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是个宝

济宁文学

「济宁作家原创作品 文学爱好者交流园地 」

孔孟之乡 | 礼义之邦 | 物华天宝 | 人杰地灵

粮食是个宝

作者:焦克志

老祖母活着的时候,常常说:“粮食是个宝,是人世间最重要、最珍贵的东西。摊上灾年,有粮食,能保命,饿不死人!有再多的金银财宝也不管事,换不来粮食,眼看着也能饿死人!”经历过灾荒和战乱年代的老年人,刻骨铭心地记着挨饿的滋味,到什么时候都忘不了饿死人的悲惨场景!他们比谁都知道粮食的珍贵,比谁都明白能填饱肚子的东西该有多么重要!在我的记忆里,只要一听到父亲去集上卖粮食,老祖母都会拿着拐棍挡着屋门不让走!可是,父亲又有什么办法呢,一家人吃盐打油,买布穿衣,看病上学,人情来往……到处都需要花钱,不卖点粮食换点钱,又如何来维持一大家人的生存呀!

祖母在世的最后几年里,她最关心家中还存着多少粮食。她总觉得:家里有粮,心中有底,日子才过得踏实。老老少少一家人能吃上饭,不饿肚子,是她最大的盼望。她经常这个面缸里瞅瞅,那个粮缸里看看,不停地提醒着父亲和母亲:瓮里的高粱该淘了,箢子里的瓜干该晒了,竹筐里的煎饼快吃完了。母亲总嫌她唠唠叨叨话太多,对家中的事儿有操不完的心。

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生产力还很低下的年代里,祖母时时刻刻都挂念着全家人的吃饭问题,她怕缺粮挨饿的日子卷土重来。她常念叨的几句话就是:庄稼人是靠天吃饭的,老天爷叫你吃饱,你才能吃饱。遇上风调雨顺的年成还好,摊上灾年,旱涝不保,雨大风急,眼瞅着到嘴的粮食烂到地里也会吃不上。还有,庄稼的脾气也是不容易琢磨的,今年高粱丰收,明年可能不结米;今年红薯满地都是,明年可能一个不长。老古语常说,五月六月好种田,七月八月乱抱怨。选错了苗棵,秋天减了收成,抱怨谁也没有用,天寒地冻的冬季咋熬吧?庄稼人过日子,不能光想好,要往坏处扣算。不然的话,饥荒很快找着你!

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她都让全家人节省。她怕多花钱,怕浪费。她觉得,年好过,春难熬。从开春到麦收,一连几个月,家家粮食只减不增,坐吃山空的日子不好过。到了年关省着点,春上吃孬点,搭配些萝卜、芋头、山野菜,凑凑和和就接上了麦收!学会细水长流过日子,即使年成孬点,受点窘,也能熬过去!几十年过去了,想想老祖母说过的那些话,想想老人家纯朴本真的忧患意识,确实也包含着很多的道理!

我的父亲是一位勤劳俭朴的农民,现在八十多岁了。他一生挚爱土地,他始终认为土地是人生存的根!人赖以糊口的东西都是从土地上长的,没有土地,打不了粮食种不了菜,人就没法生存!父亲喜欢种地,他说,自己只有和土地打交道时,心里才踏实!父亲赶上了包产到户的好时代,记得当时他四十多岁,分到土地时,竟然快乐得像个孩子!他滔滔不绝的对母亲说:“咱也有地了!咱下力气把地种好,多收粮食,让孩子们吃饱饭!绝不能让他们再受穷挨饿了!”记忆中,父亲整天早出晚归,在地里辛勤劳作。播种,施肥,灌溉,除草,收割……除了下雨刮风,他很少闲着。父亲的辛勤付出很快有了回报,他的地在全村里种得最好,产量最高。家里收的粮食,除去卖的,年年都是大仓满,小囤尖。玉米高粱很快淡出了我们的餐桌,細米白面成了家里的主粮。父亲高兴的不得了,整天哼着小曲儿,种起庄稼来好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

父亲喜欢种地,他更想把这种思想传承给他的孩子们。二十多年前,每到农忙季节,父亲都要打电话让我回家给他帮忙,还让带着孩子。他说,干干地里的农活,让荒了一年的身子出出汗,有好处;让小孩子到地里打打滚,晒晒太阳,知道庄稼怎么长的,怎么收的,有好处!

