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减员30%丧失战斗力,德军40%,日军50%,中国是多少
朝鲜战争后,日本人编了一本《朝鲜战争名人录》,范天恩是该书中唯一一个中国团长,他打过飞虎山阻击战,松骨岭阻击战,在汉江阻击战时,由于部队减员严重,范天恩第一次向师部求援,师长立即派去一个营,范天恩看到来增援的营长,犹豫地问:“你们一共来了多少人?”“连我一起50个。”营长回答道。按照当时的编制,志愿军一个营大约300多人,现在只有50人,减员达到83%,这个营还有战斗力吗?
如何减少伤亡
志愿军入朝作战,摆在指战们面前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减少伤亡?作为一支长期与强敌战斗的军队,这似乎不是个问题,中国军队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都有哪些呢?
联合国军
1、三三制战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缺乏重火力,没办法,指战员经常命令部队,以密集队形冲击日军的坚固阵地,结果常常是阵地打下来,可是部队却伤亡惨重。林彪针对这个情况,根据“一点两面”的原则,提出了三三制战术。这一战术在解放战争逐渐成熟起来,定理了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在抗美援朝战争,得到大面积使用。
2、纵深梯次配备。在大兵团阻击战中,都是采用纵深梯次配备的方法,阵地上少摆兵,阵地后多屯兵,根据战局需要,随时支援前线阵地,以减少敌密集火力对志愿军的杀伤。
3、分小组阻击。摆在阵地上的部队并不是像电影里那样,一个挨着一个,堆在战壕里,而是分成战斗小组,分散配制,与敌人纠缠。在战斗时,当敌人轰炸或炮击阵地时,大部分人都撤到合适的位置隐蔽,阵地上只留小数观察哨,当轰炸和炮击一结束,隐蔽的部队再迅速冲上阵地,阻击敌人。
4、充分利用夜战。由于种种原因,志愿军的阵地也有可能失守,志愿军就会利用夜色的掩护,敌人的炮火无法发挥作用的时候,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反击,将白天丢失的阵地又重新夺回来,至于晚上派出小部队袭扰敌人那可是中国军队的拿手好戏,肯定会大量使用。
为了减少伤亡,志愿军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结合战场实际,创造了许多新的办法,比喻设置假阵地等。
志愿军
但是在阻击战中,志愿军不仅要面对“联合国军”的飞机轰炸,强大的炮火支援,还要面对地面上的坦克,面对数倍,甚至是十几倍的敌人,伤亡无法避免,最典型的是铁原阻击战,傅崇碧的63军,死守13天,两万多人的军,战后只剩下不足一万人。
由于志愿军的后勤,在美军战斗机的轰炸下,一直不是很给力,物资运不上去,伤员运不下来,导致志愿军非战斗减员严重,第9兵团入朝第一战,战斗减员一万多人,而非战斗减员却达到3万余人,大部分是冻死冻伤的,甚至有些战士还是活活饿死的。范天恩率领335团,在飞虎山阻击敌人五天五夜,一位志愿军战士发现,啃石头可以减少饥饿感,于是阵地上传来一片啃石头的声音(此处泪奔)。
志愿军的伤亡承受力
在朝鲜战争中,“联合国军”发现,志愿军的阻击阵地上,只要还有一个活着的士兵,他们都很难将阵地夺下来,许多美国老兵回忆说,他们在与“魔鬼”作战。那么志愿军的伤亡承受率真的有那么大吗?
师一级的作战单元,如果伤亡达到30%,那么,这个师就会失去战斗力,这是国际上公认部队伤亡承受力。可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只要还要有一个人活着,就不会放弃抵抗,难道中国军队的伤亡承受率是100%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说说伤亡承受率是怎么回事。
理论上,一只军队只有在没有人战斗时,才会失去战斗力,没有人战斗并不等于所有的人都战死了,战场上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我虽然负伤了但我还能点斗,一种情况是我什么伤都没有,但我不想打仗。从这一点说,战斗力与伤亡率没有关系呀,应该与士兵的战斗意志有关才对,可国际上为什么用伤亡力来确定部队的战斗力呢?
