠释;另一幅则表现他以大海为母体,综合陈述了对道家思想的领悟,形成了极富形象化的韵动的图案。谢赫的中国画六法学说就首当其冲的讲“气韵生动”,此种思想则主导中国绘画的主流,美术史上众多的艺术大家也大多都是禅、道之人,如巨然、八大、石涛、徐渭等:而另一幅画则在画面中部留出了看似留白而又充满淡晕的形制。就中国画艺术而言,画面中的空或白,不仅仅是一个有用的空间,还是一个充满想象的,空灵的、意味深远的存在,它往往反映创作者力图超越时空,进入一个大自由的状态.,体悟到玄虚灵道的存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在艺术的境界中,空与无为代表的是宇宙和生命的本体,是生生不息的大道,正是通过笔墨的晕染、块、面的构成,黑白灰的对称,有无得交融来暗示天机——可以让人无拘无束的遐想神游的空间。
画家邱汉桥山水画《雨后苍田》
水墨本身就寓含着哲学的基本元素,真正的艺术家也应该思考哲学,他们要探索人生,探索自然,探索宇宙的神秘。艺术家要用独特的视觉语言勾画出自己面对人生,而对宇宙追求相对静止的空间,去寻找禅的虚静与神明的境界。与道家中人求道,悟道一样,艺术追求的亦要求意冥玄化,物我俱忘,从而达到得心应手,与神为友。庄子谓画史解衣般礡,此真得画家之法。须养得胸中宽快,意思悦适,则人之笑啼情状,物之尖斜偃蹇,自然布列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在此,画家邱汉桥如道家所描述的那位目空一切的“真画者”那样,解衣般礡,任情恣性,“意存笔先,笔周意内,画尽意在,像应神全”,以期达到进入艺术创作的最佳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