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懂社会学,不足以谈摄影!
摄影中的社会学思考
当代中国的摄影创作,在近10年呈现出一种比较显著的社会学转向。不管是将镜头指向中国地理概念上的各个元素,或者记录飞速发展之下的社会变迁,抑或对准自己生活过的家乡,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了社会学的思考,这为本来作为媒介的摄影注入了一股持续不断的活力。
然而,对于许多摄影者而言,庞杂艰涩的社会学理论并不一定能信手拈来。笔者在一些展览中经常看到对社会学概念的挪用或断章取义,说明目前大多数创作者还是缺乏理论的积累,拍的东西越来越像,越来越雷同,却缺乏自身的思考和体悟。
社会学中有许多概念(如下文提到的景观社会)、方法(如田野调查)都可以在摄影领域大放光彩。掌握了社会学,对于摄影创作必将如虎添翼。
在本次“理论与实战”课程中,我们将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看待摄影创作。以读书、思考、创作的三阶段进行视觉训练,重点解读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一书,反思消费社会、图像时代的种种表现,帮助学员开拓创作思路。
《景观社会》,中文版封面
1967年,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将马克思关于商品拜物教的概念应用在当代大众传媒身上,认为现代社会生活已经显示为一种“巨大的景观(spectacle)的积聚”,各种不同的影像形成的表象取代了存在,成为一种景观。人们置身于一个以影像的生产和消费为主的社会,在虚假的景观幻象中忘记了自己的真实需求而一味追求消费。
本次“理论与实战”课程的目标在于,帮助学员领会后马克思主义思潮代表性著作《景观社会》的主要观点,引导学员将其融入摄影创作,用影像的方式反思消费社会的景观现实,将镜头重新对准我们习以为常的图像世界,以影像来反对影像,以影像来批判影像。
理 论 课 程 提 纲
1 景观社会概念的准确理解
2 杂?静?反?景观摄影的内容为何
3 大?多?低?景观摄影的形式为何
4 景观摄影、城市景观摄影、风光摄影的区别
5 何为影像?如何“以影像批判影像”?
1 德国:从马克斯·韦伯到贝歇夫妇
2 美国:从芝加哥学派到新地形学摄影
3 案例:沃克·埃文斯
4 案例:托马斯·斯特鲁斯
1 景观摄影的中国本土化传承
2 中国景观摄影的局限与瓶颈
3 具体案例
(1)江河:纳达夫·坎德、张克纯
(2)地理线:骆丹、张晓、张晋、周平浪
(3)地域:木格、刘柯
(4)社会文化:塔可、姚璐
1 消费社会的反讽
案例:古斯基、马丁·帕尔
2 飞速前进的反思
案例:严明、曾翰
3 造像重塑的沉思
案例:张巍、王庆松、杨泳梁
4 年轻一代的回望
案例:王楠楠、李东翰、黄臻伟
5 跳出范式的创作有可能吗?
理 论 课 时 信 息
课程时间:课程录制完毕,可随时学习
课程形式:视频 互动 永久回放
课程平台:千聊—影艺堂
实 战 课 程 主 题
#景观社会#
每周发布一个拍摄类型供练习。
实 战 课 程 信 息
实战安排:课程录制完毕,可随时学习
点评形式:PPT 语音 永久回放
课程平台:千聊—影艺堂
指 导 老 师
吴晓隆,华东师范大学讲师,摄影教师,美育工作室主理人,从事摄影教学、推广工作多年,开设《摄影与生活》《摄影名作鉴赏》等课程,累计培训教授学员千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