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烟8:民国时期天主教会学校为什么广受欢迎?天主教会的孩子什么样?老照片还原当时生活风貌

                       —— 这是一个专注研读教会历史的窗口公众号
历史是一方镜鉴,可以明是非;历史是一架天平,可以知得失,历史是一座宝库,可以启智慧。
        ——献给喜欢历史、善于思考的朋友。
民国时期天主教会学校为什么广受欢迎?天主教会的孩子什么样?老照片还原当时生活风貌。
天主教家庭的孩子有很多都能到教会学校接受教育,教会学校不仅有着较为严格的纪律,同时还有一种家庭般的温情。经过时间的积淀,这种感情愈发珍贵,成为他们生命中永远也无法忘怀的记忆。

一些家庭选择天主教学校,是因为看好他们的教育质量,以及所教授的基于信仰的价值观。家长对天主教学校很感兴趣,尊重他们的教育理念。

在穿衣方面,大多数教会中小学都定制有各自的校服,显得较为整齐划一,社会人士一看便知其身份。

1938年,梧州,天主教玛利诺会创办的学校里的学生。
教会学校较之于普通学校更具优势,第一,更加安全。学生多数来自附近的教区教友的孩子,从小教育与人为善,因此与人相处更融洽。第二,学风更严,教会学校校风严谨、管理严格,通过教会学校的良好氛围可以培养学生的品格。

值得肯定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使他们在一种和谐融洽的环境中更好地学习与成长,教会学校很注意在制度上加以良好的引导。

1931年,梧州。学校的女孩子在当地传教员的带领下,正在制作纸花,可能是供教堂举行仪式时使用。
教会学校既然是由传教士们创办的,当然很注重对学生进行宗教教育,这几乎是所有教会学校的共同特点,各校在这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并严格实行。
1949年,梧州,一位展示天真阳光笑容的小女孩。
1949年,梧州,一个身穿童子军制服的朝气蓬勃的小男孩。看他身穿短裤,应该是夏天拍摄。
1938年,荔浦天主教学校的女孩子。
教会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其严格程度是超过一般非教会学校的。客观而言,为了保证学校的教育质量,这种严格的管理是无可厚非的。
1950年,平南丹竹,一群天主教家庭的孩子。他们显然还没有意识在,新社会的到来,有什么不一样,此时此刻,他们还是心无杂念,神情愉快。
1949年,梧州,一个小男孩。背景有围墙,可能是在教堂的建筑物里拍摄。

1949年,平南大湾,二位老师(后排)与三位学生的毕业合影。看学生的打扮,尤其是发式,还是挺新潮,挺时髦的。

教会学校提倡“学校生活家庭化”的管理,使得教师之间、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具有一种浓厚的人情味和家庭氛围,也使得师生具有了一种极为强烈的家的归属感。

1949年,梧州。一小男孩背着他的小弟弟(或小妹妹),对着镜头,神情愉悦。
有很多外教的家长,也乐意把孩子送到天主教会学校,他们认为在天主教学校中似乎有一种总体关怀感,一种包容感,一种让每个人感觉都很重要的氛围。
作为父母,他们不在乎孩子就读的是否天主教学校,他们接纳的是,一所学校把信仰和道德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这很重要。
   ——(慧言妙语因你的支持、转发而精彩)

慧言历史妙语古今:

这是一个赏心悦目、与众不同的公众平台
讲述许多脍炙人口、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难道您还是那样一看而过?
您怎么舍得让我期盼落寞?   赶快关注转发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