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张希:学术会议中的提问艺术

我做学生时,听过很多学术报告,做老师之后,也为学生作过很多报告,参加学术报告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现在的学生比我们当年活跃得多,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听过报告之后,常常踊跃提问。有的学生会在提问前先做一些点评;有的学生会一连提出多个问题;有的学生提问很犀利,等等。我很喜欢报告会上的提问环节,也很享受与学生之间的问答交流。为什么要提问?以何种方式提问?提问应遵循哪些原则?值得我们共同探讨。

1988年,那时我还是个学生,我的德国老师林斯托夫教授来吉林大学讲学。在他作了第一个报告之后,没有任何人提问。林斯托夫教授觉得有些尴尬,既担心大家没听懂,又以为大家对报告内容不感兴趣。其实,当时我们没人提问,一方面,是因为英文不好,没能完全听懂讲座的内容;另一方面,那时的国内外研究水平差距很大,师生们缺乏学术自信。为了能听懂林斯托夫教授第二场报告,我们双方都做了最大的努力:同学们提前阅读了与报告相关的论文,熟悉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而林斯托夫教授则特意比第一次讲得慢一些。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场报告之后,同学们围绕报告内容提出了2-3个问题。这让林斯托夫教授感到很欣慰,他知道大家听懂了,也知道了同学们对这一研究领域感兴趣。

报告会上的提问,是对主讲者的积极反馈,这让单方面的讲述,变为双向的交流。而有效的交流,是合作的前提。那次来校讲学之后,我们之间增进了对彼此的了解,开展了很多有意义的合作,并建立了长久的友谊。2001年,为感谢林斯托夫教授为中德两国化学教学与科技交流和合作作出的贡献,他被授予国家友谊奖。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的教育和科技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同学们,外语水平和学术自信都比当年的我们强上百倍,但在一场报告会上想要有更多收获,想要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可能也需在参会前做一些准备。

问题可以是解惑的,也可以是质疑的。科学本身就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我们可以对报告中的某个知识点,请求主讲者给予解答,这也给了主讲者提供更多实验细节,拓展报告内容的机会。也可以对报告中的某个环节提出合理的质疑,与主讲者进行探讨,以期使整个研究逻辑更严谨,论证更扎实。

每一个听众都会有各自的问题,不必担心自己提的问题没有意义。学生们还在成长进步之中,没有那么多研究的经验,但也不会被经验所累,不经意间会问出看似微不足道,实则很重要且富有挑战的问题。有一次,在我作了单分子力谱的报告之后,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学生问如何判别信号是来自单个高分子链,我实事求是地告诉学生,这是一个好问题,希望下次报告时能够完整回答这个问题。我带着这个问题回到实验室,与我的学生用了近两年的时间研究,才回答了这个问题,由此提出了高分子单链力谱的经验判据,并成就了一篇高质量的科学论文。这也是我享受报告之后与学生交流讨论的原因之一,不仅仅是他们向我学习,也是我向他们学习的机会。

问题常常是在听报告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但并不是每一个问题都需要提问。一边听报告,一边思考问题,这是主动听讲的状态。随着报告的进行,大多问题不需要再问了,因为主讲人后续的报告内容往往会为之前产生的疑问提供解答。如果报告结束,你还有一些问题,建议也只问一个最想问的问题。在有限的交流和讨论时间内,如果每一个人一次只问一个问题,则有更多人可以参与交流和讨论。当然,如果没有其他人发问,且还有剩余交流和讨论的时间,当主讲者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你可以再一次提问。

好的问题该如何表达呢?学生在提问之前,是否需要先对报告表达赞美肯定呢?学生可以说,谢谢您的精彩报告,或您的报告对我很有启发,等等,这样的表达简洁诚恳,恰如其分。过度使用溢美之词是无必要的,且浪费时间;如果主观夸大或低估成果的科学价值,则背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提问是一次交流,也是一种展示,但绝不是表演,不要为了提问而提问。只有在真的有问题时,才问问题。提问要简明扼要,直奔主题。建设性地问问题,是最受推崇的问问题方式。如注意到某个图表上有异常的拐点,而老师没做解释,可以请老师解释拐点的物理意义;如果你认为除此种解释还有其他可能性,可以建议补做某个具体的对照实验加以澄清;如果你认为实验证据不够充分,可以建议进行理论计算,实验与理论计算的结合,可能会让结论更加令人信服;如果你认为拐点的产生还有其他可能的机制,你也可以分享你的理解,请老师帮助评判,等等。