父亲和母亲现在都已年老了,依然在农村过着俭朴宁静的日子。虽然条件好了,但是节俭的习惯从没改变。他们深知“一粒米,千滴汗”的道理,从不浪费一粒粮食。有时候,我们回家和老人一起吃饭,小孩子掉个米粒饭渣,他们都捡起来填到嘴里。父亲吃饭有个习惯,馒头要剩最后一口,把喝干的汤碗擦一擦,再放到嘴里。我们有时笑话他,他也毫不在意。

年老的父亲有时出门遛遛,看到村外荒芜闲置的土地,看到山坡和湖边的土地都种了树,他就心疼。他常常念叨,老古语说的好,增人不增地,越过越不继。像这样损坏土地良田,终究不是个办法!有一次我对他说:“您别操心了,现在种庄稼不用地了。用营养液,建个大池子,倒上水,加上肥料,种的庄稼比土里长的都好。”父亲很疑惑:“真那样的话,庄稼怎么扎根?没有根,长高了怎么能站稳脚?社会能发展到那一步吗?人,有那么能吗?”其实,我也不知道营养液里能不能长庄稼,我只是想骗骗他,让他少生气,少操心。现在,我知道的事实是,农村确实出现了不少闲置不种的土地,田野里已经没有了中年人和青年人种地的身影;城市周边的土地也都开发了楼盘,不再种庄稼!城市,正飞速地包围着农村!等到父亲这一代人老去了的时候,中国的农村又该是怎样的情景呢?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期,虽然没有挨过饿,但也过过十多年相对困苦日子。后来考上了学,参加了工作,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以致到了现在衣食无忧的状态。但我一直秉承着勤劳节俭的家风,看不惯任何暴殄天物的浪费行为。对来之不易的一粥一饭,物力维艰的半丝半缕都怀有珍惜敬重的情感。其实想想,人生在世,衣食住行,真的没有必要追求奢侈高端,能达到维持基本的生存就行。衣不求华美,保暖即可;食不求珍馐,饱腹即可;房不求高大,温暖即可;车不求豪华,代步即可。无论经济怎样发展,生活多么富有都不能奢靡浪费,否则,再好的福气也会消耗殆尽。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似乎早已忘记了贫穷和饥饿的滋味!尤其是九零后,零零后的年轻人,已开始极力寻求物质和精神的享受,攀比过上更加富贵华美的日子,早把勤劳俭朴忘在了脑后!有时去学校的餐厅看看,一桶一桶的剩饭剩菜让人心疼。餐盘里的菜吃不了一半,泔水桶里飘着整块整块的馒头,免费发给学生的午间营养餐到处乱丢,餐桌上的浪费触目惊心!年轻的一代,吃饭过于挑剔,缺少对食物最基本的敬重!据世界粮农组织统计,目前全世界粮食的损失和浪费现象非常严重,全球粮食的损失和浪费率可能达到20%到30%左右。我想,这个数据中应该也包含着我们的“功劳”!

纵览历朝天下事,成由俭朴败由奢。节俭教育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我们急需在全社会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良好风气,倡树勤俭节约的社会美德,反对任何形式的浪费行为,这是事关国家兴亡和民族存续的大事!节俭教育更要从孩子抓起,从点滴的小事抓起,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碗净福报”的道理。知道我们每天的饭碗里珍藏着一生的福报!珍藏着我们对做饭师傅辛勤付出的敬重,珍藏着我们对种粮农民洒下汗水的感恩,珍藏着对大自然馈赠食物的敬畏。惜食惜福,克勤克俭,杜绝浪费。惟有如此才能对得起这个衣食无忧、昌隆鼎盛的好时代!