首先,伤亡率会直接影响士兵的战斗意志,一般情况下伤亡越大,军队士兵的战斗意志就越低,但有两个特殊情况要除开,一是中国军队,二是南朝鲜军队(朝鲜战争后期,南朝鲜伪军,与志愿军一接触,只要战斗稍稍受阻,就直接溃散,这是被打怕了)。因此,要确定军队伤亡率与战斗力的关系,必须要排除战斗意志的影响。
所以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假设全世界军队的士兵都和中国士兵一样,可以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如果是这样假设的话,任何军队丧失战斗力的伤亡承受力应该都是100%呀,为什么是30%呢?这就涉及到第二个问题,师一级作战单位。
美陆军第2步兵师,编制总人数15000人,这些人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为战斗人员,一类为非战斗人员或战斗支援人员,简单点说,战斗人员就是扛枪冲锋的士兵,支援人员就比较杂了,主要包括炮兵,通信兵,医务兵,指挥官,运输兵等等,由于作战目的不同、训练内容不同,你不可能,也舍不得让非作战人员扛枪冲锋杀敌,现代化程度越高,非作战人员所占比例越大,美国一个师的作战人员大约占三分之一左右,当减员达到30%时,其可以扛枪冲锋的士兵几乎没有了,所以也就丧失了战斗力。
德军和日军的比例稍微高一点,是由于这国两军队中,非战斗人员的比例要小一点,当然如果部队不是进攻,而是阵地防御的话,这个比例可能要提高一点,一般军队不会超过50%,由于超过50%的话,剩下的人就算全部照顾运送伤员,人手也是不够的,大家都知道,一个伤员至少要两人运送,所以再高就抗不住了。
中国志愿军的编制里,由于武器装备落后(志愿军只有到军级才有炮兵),指挥机构精简(韩先楚的司令部只有7个人,却指挥5个军作战),后勤保障由地方负责,轻伤不下火线是中国军队的老传统,再加上运送伤员有广大的老百姓,所以志愿军一个师,一万多人几乎都是战斗人员,非作战人员比例极低,所以中国军队的伤亡承受率要高得多。63军打到最后只剩下不是一万人,估计剩下的这些人中,大部分都是非战斗人员,战斗人员几乎打光了。根据63军的情况,志愿军的一个师可能减员达到80%左右才会丧失战斗(这个比例仅对志愿军而言,标题中的比例是指二战时期的军队)。如果不是师一级,而是团一级,志愿军除了几个通信兵外,几乎没有其他的非战斗人员,这时候的伤亡承受力几乎接近100%。所以对于志愿军来说,只剩下50人的一个营,还是有一定的战斗力,由于形势所迫,被师长派去增援范天恩。
成建制消灭敌人
联合国军士兵
在研读这段历史过程中,我发现无论是毛泽东还是彭德怀,都要求成建制消灭敌人。首战告捷,118师师长邓岳向彭老总报告胜利的消息时,彭老总问邓岳:“露了馅没有?”,这又是为什么?
在长期的战争中,老一辈革命家,总结出一个规律,那就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般的皮肉伤,一两周内就可以完全康复,伤筋动骨也只要一百天,但如果手指被斩断,永远都无法康复。其实军队和我们的手指一下,它也有一定的自我恢复能力。
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的举个例子,在某次战斗中我的消灭了3000敌人,如果这3000敌人是来自十个团的,那么平均到每个团大约是300人,每个团大约伤亡10%,新兵一补充,9个老兵教一个新兵,战斗力几乎没有下降,而且经过一两次战斗,这些新兵就会很快成长起来,在以后后战斗中,你面对的还是十团。
但是如果这3000人都来自一个团呢?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团总共也就3000来人吧,这等于是团灭呀,要知道,在战争期间,要重建一个团是非常困难的,就算花大气重建,其在短期内也形成不了战斗力,真正的战斗力不是训练出来,那是靠一场场,实打实的战斗打出来的。如果是这样的话,在以后的战斗中(至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你面对的敌人就只有9个团了,等于断其一指。
第三次战役结束,彭德怀坚决反对南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也是这个道理。当时报上来的消灭敌人的总数的确不少,可彭总明白,被成建制地消灭的“联合国军”却很少,师级,军级没有,团级只有一个,营级到有一些,但起不了决定性的作用,一旦“联合国军”得到补充,战斗力很快就能恢复,因此,他判断“联合国军”还有再战之力,不会轻易退出朝鲜。事实证明,真理在彭德怀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