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公与栎阳:只当了34年秦都的栎阳,如何奠定六世余烈的基础?

栎阳遗址

栎阳城是秦国献公、孝公和汉初刘邦的都城,刘邦迁都长安后晚年仍以栎阳为家,居住栎阳,并葬于此,可以说栎阳是秦汉时期除咸阳、长安外第三座都城。2020年12月19日,西安市文物局披露在栎阳的考古有了新进展,今天咱们就先看看秦国栎阳城和献公变法。

一、栎阳的短暂

战国时期秦国国君姓嬴,他家原本是在西北给周天子养马的,后来随周天子东迁有功,成了诸侯,被授予了秦地封地。公元前776年,嬴秦定都汧邑。到了前677年秦德公时期,都城迁往雍城。到了前383年,历史已经进入了战国中后期,秦献公迁都栎阳。之后到了前350年,秦孝公迁都咸阳,此后秦都城就固定在咸阳。在漫长的秦国历史上,栎阳仅仅当了短短34年都城,但它对秦国的发展却极其重要。

说起秦献公,大家可能不熟,但他儿子大家很熟,就是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大秦帝国:裂变》里开头,带着几十万乞丐似的军队和魏国正规军打仗的那位秦国国君,就是秦献公,看着好像特可怜,但其实历史上这位献公实开秦国变法之先河,商鞅变法能进行,献公的前期准备工作必不可少。可以说献公时期的改革对秦国以后的发展有巨大影响,而栎阳都就是献公改革的一大成果。

秦献公

二、献公困境和七代乱政

秦献公嬴连继位的时候,秦国是一塌糊涂。

秦献公之前,秦国经历了七代乱政。他高祖秦厉共公遇刺,引发了政治斗争,秦国臣子开始夺权;之后,他太爷爷秦躁公、他爷爷秦怀公依次靠强臣支持和政治斗争上位,此时秦国臣下权大欺主,陪臣执国政;再之后,权臣鼂杀了秦怀公,立了献公他爹秦灵公当傀儡,太子就是嬴连;但秦灵公死后,权臣为了继续执政,一脚踢开了太子嬴连,拥立嬴连的叔叔、秦灵公的弟弟,是为秦简公,嬴连为了活命,流亡山东诸国,长达29年。秦简公死后,简公的儿子秦后惠公继位,在位13年死,后惠公2岁的儿子秦出公在母后和外戚的辅佐下执政。

小孩当君主,外戚和秦国公室(就是姓嬴的那些人)为了争夺小孩控制权爆发了冲突,最终引发了新一轮内乱。

可以说就在山东诸国奋发图强、进行变革之际,秦国正在热火朝天地搞内斗,这也是为什么秦国在春秋时期还是五霸之一,到了战国初期就成了诸侯不与会盟、人人鄙视的穷秦了。《史记·秦本纪》原文和《大秦帝国:裂变》里,秦孝公求贤令中的那句话“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说的就是这样一个背景。再继续说嬴连,流亡几十年的嬴连,在中原霸主魏武侯的支持下,在当时战国第一军种魏武卒武装的护送下,回国继位,是为秦献公

但秦献公上台后可不想当魏国附庸,反而因为他流亡山东多年,见到了诸国如何通过变革而强大,再对比秦国七世之乱,积贫积弱,这就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最终他开启了战国时期秦国首次大规模变法。

秦献公

三、栎阳崛起

秦献公继位后顺应时代发展,坚决实行了按亩收税的“出租禾”制度(出现于秦简公公元前408年,但遭到诸多旧势力的反对)。按亩收税,抑制了士大夫强并土地、扩充私宅的风气。以出租禾为经济基础,鉴于秦国军力不振,东有强魏、西有蛮戎的国内外劣势,献公放弃百年都城雍,营建新都栎阳。

栎阳城遗址

那时候秦国部队主力是士族兵,平时耕种、战时集合,由于国家没钱,所以专业的常备军就不多,已有的军力要想既维持都城,又抵抗边防,是不可能的,如果只重边防,又会造成强枝弱干的局面,最终秦献公决定亲自“镇扶边境”,类似于天子守国门,将都城搬到了关中核心地区西安平原,在这里营建了栎阳城。栎阳“北却戎翟,东通三晋”, 北面金锁关、萧关,西面有陇关,南面有子午关、大散关、武关,东面有潼关、函谷关,四面环山带谷,地势险要。

