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气不足,晚上盗汗不止!几味中药组成的小方温补阳气,告别盗汗
汗液,也是反映身体健康与否的重要特征很多人都有晚上睡觉出汗的状况,入睡后汗出异常,醒后汗泄即止。中医学上把这种症状称为“盗汗”。
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侵汗”的概念,指在睡觉的时候出汗。到了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首次提出用“盗汗”来表示人们在睡梦中出汗这种病证,从此以后,历代医家均沿用此名。
夜间盗汗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健康状况,轻度的盗汗只需要多加注意:更换轻薄的睡衣和被褥;在床头备一杯水随时饮用;睡觉时开一台风扇;保持室内通风;调整饮食等。而中度和重度的盗汗则是反映身体机能出现了某些问题,需要多加警惕。
有这么一个男性,45岁,前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睡觉睡熟了以后,出汗。睡醒了,汗就止住了。醒来以后啊,浑身乏力,食欲不振,而且后背有凉飕飕的感觉。他用了很多西药、中成药,效果一般。后来,经朋友介绍找到我,面诊时我发现他舌苔滑而腻。我问他你的小便多不多?他说小便不多。晚上很少起夜,白天小便的次数也很少。别人早晨起来都得排尿,他早晨起来以后,没有多强烈的小便感。
结合患者后背常有凉意的现象,中医认为,这就是阳气不足的问题,其实,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他小便短少这个细节。
小便是我们排泄水液的主要通道,小便短少,意味着这条通道不灵光了。你看这个人,后背常常有凉飕飕的感觉。这说明阳气不足,有阳虚畏寒的问题。阳气,有蒸腾气化水液的作用。水液在体内的代谢,离不开阳气这个动力。所以说,他阳气虚,就导致了小便短少。
在这个局面下,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水湿内聚。他舌苔滑腻,周身乏力,食欲不振,都是脾胃湿困的写照。
但是,这么多水湿,小便排不出了,于是就化为汗液,在熟睡时分体表卫气虚弱的时候,跑了出来。这就形成了盗汗。可见,这一切的源头,都是在于阳气不足,水湿内困。
现在就要把小便这条道路重新打开,让水湿津液在体内的代谢,恢复常道。这样一来,就不必以出汗的形式来解决问题了。
想到这,我给他写了一个配伍。用桂枝、牡蛎、夜交藤各20克,白术、茯苓、泽泻、龙骨、五味子各15克,3剂,水煎服,每日一剂。结果,患者服用6剂之后,诸证悉平。盗汗消失了,小便多了。
这里用到的就是张仲景在《伤寒论》当中记载的经方“五苓散”的加减,基本配伍就是茯苓、猪苓、白术、泽泻、桂枝。作用就是温阳化气,行水利湿。其中,茯苓、猪苓、泽泻都是利水的,白术健脾燥湿,增进对水湿的运化之能,桂枝则通阳气,温阳化气,增进行水之能。
配伍中重用桂枝来温阳行气,同时加入了可以收敛止汗的牡蛎、龙骨、五味子,以及可以养心安神的夜交藤。
所以说,这个案例治疗盗汗,巧妙利用了温阳化气、利水除湿的思路,通过恢复小便的通利,让津液代谢重新正常,从而关闭盗汗这个不正常的水液代谢通道。
当然,就应用而言,我们要在中医师辩证指导下来进行。辨证施治,才是关键。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