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论中风

秦山楚水古方中医▲ 点击“秦楚古方”关注公众号

金匮要略论中风丨文 / 中南山

这是秦楚古方127篇原创文章

金匮要略论中风的思想,同伤寒的基本思路是一样的,都是由表入里。所不同的是伤寒中风,营血尚实。而随着营血虚弱,所以内入而成中风。虽然后世有很多中医大家对金匮要略的中风论治提出质疑,认为金匮所列的中风三方,对于脑出血这样的中风病几乎无用。

胡希恕更是指出应该用活血化瘀之法治疗中风病。并且指出很多用金匮中风治疗中风的疾病,原本就是疾病本来就不严重,是病人自愈能力的恢复,而根本就不是治疗的功劳。张锡纯更是在临床实践中,指出中风偏枯与脑中风的不同论治方法。

但在临床实践中,还是有很多有经验的老中医认为用金匮三方,在治疗中风轻症,以及脑中风后遗症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但无论如何,金匮论治中风的思路,还是清晰的指出了中风病的论治的路径:一是血虚;二是外风由表及里。三是风邪入营。由络入经,由腑入脏。论治的重点始终在营血上。

1、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陈修园:脉微而数中风使然为中风大纲。风从虚入.指阳虚而言也.阳字指太阳而言.太阳虚.则不能卫外而为固.故脉微;热从风发.以其人素有内热.而风中之.风为阳邪.内热外风.风火交煽.故脉数.

本篇首方为中风时邪未侵心者.示一堵塞法;次方为既中后邪已入心为瘫痫者.示一下热法;三方为邪已入心.病如狂状者.示一表里兼治法.四方为风攻于头而不去.示一外治法.细绎方意.无非着眼于少阴.少阴兼手足而言.寒从水化而归于下.以足少阴为主.风从火化而归于上.以手少阴为主.知其真证.便得真方.学人当于引而不发之中.得其跃如之妙。

金匮悬解:风之为病,或中于左,或中于右,手足偏枯,是谓半身不遂。

其初先觉麻木,麻木者,气滞而不行也。肺主气,而血中之温气,实为肺气之根。右麻者,肺气之不行。左麻者,肝气之不行。麻之极,则为木。气郁于经络之中,阻滞不运,冲于汗孔,簌簌靡宁,状如乱针微刺之象,是谓之麻。久而气闭不通,肌肉顽废,痛痒无觉,是谓之木。

《灵枢·决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物之润泽,莫过于气,筋膜之柔而不枯者,气以煦之,血以濡之也。血随气动,气梗则血瘀,气血双阻,筋膜失养,一被外风乘袭,而内风感应,则病偏枯。内风者,厥阴风木之气也,气郁而血凝,血凝而木郁,风伤卫气,遏逼营血,木气愈郁,木郁生风,津液耗伤,筋膜焦缩,故病偏枯。其在经络,未尝非燥,而在脏腑,则全是湿。缘湿土壅满,肺金不得降敛,故气阻而生麻。肝木不得升达,故血郁而生风。而土湿之由,全因肾水之寒,水寒土湿,此金木堙郁之原也。

若或但一臂不遂者,此为痹,非风也。痹者,风寒湿三者,合而痹其血脉也。若脉微而数,则中风使然矣。

风因虚中,是以脉微。风动而不息,是以脉数。风随八节,而居八方,冬至在北,夏至在南,春分在东,秋分在西,立春东北,立夏东南,立秋西南,立冬西北。《灵枢·九宫八风》:风从其所居之乡来,为实风,主生,长养万物。从其冲后来,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故圣人避风如避矢石焉。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风邪,则为击仆偏枯矣。“岁露论”: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时之和,因为贼风所伤,是谓三虚。

曹颖甫:风之着于人体,偏左病即在左,血气受约而居右;偏右则病即在右,血气则受约而居左。着病之手足因血气不行而废而不用,所以半身不遂。但臂不随着为痹症,当用桂枝附子汤加威灵仙、独活等。血虚故脉微,风为阳邪气鼓动而脉数。一般而言,脉微者多寒,而脉数者多实,现在脉微而数,定然就是中风脉象。

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泄,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腑,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即吐涎。

