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严寺八记之一:沧桑石牌坊
香严寺山门外的空旷场地内,有一石牌坊。古朴凝重,庄严肃穆。品读石牌坊,便能品出香严寺的古韵,读出香严寺的沧桑。
牌坊,又称“牌楼”。起源于我国早期都市的里坊制度。中国古代,石牌坊随处可见。街道、园林建石牌坊,衙暑、寺庙建石牌坊,贞节烈女死后,亦建石牌坊。石牌坊多为单排立柱式建筑,通常建于建筑群的导入部分,起标识、导引、纪念和划分空间作用。香严寺石牌坊建于明代嘉靖已亥年孟春,为大明唐府重建。三间四柱式建筑,东西宽11.5米,高5.54米。中间正面题刻“敕赐显通禅寺”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四根石柱,有棱有角,结实坚固。顶端雕刻为宝珠式。石柱根部有抱鼓石。其上刻有行云流水。整个石牌坊,虽为单排,但有石柱支撑,抱鼓石鼎助,巍然屹立。
“敕赐显通禅寺”六字,为明朝附马都尉沐昕亲笔书写。香严寺兴建于唐朝肃宗年间。由慧忠国师奏请,与武当山同时兴建。元末时期,朝政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香严寺遭受战争之乱,寺院被烧,财物被抢,只剩下遗址。明朝永乐年间,皇帝朱棣派人对武当山进行大规模修建。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顺路游览了香严寺,看到香严寺破败不堪,便上奏朝廷,请求修复,得到恩准。1413年开始动工,1421年竣工,历时九年。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 明宪宗朱见深敕赐香严寺”显通”之名,是为石牌坊上“敕赐显通禅寺”六字,距今已400余年。
香严寺石牌坊的颜色为青灰色。初看,认为是水泥铸造而成。其实,石牌坊的原料取材于香严寺后山上的沉积岩。这种岩石坚固,耐腐蚀。一座单柱式的高大建筑,经历了400余年的风风雨雨,还依然如故。“破四旧立四新”时期,有人想把石牌坊拆掉。他们把绳索拴在柱上,20余人没把此柱拉倒,只好作罢。
石牌坊是香严寺威武庄严的象征。旧时,石牌坊旁边,立有一石碑,上书“官民人等,到此俱下车马”。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到了石牌坊,即到了佛教圣地香严寺,均要下马下轿,步行入寺。香严寺虽历经沧桑,但随着国家宗教政策的落实,千年古刹香严寺得以恢复修建。石牌坊已成为游客观光的第一道风景线。
一道石牌坊,半部寺文化。石牌坊,记载着香严寺的古老与沧桑……
2005年12月19日刊发于《南阳日报》
作者简介:田野,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五四文艺奖获得者,南阳市五个一文艺工程奖获得者,淅川县文联副主席,淅川县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在全国各大报刊杂志刊发作品3000余篇,《读者》、《意林》签约作家。出版有散文集《放歌走丹江》、《坐禅谷禅韵》;长篇小说《泪落水中化血痕》;参与主编《魅力淅川》丛书(六卷),撰写的《北京,不渴》微电影剧本拍摄后荣获国家林业部“十佳影片”。
通联: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路县委大院一号楼3楼县文联 田野(收)
邮编:474450 电话:13569243979 0377—69229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