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点解读:浅谈阔筋膜张肌

阔筋膜张肌位于大腿上部前外侧,起自髂前上棘,肌腹被包裹在阔筋膜的两层之间,向下移行为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与缝匠肌在大腿前面围成“V”字形。两块肌肉都能屈曲髋关节,但旋转的作用相反。

01

主要功能

  1. 运动髋关节的三大基本功能:屈曲髋关节;内旋髋关节;外展髋关节。
  2. 牵拉骨盆:使得骨盆向前旋转,参与骨盆前倾。
  3. 紧张大腿外侧的髂胫束,稳定膝关节。
与下肢其他肌肉一样,阔筋膜张肌的功能主要是在行走的站立相控制运动,而不是产生运动。该肌肉协助臀中肌和臀小肌稳定骨盆,后外侧的肌纤维也参与稳定膝关节。
人体直立时,重力线经髋关节之后,借关节囊和韧带即能保持髋关节的稳定。而当重心移位时,阔筋膜张肌可以通过瞬时的快速收缩和反馈,在髋关节的运动过程中经常协调大腿各肌群的肌力,重新维持髋关节的稳定和身体平衡。
当人体经常弯腰和坐位工作时,髋关节处于屈曲位,容易引起阔筋膜张肌缩短变性紧绷及无菌性炎症的发生,这种改变经常会以疼痛的形式表现出来。
紧张的阔筋膜张肌会造成骨盆和髋关节位置的改变。

具体有哪些改变呢?

  • 髋关节的内旋。如何判断髋关节内旋呢?先看髌骨,如果髌骨朝向了内前方,那就有髋关节的内旋。
  • 股骨大转子更加靠前,胯部会变宽。视觉效果会让腿部变短,变成五短身材。大转子更加靠前的原因是股骨的做了内旋。
  • X型腿的出现。阔筋膜张肌紧张会导致髂胫束紧张,而髂胫束的下端附着于胫骨的上端外侧,因此紧张的髂胫束会造成膝关节外翻,因而膝外侧结构挤压。
  • 膝关节外侧的出现疼痛,多数在运动后出现。原因是髂胫束与股骨下端外侧髁的摩擦。
  • 股骨大转子周围的摩擦弹响和疼痛。严重的大转子周围摩擦会导致双腿并拢时下蹲困难。

02

激痛点与牵涉痛

阔筋膜张肌激痛点的牵涉痛主要集中于大腿大腿子的前外侧部,较多患者主诉疼痛沿大腿向下延伸至膝盖,并且不能长时间维持髋部屈曲90度以上的坐姿,疼痛会导致无法快速的走动。

患者通常不能舒服地往激痛点活化的一侧侧睡,因为身体会将重力压放在有牵涉痛的大转子侧,并直接激惹到激痛点。

阔筋膜张肌挛缩

肌肉损伤疼痛主要集中在股骨大转子前外侧,会牵涉至髋关节疼痛,而且一直延伸至大腿的前外侧部,并且沿大腿向下,有时会延伸至膝关节外侧。

生活中易发于常在斜坡行走、蜷曲身体睡觉、屈曲髋关节久坐的人群,表现为很难长时间维持髋关节屈曲90度以上的坐位,屈膝久坐后疼痛,无法向疼痛一侧侧躺且由于疼痛患者无法快速走路。

当我们一侧腰臀部、膝、小腿或踝部因病变疼痛,不能负重行走时,另一侧腿就要担负整个体重,这样长期单腿负重,就会使健侧阔筋膜张肌发生劳损性病变。在大腿骤然后伸而膝伸直的情况下,常引起阔筋膜张肌急性损伤,阔筋膜张肌就会保护性挛缩。

当阔筋膜张肌挛缩时

  • 人体一般能坚持中、小量活动,但在开始时和结束后症状会加重,尤其是在做转体、伸髋及急速改变运动方向动作时尤其明显。
  • 当情况相对严重、时间较长的时候,髋前外方会有麻木感,疼痛常常沿着大腿外侧放射到膝盖部位。
  • 当阔筋膜张肌紧张时,患者在站立时为了保持髋部轻度屈曲,很难将自己靠在墙上及伸髋。髋部屈曲移动时不会有疼痛,当用支撑物行走时,疼痛消失。

阔筋膜张肌与体侧链

在肌筋膜链理论体系中,阔筋膜张肌属于体侧链组成的重要一部分,与臀中肌、臀小肌、臀大肌上部共同组成髋三角。对维持身体前后、左右的平衡与稳定起到重要的作用。
根据整体观以及链条式思维,当阔筋膜张肌发生紊乱,整条体侧链张力也会出现失衡,从而引发骨盆侧倾、腰部疼痛等症状。

要点补充:

由于阔筋膜张肌解剖结构、功能特点的原因,它的主要作用不是直接参与发力,二是与缝匠肌共同组团,像侦察兵一样参与步态中的信号探知,并且维持身体站立与动态中的稳定。
当然阔筋膜张肌还有着平衡调节所有下肢肌肉张力的关键作用。所以,在动作强化练习中,我们不建议直接对它进行单一针对性的训练,这样并不真正符合它的要求,而是根据条链思维对体侧链进行整体激活强化。
另外,关于阔筋膜张肌的伸展,理论上我们按照其功能做相反的动作即可拉伸到它,但实际操作中比较难将它单独拉伸到,所以当面对有该肌症状的客户时动作伸展+手法松解更为有效。

03

阔筋膜张肌伸展

泡沫轴放松:使用泡沫对阔筋膜张肌进行主动分离放松,采用侧卧位并单侧肘撑,将泡沫轴置于目标肌肉位置,另一只手轻触地面,然后进行上下移动式的滚动。
注意:力量均匀、持久

动作伸展:

04

阔筋膜张肌松解

体位:患者侧卧位屈膝屈髋近90°,操作者站于患者身后,找到屈髋最高点的位置,此为阔筋膜张肌的肌腹处
操作:先用拇指定位,再用肘关节发力操作,同时左手注意支撑身体重量,避免将过大的力量压在患者身上,松解要求疼痛减半或按压3min。

05

静力性侧支撑练习

身体侧向支撑姿态,使头背腿呈一条直线,肘在肩部的正下方,保持髋部向上方顶的力量,收紧下方的侧腰部及臀腿部。

来源:运动医学部落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