金匮悬解:紧者营血之寒,浮者营血之虚。肝木藏血而胎君火,火者,血中温气之所化也。温气不足,故营血虚寒,而脉见浮紧。血虚寒盛,则木郁风动,是以脉浮。

络脉空虚,一被外风感袭,则内风郁发,而为贼邪。贼邪不得外泄,或入于左,或入于右,随其正气之偏虚而中之,无一定也。邪气之所在,气留而血归之,气血去而正归邪,则邪气反缓,而正气即急。正气紧急,而引其邪气,则邪处之筋长,正处之筋短,鼻口涡僻而不遂,《素问·缪刺论》:邪中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是也。

邪气浅在于络,即肌肤痹着而不仁。邪气次在于经,即身体迟重而不胜。邪气内入于腑,则胃土上逆,浊气熏蒸,化生痰涎,堵塞心窍,即昏愤不能识人。邪气内入于脏,则脾土下陷,筋脉紧急,牵引舌本,即蹇涩不能言语(太阴脾脉,上连舌本),脾败不以摄涎,即口角涎流。

腑邪必归于胃,脏邪必归于脾,以胃败而后邪侵于腑,脾败而后邪侵于脏也。中风之病,由于土湿,土湿则木郁而风动。以风木而贼湿土,胃逆则神迷,脾陷则言拙,是皆中气之败也。

陈修园:风从虚入.虚则脉微.热从风发.热则脉数.此为风证.从少阴而化热者言之也.若论其初.风不挟寒.则为和风.唯其挟寒.则伤人甚速.始伤皆由营卫,心营肺卫.必以寸口为凭.

若中风而偏于寒者,则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正不足而邪乘之也.气行脉外.血行脉中.浮而有余者.必沉而不足.故以浮者断为血虚.

血虚则无以充皮肤而养络.故络脉空虚.又无以循常度以御邪.故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所伤.则筋脉不用而反缓.无邪之处.则其正气独治而即急.正气引邪.其口目 僻不遂.左者邪反在右.右者邪反在左.不可不知也.虽然.或左或右.则有邪正缓急之殊.而为表为里.亦有经络脏腑之别.

邪在于络.络邪病表.故肌肤不仁.邪在于经.经邪病里.筋骨滞而不胜.邪入于腑.则胃腑燥热.其支脉络心.大妨神气之出入.即不识人.邪入于脏.心肾二脏.俱连舌本.脏气厥而不至舌下.故舌即难言.且廉泉亦开.(必)吐涎.

此为初病中风之偏于寒者.而详其证之递深也.师未出方。徐忠可云、节下侯氏黑散即次之,疑系此证之方。然余谓四肢烦重,心中寒甚者为的剂。若风火交煽.喻嘉言取用驱风至宝膏甚妙。

驱风至宝膏方:防风二两半 白术一两半 芍药二两半 芒硝五钱 生石膏一两 滑石三两当归二两半 黄芩一两 甘草二两 大黄五钱 连翘五钱 川芎三两半 麻黄五钱 天麻一两 山栀子五钱 荆芥五钱 黄柏五钱 桔梗一两 薄荷五钱 熟地黄一两 羌活一两 人参一两 全蝎五钱 细辛五钱 黄连五钱 独活一两.共二十六味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细嚼.茶酒任下.临卧服.但此方医者病患.或疑其散.或疑其攻.或疑其杂.往往不肯服而死.盖有命焉.不可强也.吕纯阳大丸更效.

曹颖甫:此中风与伤寒论中风同为外风,但此中风因营虚而风邪内入中者深,所以伤寒正治之法遂不可用。邪在于络,即为风与寒湿相杂之证,寒湿凝阻而阳气不达络脉,所以麻木不仁;风入于经,即以太阴病言之,即阳气不达于经而身重,所谓脉浮身中之防己地黄汤证;邪入于腑,则为阳明腑证,血虚生燥,上冲于脑而甚至晕蒙,此承气汤证也;邪入于脏,即为入于脑。

3、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营缓则为血亡,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即胸满而短气。

金匮悬解: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气血之寒,缓则为营卫之虚,营缓则为里虚而亡血,卫缓则为表虚而中风。邪气中于经络,风以泄之,而卫气愈敛,闭遏营血,不得外达,则身痒而生瘾疹。痒者,气欲行而血不行也。血郁为热,发于汗孔之外,则成红斑。卫气外敛,不能透发,斑点隐见于皮肤之内,是为瘾疹。营气幽郁,不得畅泄,是以身痒。若心气不足,邪气乘虚而入中,壅遏宗气,则胸膈胀满而短气不舒也。

陈修园:中风而偏于风者,寸口脉迟而缓.迟者.行之不及.不及则为寒.缓者.至而无力.无力则为虚.营行脉中.沉而见缓则为亡血.卫行脉外.浮而见缓则为中风.然营卫俱在肤表与肌腠.尚未中经也.若邪气中经营卫气弱.津血凝滞,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邪混胸中.阻遏正气.为胸满而短气.

