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武:人才开发视域中的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永恒主题,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之一。唯有创新,个人的生命才能得到升华;唯有创新,生活之树才能常青;唯有创新,中华民族才能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从人才开发视域看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就具有了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
回眸创新教育,自觉从理论上系统探讨创新教育最早肇始于美国。杜威1916年提出了培养创造型人才的观点;特尔曼1920年探讨了创造力与智力的关系;奥斯本1938年开始创立了创造学,并提出了世界上第一种创造技术“智力激励法”,1941年又发表了第一部研究创造思维的专著《思考的方法》;1950年吉尔福特开始研究创造力,并制定创造力量表,引起学术界强烈反响。美国战后发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与美国重视创新研究和创新教育有密切关系。
苏联也非常重视创新教育。教育学家赞科夫从50年代开始,进行了长期的教育实验研究,提出学校教育应培养学生的三方面能力,即观察力、思维力和操作力,基本确定了创新教育的核心内容。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提出了开发智力、传授知识与培养崇高精神相结合的思想。为了培养创新能力,苏联还在全国建立了700 多所培养特殊创造能力的少年儿童专门学校,希望科学和神童来帮助苏联争霸世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强化学校教育,从60年代开始,日本把开发创造力看作是日本腾飞的关键。高桥诚根据奥斯本的智力激励法,创立了CBS法,即长片式智力激励法;三菱树脂公司在奥斯本的基础上,创立了MBS智力激励法;另外,日本还有川喜田二郎的KJ法,高桥浩的OCU思考法等。1982年,日本还成立了创造学会和创造开发研究所,在创新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显著成绩。90年代以来,日本在学校教育中加强了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在我国长达2000年的教育中,在内容上基本以传授知识和道德教化为主;在方法上则以学思结合和因材施教为主。但总的来说,传统教育对创新是重视不够的。我国自觉的创新教育起步较晚,60年代初,我国台湾陈龙安教授创立了两个创造性教学模式。从80年代开始,教育界的一些有识之人才开始自觉进行较大规模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验。1984年,邓小平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对于我国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几个月后,邓颖超又号召青少年“树立创造的志向”,“培养创造的才干”,“开展创造性活动。”9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加快了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的改革,开展了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但从总体上来看,高校创新教育还没有引起教育界足够的重视,这方面的研究与实践探索还远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从长远的人才战略来看,高校只有抓住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这一核心和关键,才能真正培养出富有创造性的优秀人才。
人才开发需要创新。创新,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也是高校改革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高校的创新教育雷声大,雨点小,步伐蹒跚,难以有长足的进步,这与人才战略对人才的需求很不适应。因此,高校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让大学生掌握创新的艺术,就愈发显得必要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