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看36年前的旧账
在几乎令人窒息的严重雾霾中又熬过了一天,下班路过社区医院的玻璃墙,看到里面一向空荡荡的输液大厅居然满员了,一不留神一口雾霾吸入超量,让我咳了好久,心里想着大概这就叫苟延残喘吧。望着周围能见度不足百米的浑浊世界,实在激发不出一点儿快乐的灵感,晚上坐在电脑前不知该写点儿啥,反正不能再说令人生厌的雾霾了。
忽然想起早晨读的一篇文章,描述当今五六十岁这批历史上最倒霉却也是最有担当的人,建国后几乎所有的社会波折似乎都是为了磨练这批人坚强的毅力,就像为唐三藏设计的九九八十一难一样,无论多么悲催,大家都熬了过来,而且一个个超级忍辱负重坚韧不拔,有着泰山崩于前无动于衷的胆识。
这些人的幼年赶上著名的三年自然灾害,没有饿死的都活了下来,虽然先天营养不良好在吃草根树皮也都是纯天然无污染。上学后没多久就是文化大革命停课闹革命,尽管没学到多少书本知识,但是在社会大熔炉里百炼成钢。年龄稍大一点的还能参加红色大串联,没机会读万卷书,但是有机会走万里路。很多人初中毕业就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去了,虽然品尝了卧薪尝胆的苦涩,也塑造了能屈能伸百折不挠的品格,更为优秀者日后治理国家奠定了坚实基础。虽然不少人在恢复高考后成为国家公职人员,但是绝大多数都是历经坎坷才从农村回到城市,找一个街道企业养家糊口,还没把家当置办齐就遇上了体制改革,这批普通的劳动者大多被迫下岗,再次收藏起尊严重新寻找工作岗位。这批人生来就是社会的试验品,命运被人随意改写,虽然也有鲤鱼跳龙门跻身富贵行列的,也有我等不愁吃穿看似很有身份其实早就被社会边缘化的知识分子,但是多数人活下来真不容易。
我翻找了一下1980年上大学后的一些生活消费记录,或许很多内容今天的学生都不会理解。当时上大学是没有家长送的。1980年8月29日22:30乘坐454次京城客车从承德出发,30日晨5:42到达北京,行程256公里,车票4.4元。当天午夜由北京中转,0:30乘坐63次京成直快离京,9月1日中午13:10到达成都,行程2048公里,车票25.1元。然后再次中转,晚上22:15乘坐205/216成达快客离开成都,2日上午8:53到达重庆,行程504公里,车票8.5元。一个人从承德到重庆总行程2808公里,历时三天半。这还没有完,当我从重庆站下车被学校接到重庆大学后才发现,我那随车托运大约一百斤重的木头箱子被寄到了沙坪坝站,于是把随身携带的行李随便交给一位陌生同学看管,又跟着接新生的车去沙坪坝站取箱子,几个小时后回来时,居然行李还在。
上大学时在食堂吃饭要用粮票买饭票,米票每斤0.16元,面票每斤0.20元,买饭的时候就不用再交钱票了。家里每个月给我寄10元生活费,学校每月发6.2元助学金。那时候每周都会做一次核算,大一时平均每天吃米0.5斤,吃面0.6斤,买菜0.18元,加上买饭票的钱,一个月在食堂花费大约12元,还要再买些日常用品和书籍,计划好了基本够花。到了大二支出稍微多一点,平均每天吃米0.6斤,吃面0.5斤,买菜0.24元。大三和以前差不多,平均每天吃米0.5斤,吃面0.5斤,买菜0.35元。前几年攒了一些钱,后来家里每月寄20元生活费,所以大四在外面吃的多了,经常光顾学校门口的几家小餐馆。另外,自己买了煤油炉和炊具,经常自己开伙做饭,混沌饺子面条烙饼等都能做,尤其是假期若不回家,几乎每天自己做饭,然后在宿舍看书写东西。
这个年龄的人,没有吃不了的苦,无论生存环境多么恶劣,都会顽强的活下去,甚至还能活的潇洒,哪怕这种潇洒在年轻人眼里有点凄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