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的失踪是朱棣的一场政治阴谋,而不是生物体的正真消息!

建文帝要削蕃,朱棣则要清君侧,这一对互为矛盾体的叔侄是不可能见面的。当首鼠两端、卖主求荣的李景隆打开金川门迎接燕王朱棣进应天的时候,朱棣的身份是叛军头目,他以何面目来面对自己的侄子呢?是面对侄子三呼“吾皇万岁万万岁”,还是抽刀就斩掉皇帝呢?这两个选项对朱棣来说,都是致命的。

(图为建文帝随亡臣子的自传截图,文中明晰地记录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仍然“立朝数年”)

第一, 首先,面对建文帝跪下称臣,三呼万岁,这不是朱棣的作派。违心的事,朱老四肯定不干,同时还有被软禁砍头的危险。当朱棣刚进金川门时,朱允炆就在皇宫内抽刀斩杀了内奸——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这就表示朱允炆忍无可忍要开杀戒了,朱棣不担心自己的前程,也要担心自己的性命。其次,如果朱棣见面就杀掉皇帝侄子朱允炆,就是弑君之罪,不仅做不了皇帝,也会落个牢底坐穿的苦命八字。面对这个烫手的山竽,称臣不行,杀掉亦不行,只能走折中之路,让皇弟侄子玩失踪,这才是上上之策。

第二,在朱棣进入应天府前七天,朱允炆就派人与朱棣议和,提出划江而治的思路。燕王朱棣为不把自己的阴谋暴露在餐桌上,假惺惺地说他不是为了皇权问题兴兵讨贼,而心底则早已对皇权虎视耽耽了。同时朱允炆也用这一招想彻底试出皇四叔的野心,以便有更准确的应对之策。当谈判破裂后,代表朝廷的诸位臣子就提出了迁都避难的建议。有的提到到杭州去避避,有的提出到湖湘去避避,等蓄集了足够的力量,再找朱棣报仇。

(复原建文帝在大观堡留下的原始碑刻)

第三,建文帝代表朝廷,当时拥兵不下六十万,而朱棣当时最多也就不过十万之师,就是在应天这个地方,也是干不过建文王朝的。所以,朱棣并没有全部包围当时都城南京(当然,十万之师也包围不了),而是利用自己在建文朝廷的内奸力量,以北门金川门作突破点,然后直入应天城。他这样做,既给自己留了后路,也为建文帝朝廷流亡留了出路。在朱棣进入应天城时,见到的仅仅是一具尸体,这一具怎么可能就是侄子建文帝的呢?

建文帝就是真心想赴死,他也死不了。因为他身边至少有三千的贴身护卫禁军,还有数百高官臣僚,身边一般都有七八位武林高手贴身保护。朱允炆要死,谈何容易!他的四百多臣子都能逃出皇宫,又何况他呢?后人说他从地沟中逃出,其实这是一种谣传。他根本不需要从地沟中出,他完全可以大摇大摆地坐着皇帝的辇车出亡。正如后人所传的建文帝亲赋《赋金陵》一样:“是日乘舆看晚晴,葱葱佳气蒲金陵。礼乐再兴龙虎地,衣冠重整凤凰城。”朱允炆是坐着皇辇离开南京的。

第四,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废除建文年号,篡改《明太祖实录》。建文帝一词成为“国禁”,所有国史方志那个都不敢提及这个仁明的皇帝。从这些史料中,来寻找建文帝的踪迹都是片面之词。要想知道建文帝的下落,就必须有建文帝本人或其贴身旧臣的文字记录,而且这些记录必须是原古原物,才能有说服力。这东西还有吗?

有,在湖南永州,就有数十块现在还保存完好的碑刻,记录了建文帝在靖难之役后藏身永州宁远当了和尚的碑,也有族谱记录。在这里,我们就举一篇其随亡重臣李闻举的自传吧。

这篇李闻举亲自叙写的传记中明白清晰地写道:“(闻举公)建文四年,职兼膳夫之任,重绅晋笏,立朝数年。”也就是说,李闻举随建文帝出逃南京成功,还在建文帝身边又工作了好几年。这件事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轰动,所以文中又说:(因救出建文帝)成一时之伟人也。

总之,要想真正知道建文帝究竟死没死于当年的那场大火,仅凭原有的官方史料是远远不够的,只有这方面的史料,就相录于只有控方说话的权力。因此必须有新的史料不断地发现,而这些史料最好是不可更改的碑刻,是建文帝亲书的就更具说服力。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