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大动脉——百年粤汉铁路韶关段
粤汉铁路1900年动工,直到1936年才全线通车,由于乐昌至株洲段400多公里因地形复杂、从湘南到粤北得过南岭,这里峰连峰,水连水,要通路得打串串隧道,要架座座大桥,美国人、英国人都曾设计过,都因为工程浩大,难度很大而让图纸束之高阁,工程艰巨一直受到拖延。1927年,国民政府铁道部成立,把修建粤汉铁路株韶段列为首要任务,不少人累死、病死在这条路上,最终株韶段在1936年4月28日建成,同时粤汉铁路全线宣告接通。线贯通后的粤汉铁路成为抗战初期中国重要的陆上通道之一,当时中国军队80%的补给靠这条路北运。它与广(州)九(龙)铁路相接,成了一条直通香港的国际通道。中国从国外购买的全部轻重武器、弹药、器材由香港进口后,再由这条铁路运往东南战场,成为名副其实的抗战大动脉,正因为如此,日军飞机对该路进行狂轰滥炸,平均每日达5次之多。
上世纪二十年代的韶州火车站
日本同盟通讯社1937年存档照片:1937年10月22日军轰炸韶关火车站以及飞机场
株韶段以乐昌以北至分水岭间90余公里一段最为困难,沿途要经过武江九泷十八滩,跨越白沙河,翻越分水岭,坚石开凿量达300万公方。著名的粤汉铁路株韶段贯穿于此,沿途风景优美,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乐昌峡的建成,很多景色已不复存在。
大源(沿)水古桥,位于大源水隧道以北,建筑年代不详,民国二十三年夏(1934年)山洪暴发,将古桥冲毁。
九泷十八滩位于武水中游的乐昌市境内,此段交通最不便,人烟亦稀少,与雄奇的金鸡岭紧密相连,全长约六十公里河段,修建铁路所需的物质,大都通过船运由此河段运输。
武江河床为岩石、卵石。上游(坪石至临武)为紫色砂页岩丘陵地区,河床弯曲大,坡降较为明显。中游(坪石至乐昌市区)属山区河流,两岸高山屏障,河床窄小坡降陡崎,水流急泻,水力资源丰富。罗家渡至市区之间的乐昌峡河段,亦称“九泷十八滩”,在一些地方船过不了,就只能用人工拉了。
“南岭多瘴气,瘟疫流行,常有工人病毙”,最多时每天保持18万的出工人数,二十一个工段同时施工,以死亡3400多人为代价的株韶段工程。
乐昌坪石间有隧道九座,粤汉铁路株韶工程局沿线工程风景书册记载:此路段多是系穿盘坚石,隧道虽短,而工作困难,最初的几个洞口打通时,气流振荡,隧道内工人纷纷倒地,有人晕死……”
1987年5月6日,大瑶山隧道通车,是当时中国最长的铁路隧道。大瑶山隧道的开通,缩短铁路路程近了15公里,粤汉铁路株韶段也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2006年特大洪水之后,很多已成为了历史的记忆。如今,高铁站和火车站两翼齐飞,助推着韶关经济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