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不可骄奢淫逸
在曾国藩的家书中,处处都能体现出他小心谨慎、隐忍退让的处世原则。这不仅是他为人处世的基准,也是他对家人的基本要求。
一、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
曾国藩的官越做越大,使得曾家在家乡的声望也越来越高。于是,一些官员就想着借曾家的影响力,办一些他们自己没有能力办到的事。
在《致诸弟·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中就提到了“公议粮饷”一事。
原来,当地官员想请曾家出头,号召乡绅们捐款垫付亏空的一万六千两公款。
对于此事,曾家的兄弟们是十分乐意出头的,他们想通过此事展示一下曾家的威风,还可以讨好当地的官员,为以后办事谋个方便。这其实是一种贪图名利的表现。
曾国藩听到此事后,明确表示反对,他在信中阐明了自己反对的理由。
“此事若各绅有意,吾家不必拦阻;若吾家倡议,则万万不可。”
曾国藩认为这种事弊大于利,如此行事一定会惹得百姓怨声载道,而且一旦形成这种风气,随后各级官员就会争相效仿,以后乡里就不会再有安宁的日子。
曾国藩还提出了处理公事的基本原则,那就是“凡行公事,须深谋远虑。”做什么事情,必须要深谋远虑,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贪图短期利益。
二、管好亲属,防患于未然
古往今来,总有很多官员家属利用不属于自己的声望,做一些追名逐利的事。这样做会产生诸多不好的结果。
轻者使家族名誉受到损害,被人议论指责,也使官员因此受人诟病,一生清白付之东流。
重者会影响官员的前途和命运,丢官罢爵,甚至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教训。许多人都是因为没有管理好自己的亲属和家人,使他们借自己的势力做了许多坏事,其结果是身败名裂,后悔已晚。
从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出,曾国藩是一位很有政治远见的人。他在一件事初露端倪之时,就能看到其潜在的威胁和危机,并及时加以制止。同时,他还时刻不忘严格要求自己身边的人和亲属,做到防患于未然。
因此,不论是办理公事,还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我们都需要做到深谋远虑,谨小慎微,防微杜渐。
只有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再采取行动,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不可骄奢淫逸
咸丰四年,曾国藩统率的湘军打了大胜仗,一举收复了武昌和汉阳。这一仗一扫过去蒙受的屈辱,使所有人都对其另眼相看,他本人和湘军都因此而名声大振。
朝廷也表现了对曾国藩的重视,皇帝赏赐给曾国藩二品顶戴,并命他署理湖北巡抚。
这本是一件值得高兴和兴奋的事。但曾国藩并没有因此喜出望外,而是颇有顾虑。
在《致诸弟·为政不可骄奢淫逸》中,他就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功名之地,自古难居。兄以在籍之官,募勇造船,成此一番事业。其名震一时,自不待言。人之好名,谁不如我?我有美名,则人必有受不美之名与虽美而远不能及之名者。相形之际,盖难为情。”
当时,曾国藩正在家中服丧,如果按照皇帝的要求接受这一职务,恐怕与礼制不合。其他人或是出于维护礼制,或是出于嫉妒,或是出于仇恨,一定会说很多闲话。因此曾国藩在呈给皇上的谢恩折中请求免掉这一职务。
实际上,就在他请辞的前一天,皇帝已经改变了主意,让他不用再署理湖北巡抚,而是任命其为兵部侍郎。
但当皇帝接到曾国藩的谢恩折后,还批评他有“违旨”之过,并“严行申饬”。
这件事对曾国藩触动很大,让他深刻领悟到君心难测。
“兄惟谨慎谦虚,时时省惕而已。若仗圣主之威福,能速将江面肃清,荡平此贼,兄决意奏请回籍。”
所以他下定决心,今后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小心谨慎,尤其是在取得一些成绩之时,更不能疏忽大意。
最后,他还对各位兄弟提出了要求,要求他们在家一定要严格教育子侄,恪守勤敬。
“诸弟在家,总宜教子侄守勤敬。吾在外既有权势,则家中子弟最易流于骄,流于佚,二字皆败家之道也。万望诸弟刻刻留心,勿使后辈近于此二字。”
经过这件事后,曾国藩更加小心谨慎,时刻不忘严格要求自己。后来他的地位越来越高,但仍不敢掉以轻心,做任何事都谨小慎微,丝毫不敢骄奢淫逸,随时都保持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