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振华:家乡的河|散文

韩雪丽:旧爱|故事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家乡在有“鱼米之乡"美称的江汉平原,那里人多地广,河流纵横,宽的达几十米,如数得上名字的中心河,抗旱河,北江河,排涝河。窄的不过七八米,更是枚不胜举,从而织成一个庞大的水网。

老一辈把窄窄的小河称为千字河。离老家不远,就有一条人工开挖的、后来又被乡村公路切成两半的、东西走向的千字河,它可是我们孩子的天堂。

一到夏天,河水碧绿碧绿,鱼儿自由自在游来游去,鸭舌头水草仿佛吃了催化剂,一个劲的疯长。其草小指宽,蔑刀厚,养分充足,食之甘甜,适宜家猪生长。于是,不用愁大人们摊派的打猪草任务没法完成了。

取两根长长的、约四指粗的陈年竹杆,麻绳系于上中端,扎牢,便成了绞杆。人站在河坡边,抻杆下水,用力来回缠绕,鸭舌头草齐刷刷截断,拉出水面,湿辘辘润滑滑的,装入背篓,可不能贪心,每次尽量少些,否则杆断,没法继续了。不过,不要紧,倒叫玩水有了正当理由。

那时玩水,可不需要教练。多喝几口水,多扑腾扑腾,胆子大的,不出半晌,保证就会。大红,小红,扬志,我,支华,华堂,巴不得大人们天天安排去打猪草。

我们几个故意用力绞断竹杆,等不及脱掉裤衩,咕咚咕咚跳下水里,一会儿潜水,一会儿踩水,一会儿浪里追逐,相互泼水。真的好快活。只有华堂那个旱鸭子,站在坡上,乐哈哈地傻笑。我潜入水底,抠一把淤泥,跃出水面,大声冲他叫喊,美华来了,趁他回头瞬间扔过去,叭的一声,不偏不歪,泥刚好贴在花花的裤衩上,好像挨了大人的手掌,留了印迹。我们几个笑的不行,戏嬉的更欢了。华堂仿佛受了刺激,咕咚咕咚跳下水,一心一意洗屁股。

美华真的来了。她会跟大人们告状。我们都有点怕她。她不好意思,见我们光着屁股站在太阳下,等裤衩晒干,捂着脸背过身去,嘴里大叫,羞羞脸,快穿上,快穿上。于是,一行几人,一人一背篓,乖乖地跟在她后面,打马各回各府,滑落的嫩嫩的鸭舌头草也一路跟回了家。

倘若连续几日没雨,一碧万顷的水稻可受不了,它们需要水份滋润生长。千字河就成了救命河。

堂哥修书是生产队长兼机务员。白天忙完自家旱地的活,一到傍晚时分,拎个水桶,杠把铁锹,叫上我,跟他一起去抽水。

12匹马力的单缸柴油机,书哥操纵起来得心应手,待我用水桶灌足泵中引水,他俯身取摇把摇上几圈,柴油机嘟嘟嘟冒出黑烟,带动水泵,白花花的水便源源不断喷薄而出,吐着泡唱着欢快的歌儿,流向嗷嗷待哺的未来粮仓。

我跟在书哥后面,顺着田埂巡视一周回来,见泵出水处有鱼儿在跳跃翻腾。哪来的鱼?书哥神秘一笑,不答。见我半天摸不着头脑,告诉我说,鱼从泵中来。原来,河水肥沃,鱼儿也多,听抽水泵有音,游来看热闹,一不小心,被泵吸上岸。自此,只要书哥去抽水,不用猜,一定是我跟在身后。期待灌溉,顺便拾鱼,竟成了我眼巴巴的心愿。

千字河并不长,二三里许,万物复苏大地吐新的春天,两岸小草绿茵成趣,千字河成了天然的放牛场。

清晨,小伙伴们牵着各家的牛,蜂涌而至,认识的,不认识的,都招呼着,唱着歌,说着话,很是惬意。河水碧亮碧亮,岸上孩童耕牛倒映水中,俨然一幅流动的画。

要是遇上昨夜的春雷炸个不休,春雨也跟着热闹,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大人早早地哄着孩子们睡了,一夜无话,尽听春雨叽叽喳喳。

竖日清晨的千字河两岸,人头攒动,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孩子们蹲在坡岸干什么呢?孩子们忙着拾地木耳呢!哪来的呀?为何非要等到春雨后呢?为何公路西边的千字河没有而东边有呢?好生奇怪,顾不及多想。我和幺妹,扒开草丛,细细地寻找。

它静静地躺在那,见我伸手,眨眨眼,仿佛跟我示意,抖一抖,怀里的水珠滚落了,银灰色梅花状的地木耳便入了我的小箩筐。

我抬头一看,哼,对岸的光棍黑五哥也来了,一定是老爹唤他来的。差不多了,差不多了哟,欢天喜地带着幺妹,走,回家。自然,早餐,桌上少不了,一碗热气腾腾、香气扑鼻、鲜嫩可口的地木耳鸡蛋汤。

这汤啊,至今想起来,都香。千字河啊,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少儿欢乐,你就是我记忆的摇蓝。