此为中风之偏于风者.而详其证之递深也.风为阳邪.其脉主缓.师未出方.徐忠可云、此节下即以风引汤次之.疑系此证之方.余甚服其识.然与驱风至宝膏互服亦妙.

又按:风中经络与腑者,可用驱风至宝膏.若入脏.最防迸入于心.宜用侯氏黑散.于驱补之中.行其堵截之法.至于风引汤.按法用之.无往不利.

曹颖甫:胸为太阳出入之道路,风从皮毛入,遏其清阳之气,阻水液之散步,所以胸满而气短。常用桂枝汤去芍药加参、术、防风、黄芪,助心阳而补脾阴,使营气略和,风将自息。风引汤似不合病。

(0)

相关推荐

  • 《伤寒论·卷一·平脉法》原文/译文/评析(5)

    [原文] 寸口脉缓而迟,缓则阳气长,其色鲜,其颜光,其声商①,毛发长:迟则阴气盛,骨髓生,血满,肌肉紧薄鲜硬.阴阳相抱,荣卫俱行,刚柔相得,名曰强也. [注释] ①商:为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一,特 ...

  • 新本伤寒杂病论(十三)

    辨血痹中风中寒历节病脉症并治第十三 老庄 发布时间:2007年4月19日 20时37分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 ...

  • 『金匮验案』金匮要略:中风

    中风:气血两虚,脑血栓.面部中风.口歪眼斜桂枝汤加葛根:面部中风,地仓透颊车-麻木侧,血余炭:脑中风急救,入鼻:鱼刺卡用鱼刺灰,麻黄加术汤:汗束在皮肤,精神病:实症大承气汤.虚症防己黄芪汤,侯氏黑散: ...

  • 【《金匮要略》中风 辨治3方】

    经方在中风病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常用的有承气类.柴胡类.抵当类.四逆类及<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的风引汤.侯氏黑散和大续命汤三方.侯氏黑散用于心脾不足,风痰阻络证:风引汤用于热 ...

  • 金匮要略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系列)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 编辑整理   解英 前言 本章开篇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安医生开讲的金匱要略课程.去年,安医生用了大半年时间,在会员微信群内,开始讲伤寒论课程.讲课结束,我们对讲课内容进行了整理,编 ...

  • 金匮要略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2(系列)

    侯氏黑散.风引汤.防己地黄汤讲解 编辑整理   解英 前言 本章开篇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安医生开讲的金匱要略课程.去年,安医生用了大半年时间,在会员微信群内,开始讲伤寒论课程.讲课结束,我们对讲课内容 ...

  • 金匮要略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3(系列)

    头风摩散方.桂枝芍药知母汤讲解 编辑整理   解英 前言 本章开篇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安医生开讲的金匱要略课程.去年,安医生用了大半年时间,在会员微信群内,开始讲伤寒论课程.讲课结束,我们对讲课内容进 ...

  • 金匮要略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5(系列)

    古今录验续命汤 编辑整理   解英 前言 本章开篇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安医生开讲的金匱要略课程.去年,安医生用了大半年时间,在会员微信群内,开始讲伤寒论课程.讲课结束,我们对讲课内容进行了整理,编辑了 ...

  • 金匮要略对中风的认识和治疗6(系列)

    越婢加术汤 编辑整理   解英 前言 本章开篇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安医生开讲的金匱要略课程.去年,安医生用了大半年时间,在会员微信群内,开始讲伤寒论课程.讲课结束,我们对讲课内容进行了整理,编辑了一套 ...

  • 《金匮要略》“中风篇”防己地黄汤、风引汤方证及其在中风、神志疾病中的运用

    防己地黄汤.风引汤均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主治中风.然而,这2首方剂极为生僻,在临床罕见运用,且难以常理可喻.研究发现:方证条文的背后存在明确的现代病理生理学发病机制, ...

  • 古人对中风的看法有误-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9)---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中风篇)

    中风指得是脑血管疾病,古人认为是风造成,所以叫中风,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