问与不问是个选择问题,而如何发问是态度问题。问题可以问得尖锐,但要避免情绪化,学术交流应当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就事论事,理性表达。比如,“这个工作从理论和实践上都没有任何意义”,实际上这样绝对的表述本身就不够科学。再如,“你结论只限于特殊情形,并没有普遍科学意义”,实际上少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许多结论都具有相对性,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上正确。类似的提问不一一枚举,这些都不是理性的提问方式,除了为自己制造更多的“学术敌人”,于科学进步可能无益。

我们常说,科学因交流而进步,这说明信息互换的重要性。问答是一种重要的信息互换方式。老师精彩的报告可以传递多彩的信息,多彩的信息可以引出学生出彩的问题,出彩的问题可以启发促成日后更加精彩的报告。在积极、友善、理性的信息交流与师生互动中,老师与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教学相长,共同进步。是为提问的艺术与魅力。

(0)

相关推荐

  • 如何高效读博?6点实用建议!

    前几日一刚考上博士的师弟来信问我:"如何高效读博?" 先谈谈当前的科研背景.如今博士毕业群体如同滚雪球,越来越大,加上"海龟"上岸带来的压力,博士毕业后想要在高 ...

  • 凌宗伟:关于“提问”的提问

    [异史氏曰]这些年看了那么多课,也听了不少的经验介绍,回想起来,这法那法,这改那改,有多少不是以讲授为主的,又有多少在讲授中不是以问答为主的?之所以如此,还不就因班级授课制与教学效率所制?与其这改那改 ...

  • 从一场会议说起

    过去的这一周,我一直在法国南特参加一场本专业学术会议,精疲力尽,没有时间关注别的,今天就说说这场会议的感受吧.在国内,我也经常参加或组织一些学术会议,感觉国内开会,很大精力都花在了接送领导和专家,安排 ...

  • 学生提问学生

    (285) 学生提问学生 下午上课铃声响过,我听着学生们稀稀拉拉.有气无力的读书声,我临时决定让学生提问学生几个上节学习的内容.很出乎我的意料,优秀学生提出的问题都十分简单,所以学习很一般的张慧仁答对 ...

  • “谭天教授教你如何做研究”之四:不会讨论何以做研究

    一.你确定你是研究生吗? 日前,有一位考研的同学问我,书和论文都看懂,但自己就是写不出来.我告诉她: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不思考不讨论,就不能把别人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更不可能有自己的独 ...

  • 年会来了 | 学术会议中为什么要提问?如何提问?听张希院士讲讲提问的艺术与魅力

    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 提问"宝典" 中国化学会第32届学术年会进入倒计时,马上就要于4月19日在珠海国际会展中心开幕了!各位参会代表们都做好与学术同行们深入交流的准备了吗?本 ...

  • 讲课中的提问艺术

    提问在教学行为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学问,学问,无论是教还是学,关键就在这个"问"字上.问,是个法宝.它是深入的阶梯,是长进的桥梁,是触发的引信,是觉悟的契机,所以,历来教育家都很重视 ...

  •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教师提问艺术浅探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课上能否提出合适的问题,能否使提问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是衡量一个 ...

  • 2020学术会议回顾:从这些最佳论文中一窥研究趋势

    2020 年,是充满变化的一年.人工智能学术会议也不例外,线上举办.改革评审制度.增加可复现性要求.伦理要求等,这些是「变」.而不变的是大家对学术会议的热情,以及我们总能透过这些会议探究学术前沿发展趋 ...

  • 如何利用饮食重塑微生物组?自然学术会议开放注册中

    自然学术会议 营养重塑微生物组 Reshaping the Microbiome through Nutrition 主办: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自然-微生物学><自然综述:微生物 ...

  • 学术会议 | 考文知音:明清文论中的“声音”及其语文学基础

    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室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项目-- 合办: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北京大学中文系110周年系庆系列活动-- 会议旨趣 "声音"乃是古典 ...

  • 学术会议|“艺术教育与艺术审美新趋势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

    12月22日,由全国美育联盟.北京师范大学中国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指导,哈尔滨师范大学承办的"艺术教育与艺术审美新趋势学术研讨会"在哈尔滨举行. 哈尔滨师范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孙 ...

  • 画家汪意丰——在中国文化中创作当代艺术

    传承与创新是艺术界常谈常新的话题,两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许多理论家和艺术家认为,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书画领域的"传承"和"创新"有着特殊之处,对之应有更客观准确 ...

  • 学习过程中有效提问的关键

    在平时的授课或者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过程中,有一个无法回避的行为就是:提问. 但是,如何有效的提问,是很讲究的,效果也截然不同. 01 两种提问方式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两种:封闭型.开放型. 封闭型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