不知什么时候起,原来碧绿碧绿的河水竟然销声匿迹了。千字河在呜咽,中心河在呜咽,抗旱河,北江河,排涝河也在呜咽。

鱼儿不见了,鸭舌头草不见了,地木耳不见了。我少年时代清亮亮的记忆不见了。

家乡河病了。病得还不轻。小河,大河,全是乌黑乌黑散发着恶臭的黄麻污水。

堤岸变窄,千疮百孔。河床淤塞,百草不生。人畜生活空间越来越拥挤。尤其是晚上,空气仿佛凝固似的,处处弥漫着难闻的恶臭味。

一昧追求经济效益,置生态环境而不顾,到头来,搬起石头,砸到的还是自己的脚。

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守得住绿汪汪的碧水,也就守住了幸福的家园。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的号角,从全国传遍到了家乡。家乡的河,大病初愈般活跃起来。

堤岸修复了,两岸青石板彻得整整齐齐,白杨树排着整齐的队伍,迎风伸展。

乡村公路通到了家门口,穿着皮鞋都可以下地干活了,中心河两岸,清一色的两层小楼房拔地而起。家家户户门口,立着两个垃圾桶,这可是中国首位环保学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环保研究所专家常纪文教授为家乡捐助的爱心体现。他的一言一行,深深地感染着家乡的人们。绿色,环保,关爱生命,守望幸福,家乡人们观念日臻改变。

河水清澈了,鱼儿回来了,鸭舌头草又开始疯长了,码头边浣衣村姑的笑声传得老远老远……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你不欺我,我不负你,家乡的河,淘不尽的是历史,诉不完的是沧桑,谁是谁非,留与后人评说。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夏之韵丨高新刚:夏日石漏河

    老家那条河,是泗河的一条支流.下游有个村庄叫石漏,于是河便取名石漏河.石漏河最后经南四湖流入淮河. 在儿时的记忆里,这是一条给我带来无穷欢乐的河. 夏季来临,雨水渐多,曾经断流的河水焕发了生机. 水位 ...

  • 描写澧水河优美句子句段_经典短信息

    时间:2015-09-11 08:57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第1句:苍茫的十万大山深处,浩浩荡荡的澧水河,积聚着发源自大山深处的涓涓细流,裹挟着雄浑苍茫的噶斯特地貌,一路泱泱而来.那冰清玉洁的水,经过岁 ...

  • 魅力太行 ‖ 家乡的河

    我的家乡河北邢台县白岸村位于邢西太行深处,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两条被村民俗称为东河.南河的溪流与山脉相连,环绕村庄,滔滔东去. 川流不息的河流像首老歌,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在两岸水草.河卵石的陪伴下, ...

  • 【总第1265期】【山东】鲁西丨徒骇河的倾诉

    徒骇河的倾诉   作者/鲁西     春夏是缠绵的,豁达的,也是酷热的,更是唯美的. 比如白居易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谢灵运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 欢乐村舍的欢乐时光

    周亚定 我的老家在阳山以东.太湖以西的芳桥湛墅村,与周铁镇社坛头村紧挨着. 我对湛墅村情有独钟,那是我的"血地",那里留有我人生最初十八载密密的足迹,如今偶尔回去,乡愁像魔鬼附体, ...

  • 常振华:出征|散文

    常振华:娘,儿想和您唠唠嗑|散文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千万人大都市武汉封城了.黄鹤楼空了,龟蛇二山哭了,街道巷陌空了,唯滚滚东逝的长江水依旧奔腾不息.我们不 ...

  • 常振华:人到中年|散文

    王建平:杨柳河断想|散文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看着小辈们雨后春笋般拔高,一眨眼自己就迈进了中年的门槛.缘来缘去,时光不待,却苍老了容颜. 好些时候,仰望天空,看雁来雁往,成行成形,窃以 ...

  • 常振华:哑妻|散文

    黄东速:六峡行|游记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麻底小作坊老袁把门把到了四十岁,把青春耽误了.他不悔,曾老板待他胜如手足. 一日,天下中雨,稍凉,微亮.老袁例常早起清扫卫生,大门右侧旮旯,绻 ...

  • 常振华:背影|散文

    舒先祥:清明时节|诗歌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咚,咚,咚,有人敲门. 他正在卫生间洗澡.赶紧招呼写晚作业的小儿去开门.听见小儿问道:"谁呀?"隐隐约约传来一个不大的声 ...

  • 常振华:家乡的特产――糍粑|散文

    张玲:赵州听蝉|随笔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我的家乡,江汉平原,物产富饶,特色美味数不胜数.我独钟爱糍粑,食之如怡. 圆圆润润,白白嫩嫩,一个挨一个,排列在案板.桌面上,等候东家和客人的 ...

  • 常振华:家乡的桥,承载着几多记忆与变迁|散文

    三木君:生活抒思|随笔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一 一条人工河贯穿朱河镇农村腹地,南起阮堤村,北至永红村,绵延数十公里,硬生生将我们村庄与责任田一分为二,它便是中心河,河岸宽约三四十米. ...

  • 常振华:回忆我的祖父|散文

    张从振:抗疫杂感|散文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清明时节,杨柳枝叶青翠欲滴,故乡生机盎然.适逢同事请假去扫墓,不知怎的,去世四十四年的祖父(监利方言称嗲嗲)一下子跳进我的脑海,挥之不去. ...

  • 常振华:老村医|纪实散文

    陈济身:周奶奶做口罩|故事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北风凛冽的正月初一夜晚,一条矫健的身影钻进夜色.咚咚咚,急促的敲门声. "谁啊?定有要事,老头子,快去看看!" 窸窸 ...

  • 常振华:娘,儿想和您唠唠嗑|散文

    乔永胜:李煜之死为什么能引起人们的无限同情? 文/常振华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新春时节,娘啊娘,您走得真不是时候呢! 今年鼠年春节注定不平凡,新型冠状肺炎疫情空前严峻,一场关系到每一位老百姓生命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