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李王衡(二):李闻举是黄子澄的接班人,成为靖难后期的核心谋士,建文帝因此才到宁远亨屯出险!
大观堡的首届管事人的第四位叫李王衡,他与建文帝的关系十分密切,那他在建文朝中担任的究竟是什么官职呢?把这个问题弄清了,就会明白建文帝为啥跑到宁远来当和尚了,更加坚信大观堡的智眉禅师就是正史上失踪的建文皇帝。
其实我们看到的《闻举公序传》中的文字内容,已经不是李普智修谱时的那份《闻举公序传》;更不是李闻举本人洋洋洒洒数万字的原版了,而是清乾隆时期李闻举的第九代侄孙李含粹根据旧谱记录进行了删改,所以这个版本中,我们未能见到李闻举在建文朝担任的究竟的是什么官职。只能从民国李馥版《闻举公传》中了解到,建文帝把李闻举提拨为“太庙斋郎”。但是太庙斋郎实际上是一个小得不能再的的官了,最高也就一个从八品。提拨这么一个官员根本就不需要建文帝来表态,更不需要建文帝当面点评他“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特别不可能的是,这种官员建文帝在朝中根本就不可能认识,三十多岁的李闻举也不适合再担任“斋郎”,因为不再是“童子功”了。那么,谱录中说建文帝提拨他为“太庙斋郎”究竟是什么官呢?下面我们作一翻考证。
李闻举是洪武十八年随母洪氏去的南京,当时他十八岁。洪武皇帝朱元璋见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齐月,特赐乡举仕进”。请注意,这里讲的是朱元璋。
而仕官录中却说“闻举公,字闰选。明建文间授乡进士,复擢太庙斋郎。”围绕这个”乡举仕进“,在时间上差别近二十年之久。但我们认为,仕官录仅一行字,在时间上错的可能性很小,再加上李馥版《闻举公传》写道:“建文皇帝以公诚孝,擢太庙斋郎,谓‘仁人可以享帝,孝子可以享亲’“那么,特授乡进士职的再提拨为太庙斋郎的人,是建文年间。
”太庙斋郎“其实是个泛指。我们可以从《方轸赞传》中获得启示:
方轸,原名堂,字克载,号松年。生于北宋嘉佑戊戌年(1058年),卒于南宋绍兴丙辰年(1136年)。莆阳城关方巷人。元符间进士,官太庙斋郎,右正言。大观元年(1107年)以劾蔡京流岭南贬官永州,后待叙改为鄞县令。生于北宋嘉佑戊戌年(1058年),卒于南宋绍兴丙辰年(1136年)。史书记载,因当时宋金交战,其贫不能归,遂居于慈溪之鸣鹤山。
从《方轸赞传》中发现,方轸进士后的最高官职为“太庙斋郎、右正言”,“右方正”实指中书省,又称"右省”,长官为中书令,官三品。那么由此可以得知,“太庙斋郎”实际是指掌管礼仪方面的三品官的通称,而非实指。如果这样解释,也就通了,因为建文皇帝都赞赏李闻举说“有德行的人才可以奉祭先帝,孝顺父母的人才可以祭享双亲。”间接当面为李闻举点赞,称赞他有德行,又孝顺,提提拔时还说李闻举“忠诚孝义”,所以建文帝提拔李闻举担任实职实际是太常寺卿,正好是三品官。
正因民他是三品官,所以,在应天被朱棣占领后,李文举又兼了个职——“膳夫”,也就是光禄寺卿,五品官。如果李闻举担任的太庙斋郎是八品以下的官,后面兼职就不会用“职兼膳夫之任”了,而是用“再升膳夫之任”。而膳夫看上去官级不高,但皇宫和皇室成员不可能不吃饭,所以膳夫是不能离开皇帝及皇室成员的,而李闻举在建文四年后,担任此职八年。也就是说,在李闻举去世前八年,他一直没有与建文帝及其皇室成员分开过,为他们提供食善。
建文帝把太常寺卿一职给了李闻举,表现出建文帝对李闻举的极大任信,最高宠信。因为,建文帝把自己最信任的人、自己认为最有德行、最忠诚孝义的人,放在太常寺这个位置之上。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就是把黄子澄看作“始作俑者”,而建文皇帝给他担任的官职就是太常寺卿。
查历史得知,盛庸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朱允炆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复了黄子澄、齐泰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从此之后,黄子澄和齐泰贬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
李闻举应该就是在黄子澄遭贬谪之后才临危受命,所以《闻举公序传》称:“处兵戈离乱之世,而抱亨屯出险之才,盖一时之伟人也……上见我祖锦绣中藏英华,外著如光风霁月,特赐乡举仕进。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垂绅搢笏,立朝数年……”
建文帝有多任信黄子澄,就有多信任李闻举。建文帝贬谪黄子澄也是情非得己,是做个样子给朱棣看。所以我们把黄子澄与建文帝的特殊关系附列如下,目的就是让阅文者明白,建文帝为啥会按李闻举的谋,最终归隐宁远。
黄子澄画像
黄子澄于明太祖洪武十八年时考取了会试第一,历任编修、修撰、太常寺卿等职,伴读东宫。建文皇帝即位后,兼翰林学士之职,与齐泰共同建议削藩。在削藩问题上,黄子澄和齐泰意见不统一,齐泰主张先向燕王朱棣下手,而黄子澄主张从周、齐、湘、代、岷诸王开始,因为他们早有劣迹斑斑。最后,建文帝采用了黄子澄的意见,周王等五个藩王先后被削藩,准备调走燕王手下精兵,又在燕王府所在地北平一带调动军队以监视燕王。
建文元年五月,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忌日,按照礼制朱棣应该自己前去,但朱棣敏锐地感觉到如果这次再去京城,可能就回不来了。可是父亲的忌日不去也是不行的,于是他派长子朱高炽及另外两个儿子朱高煦、朱高燧代替他祭拜。一下子派出三个儿子,除了表示自己重视此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告诉朝廷,自己没有异心。
但当时的形势已经很明,朱允炆摆明了就是要除掉藩王,此时把自己的儿 子派入京城,简直就是送去的人质。果然,朱高炽三兄弟一入京,兵部尚书齐泰就劝建文帝立刻将此三人扣为人质。建文帝本也表示同意,但黄子澄竟然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应该把这三个人送还燕王,表明朝廷并无削藩之意,以麻痹燕王。这一次,建文帝又采纳了黄子澄的策略。七月便发动了为时三年的“靖难之役”。
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李景隆在济南战败后被撤换,黄子澄便说:"大势已去了,我举荐景隆误国,万死不足赎罪!"
当盛庸在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十二月在东昌大破燕军后,朱允炆在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正月恢复了黄、齐二人的官职,可是在三月盛庸在夹河战败后又再次免去二人官职。从此之后,黄子澄和齐泰贬谪到外地,仍密令二人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