作者简介:

焦克志,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济宁师范专科学校,所学专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一直在微山县两城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工作勤恳、任劳任怨,笃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0)

相关推荐

  • 【阅读悦读丨散文】读红尘《父亲的绝活儿》

    <阅读悦读>2017年11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读红尘 [作者简介]读红尘,四川绵阳人.喜欢读书和随心涂鸦,用文字书写生活放飞心情.在文学的土地上踯躅而行吸取学习,相信心的荒原有文字 ...

  • 致敬袁隆平——田畴上的父亲

    田畴上的父亲 --写给中国杂交水稻科学家袁隆平 汤养宗 你的奇迹就是让人吃饱每一餐饭. 多么宽广又让人小看的心愿, 对应的却是民以食为天这句高出云端的道理. 联合国粮农组织从来是个有些高冷 甚至不动声 ...

  • 柳庚茂║假期,回老家惬意的生活(散文)

    盼星星盼月亮,假期终于盼到了.身边很多朋友选择了假期出游,我不喜欢节假日去旅游,总觉得人太多,嘈杂会破坏游玩的兴致.于是,我和老婆选择了回老家过假期. 最近比较忙,加之乡下造好的新房在装修,两个多月没 ...

  • 父亲的一亩三分地

    ♣ 乔山峰 父亲下地干活了!平日里往家打电话,问起父亲去哪儿了,总是这个答案. 父亲年近八旬,身体还算硬朗.三年前做过一次大手术,恢复得还不错.说好了出院后和我们一起留在省城,可他舍不下老家那一亩三分 ...

  • 朱良启丨关于拾粪的记忆

    晚上出外散步,一不留心踩到了谁家爱犬随意拉在人行道上的狗屎,妻子开玩笑说我交了"狗屎运",搞得我哭笑不得.但这脚下令人厌弃的不雅之物,却勾起了我对当年在农村拾粪经历的回忆. 农村俗 ...

  • 关于我表姐的家史

    一个仅仅念了五年半小学的农家妇女,能写出13万字的家史,无论怎样讲,都是一个奇迹. 白素萍是我的亲姑舅姐姐,她的姥爷是我的爷爷.但我和她的交往仅仅是在姑舅两姨的红白事宴上共叙亲情,直到今年5月她把这1 ...

  • 【白艳玲】绵绵春雨,悠悠麦香

    绵绵春雨,悠悠麦线 昨天还是阳光明媚,一派清明祥和,一觉睡醒就变成了风起云涌,天空灰白.真是天有不测风云! 母亲伫立窗前良久,然后是欣喜的语气:"风是雨的头,这下好了,要下雨了." ...

  • 朱良启丨母亲和她的土地(散文)

    根据我的生活经验,看上去中国农村田野广阔,土地纵横交错,不好分辨,实际上那些长满庄稼的土地物各有主,更有些让人意外的是每块土地都有着自己的名字.它们的主人就像熟悉手中的纹路一样熟悉这些土地.小时候放学 ...

  • 短篇小说:变 三年前的那几天,村里像过新年,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都回到了村里,他们再不用背井离乡背着行囊离家千里挤入各个城市做一个卑贱低微的农民工,我们村原先的那些庄稼地上都建起了一个个工厂,本村的村民享 ...

  • 散文||坚守与传承(一)

    坚守与传承(一) 寇九杰||河北 我的家乡地处内蒙古南缘,燕山北麓,沟壑纵横的接坝山区,土地贫瘠,无霜期短,受西伯利亚季风气候影响冬季漫长寒冷.聚落成村大约百余年,在解放前那个匪患战乱的年代,先后有颠 ...

  • 青未了|父亲是一株麦子

    文/张呈明 父亲常说,他是一株种在田野里的麦子. 过了好多年,我才真正明白了父亲这句话的含义.然而,这个时候,父亲早已长眠在了他奋斗了一生的黄土地里,而我,也站成了一株坚强的麦子. 麦子被妥妥地播进耕 ...

  • 【周末散文】打工的母亲(15年前的旧文字)

    下班回来,正忙着做午饭,电话响了.是父亲.隔着五百里地距离,父亲在老家的公用电话亭里,劈头问我:"你妈给你打电话没有?"听得我一头雾水.父亲和母亲不都在老家乡下吗,怎么会母亲给我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