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美狠片,爽就完事了

2019年对于欧美电影来说绝对是一个影视大年,与此同时,对于南美电影来说,今年也同样出现了许多佳作。

从年初圣丹斯电影节的哥伦比亚独立佳作《猴子》,到戛纳电影节上大放异彩的《大西洋》,每一部都是非常优秀的类型电影。

而近期在影迷圈又火热了一部巴西电影--《巴克劳》。

影片的故事简单粗暴,说白了就是在不久后的将来,巴西有一个名为巴克劳的村庄。当地的市长一度压榨巴克劳这个村庄,并以小恩小惠试图让当地村民为自己的选举拉票。

而巴克劳的村民自然是不屈服于权贵,强烈的排斥着阳奉阴违的巴西官员。最后当地村官找来了一支美国杀手队伍试图彻底铲灭村庄。

所谓的美国杀手只是一群有着高科技设备,对暴力与枪支无限崇拜,以杀人为累积分数的游戏而取乐的美国人。他们年龄各异,性别各异,而且从未参军,仅是一群杂牌军罢了。

而另一边,一场村庄保卫战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准备起来了。

影片就算不去关注那些隐喻和讽刺,单单的关注整部影片在类型片上的造诣,就已经觉得小赚一笔了。影片中关于暴力的描绘场景并不多,但都实打实的刺激。

但事实上,影片的内核才是真的值得细细思考。说到这部影片,就不得不说说它的创作环境。

在今年的1月1日,巴西社会自由党的领导人博索纳罗正式宣誓就职,他被巴西媒体看作是巴西30多年来出现的首位“右翼总统”,这位总统平时最爱的做的手势是开枪,也有过相当时间的军队服役经历。超过75%的群众都支持着这位领袖,但也有一部分巴西的年轻人们都陷入到了无比的愤怒和绝望之中。他提出“巴西至上”的口号,无视气候危机,将称亚马孙雨林为“地球之肺”视作一种谬论。他打压文化,称艺术不是真正的工作。他甚至还侮辱种族,女性,和LGBT群体,被西方的左派媒体称为巴西特朗普。而真正的特朗普也在博索纳罗就职之后在推特上发文祝贺,并表示:美国与你同在。

所以你会看到在这部影片中充斥着大量的底层人民防抗,原始力量,高科技,枪支的狂热,种族歧视等等等元素。影片中有三个桥段非常的耐人寻味。

第一个:是美国杀手队伍的交流会谈,队伍中有两名巴西当地白人,而剩下的是欧美白人。在会议中,欧美白人们一直揪着两名巴西白人被迫枪杀巴克劳村民说事儿。

认为巴西白人的行为是残害同胞,并时不时的耻笑巴西白人的血统不纯。直言:你们只是长得比较像白人。而这两名巴西白人也因为所谓的杀害同胞被美国杀手杀害。这段会议的表现力特别强,导演不断的通过镜头暗示,双方的剑拔弩张状态,和随时随地火并的氛围。也进一步表现着欧美白人的傲慢和双标。

第二个:巴克劳村庄的晚间开会,村里的几名领导者向巴克劳村民介绍白天市长假惺惺送来的食物与药品。而通过对话我们得知,市长送来的食物大多过期,有的甚至已经过期超过半年,而药品则是麻痹人神经抑制情绪的布洛唑4,但最后医生和村领导并没有将这些物资扔掉。

而是说了句:取自己需要的吧,记得分享。

这是影片第二个震撼我的地方。因为在传统思想在,像巴克劳这种村庄野性是会占据理性的,但影片中的巴克劳人民淳朴,机智,尊重他人的行为与想法,把知道的一东西分享出去,而从不刻意隐瞒。

第三个:美国杀手中的一员在枪杀一名巴克劳儿童后与另一名杀手产生了争执。双方破口大骂,指责的杀手认为他杀死儿童有违人道主义,而枪杀儿童的杀手坚称黑夜让他看不清,而他认为他杀的不是儿童而是配有枪支的青年。吵架愈来愈激烈,杀手队长也被卷入其中,指责的杀手说杀手队长是纳粹,因为他是德国人。而杀手队长听到此番言论勃然大怒,大骂自己在美国生活30多年,比所有人都美国人。

影片中的这段情节非常有意思,把美国杀手的种族歧视,啼笑皆非的伪人道主义和反法西斯的身份以及移民归属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处处表现着导演对于美国社会的讽刺。干着杀戮的事情却怜悯儿童。歧视着南美人种而又不敢正视自己的移民身份。明明本身就是当代纳粹附体,但思想上还是认为纳粹是坏人。

这样的矛盾感,政治隐喻和讽刺荒诞感让影片多了一层可以挖掘的深度。与巴克劳的村民做对比,显得张力与思考性十足。而影片最大的讽刺还是源于市长一角,他明知道找来的杀手组织是杂牌军,但还是认为瘦死骆驼比马大,美国的平民比巴西乡巴佬能打。这样的跪舔无知形象也很让人深思。究竟是什么让巴西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影片的最后,巴克劳人民用传统的方式处死了外来的美国入侵者。捍卫着自己的村庄和巴克劳的尊严。那么屏幕前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好好想想,我们究竟是更像美国双标杀手还是巴克劳传统居民呢?毕竟,我最讨厌种族主义者和黑人啦这种标语不止在美国,其他地域也有很多。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莫以五十步笑百步。

----

作者:有鱼(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