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是如何知道悟空悟彻《心经》的?这与“无字真经”有何关系?

(博士论西游第七一三讲,选自《西游谜中谜》(543)第九章――观音努力之谜)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尽管唐僧在取经行动实施之前,他已经熟读大量佛派经典,但是在他踏上西行取经路途,并得到燃灯化身为乌巢禅师所传《心经》之后,他修行所主要依据的佛派经卷,就是这卷被称为“修真之总经,作佛之会门”的《心经》了!

在漫长和危机四伏的西行之路上,唐僧依据《心经》潜心修行,并与悟空就《心经》进行深入探讨,不仅他已修得“瑞霭绕身、祥云罩项”,悟空对《心经》的理解也逐步深化,师徒二人对佛理的领悟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我们知道,哲学中有“量变”与“质变”之分,佛法中也有“渐悟”和“顿悟”之说,随着唐僧与悟空对佛理领悟的不断提高,在他们离开金平府、接近布金禅寺之时,二人专门针对《心经》进行了一番探讨,而这次探讨表明了二人真正领悟了《心经》的真谛。

在天庭派出的“四木禽星”帮助下,悟空斩杀了三个犀牛精,免除了金平府上供酥合香油负担之后,师徒四人离开金平府,又行走了半个多月路程,再次遇到高山。唐僧心中感到惊惧,“徒弟,那前面山岭峻峭,是必小心!”

悟空则让他不必害怕,因为此处接近灵山,肯定不会有什么妖邪,唐僧则表示,他并不是怕妖怪,而是担心到灵山还不知有多远的路程。接下来,唐僧师徒四人关于《心经》,他们有一段的寓意深远的对话:

在唐僧说他不知到灵山还有多远时,悟空提出,“师父,你好是又把乌巢禅师《心经》忘记了也?”唐僧对此坚决否认,“《般若心经》是我随身衣钵。自那乌巢禅师教后,那一日不念,那一时得忘?颠倒也念得来,怎会忘得!”

悟空当然知道唐僧不会忘记《心经》,他向唐僧提出了佛法修行中的一个终极问题,“师父只是念得,不曾求那师父解得。”唐僧反过来将该终极问题又抛给了悟空,“猴头!怎又说我不曾解得!你解得么?”悟空回答,“我解得,我解得。”唐僧和悟空再不吭声!

八戒与沙僧听到二人的对话,特别是听悟空说他已“解得”《心经》,他们觉得悟空明显是在说大话,因此,他们对其大加嘲笑,原著中生动地描述道,“笑倒一个八戒,喜坏一个沙僧!”

先是八戒出马,“嘴脸!替我一般的做妖精出身,又不是那里禅和子,听过讲经,那里应佛僧,也曾见过说法?弄虚头,找架子,说甚么晓得,解得!怎么就不作声?听讲!请解!”后有沙僧附和,“二哥,你也信他。大哥扯长话,哄师父走路。他晓得弄棒罢了,他那里晓得讲经!”

应该来说,他们一路走来,唐僧与悟空曾多次讨论《心经》,但他们每次讨论时,八戒和沙僧对他们态度都很正常,既没有嘲笑,也没有回应,有的只是沉默,那他们这次的态度如此反常,对悟空要大加嘲笑呢?

本人认为,其原因是悟空此次的表现反常,原来所谈《心经》,总要用语言文字来体现,要么是“祛退六贼”,要么是“心无挂碍”,而这次在说出“我解得”之后,“再不作声”,没有任何言语上的解释,由不得八戒和沙僧对他进行怀疑和嘲笑!

面对八戒和沙僧对悟空的嘲笑,唐僧却罕见地帮悟空进行了辩解,“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悟空既没有对八戒和沙僧进行反驳,也没有对唐僧帮自己辩解之言进行认可,有的只是沉默。

那么,唐僧和悟空的“再不作声”,以及唐僧帮悟空进行辩解,这又说明了什么呢?本人认为,这是因为,唐僧知道悟空已经“解得”了《心经》,悟空也知道唐僧“解得”了《心经》,而将“解得”的结果,那就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已可“不立文字”了!

我们来看,无需用语言文字表达,“不立文字”的《心经》,不就是“无字真经”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