尤其是栎阳东方,在魏文侯十七年(前408),魏国在河西地区设置了雒阴、合阳二县(都在陕西),威胁秦国边关。如果以栎阳为中心,一旦边境有敌情,就能第一时间出兵增援,减轻边关压力。

四、依靠栎阳进行变法

一般都说商鞅变法确立了郡县制,但其实早在秦献公时期,秦国就已经开始设县,但那时候县还不是一般行政区划,而是特别行政区,只有少数地方才设县。秦献公立足栎阳,设立了栎阳县、杜县、郑县、陕县四县,因为这四县是国君封地,归国君直辖,所以国君可以自由处置。在这些地方,秦国实行“为户籍相伍”,就是取消国野之分,统一城乡户籍,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平等,进而五户称“一伍”,战时就以伍为单位负责出兵和交粮。

献公爷俩

以献公军事政治改革为基础,献公二十一年(前364年),秦国和三晋联军在石门大战,斩首六万,“天子贺以黼黻”;献公二十三年(前362年),秦国和魏国在少梁邑大战,就是《裂变》开头那一幕,秦国俘虏了魏国丞相公叔痤。当时魏国可是霸主,类似于今天的美国,盟友满天下,赵、韩两国和魏国是从一家分出来的,当时是魏国的忠实小弟;齐、楚两国也和魏国结盟。魏国不仅有国际盟友打call,还有最强大的军事力量魏武卒加持,可就是这么强大的魏国,居然被西边那个叫秦的穷国连续击败了两次,从这也就能看出献公改革的成果了。

魏武卒

五、经济文化改革

以上都是从军事政治角度看献公改革的功绩,此外献公还搞过经济文化改革。

栎阳地处关中平原,“膏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为上田”,而且河流众多,植被丰富,有“陆海”之美誉。按照睡虎地秦简《仓律》记载,日本人工藤元男算出了秦国租税储备,认为一般县积粮1万石,而栎阳为2万石,咸阳为10万石。积粮就是仓储的储备粮,这要根据当地产量和人口多少来决定。咸阳是商鞅变法后的都城,人多可以理解,但是被荒废的旧都栎阳居然还是一般县的一倍,这就能看出栎阳粮产和人口的确多于其他地方。

除了农业,再来看看献公时期的手工业,总的来说很发达。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手工业就是兵器制造业。当时有物勒工名的制度,秦国兵器都要刻上出产地、制作人,方便以后追究责任。根据今天发掘的秦国旧兵器来看,惠文王、秦昭襄王、秦二世时期,秦军大量的戈上面都刻有“栎阳工上造”“栎阳左工”的字样,可以说,即便迁都咸阳,栎阳仍旧是秦国冶炼重镇,而其基础就奠定于献公时期。

 “秦相邦戈”上刻“四年相邦樛斿之造栎阳工造□”

再来看看献公时期的商业发展。秦献公七年(前378年),“初行为市”,而且因为栎阳临近戎翟三晋,这一便利的交通优势,容易招商引资。在现在的栎阳4号遗址已经发掘出战国后期的铜盒,里面有八块金饼,上刻篆书四两半,可知是用于交易的货币。

献公最主要的改革措置之一就是移风易俗,这也给商鞅变法提供了基础。献公之前,秦国受蛮夷风俗影响,对奴隶野蛮,且人殉成风。对此秦献公登基元年就下令,不得随意杀戮奴隶,禁止人殉,开始遏制秦国的野蛮风气。

文史君说

从1到2不难,难的是从0到1,秦献公就是将秦国从0到1的开创者。栎阳作为秦国都城的时间不过34年,这段时间正是秦国奴隶制开始解体,封建制苗头出现的关键时期,也是秦国由七世动乱走向安定的时期。作为一个过渡性都城,栎阳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为秦国的安定和转型贡献了不少力量。所以说,秦献公和栎阳给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