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杜甫有才华有机遇又热衷进取却最终仕途不顺,这是为什么

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杜甫可称得上是唐代双雄并峙的文学泰斗,他们在诗歌上有绝顶的成就,在仕途上却一直磨难重重,穷困不通,后世许多人为之抱屈不平。

洪迈《容斋四笔》评李白道:“盖时有屈时,正自不得不尔。大贤不偶,神龙于蝼蚁,可胜叹哉!”《岁寒堂诗话》评杜甫云:“《莫相疑行》,以子美之才,而至于头白齿落无所成,真可惜也。故尝有‘中宵有自惜,晚起索谁亲’之旬。谷梁子曰:名誉既闻,而有司不举,有司之罪也;有司举之,而王者不用,有国者之罪也。”都认为李杜之大才,应出将入相,竟然仕途蹙滞,深为可惜。

事实上细观李杜的身世经历,他们并不是完全没有机遇,外在的客观条件也存在,他们又热衷于进取,颇为自许,可是最后潦倒至死,也是与他们自身的性格有密切关系,并不能全推到时世君主身上。

先说李白。李白自幼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气质和才能。他生长于四川绵州,十岁通诗书,爱好剑术,轻财任侠。史载他“喜纵横术”,说明他早有心于政治,注意权谋之术。

天宝初年,通过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赴长安,他心中充满喜悦。在《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到了京师,又以才华风采倾倒一时。太子宾客贺知章一见他马上惊叹道:“你简直就像贬谪人间的天上神仙!”又直接向皇帝推荐。唐玄宗在金銮殿召见他,与他谈论时事,借以考察他的才学。他当场挥笔写出一篇奏颂进呈,文采飞扬,令玄宗十分高兴,立即在富里招待吃饭,而且亲自为他调羹,这是何等的殊荣!显见其才华和风采使皇帝也为之叹服,赞同贺知章所谓“谪仙人”的评价。饭后,委托他为翰林学士,当此之时,极其光辉的前程在李白面前展开,实现他的抱负是指日可待了。

李白自恃甚高,常以吕尚,诸葛亮,张良,谢安等古代名相自比。他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如此大的雄心,甚至可以称之为野心,对别人来说也许是可笑的,然而对李白来说,条件都已具备,管晏之功业近在咫尺。

首先,李白得到侍召翰林这个位置,就是进入权力中枢的最好途径;

其次,天宝初年,仍是唐朝全盛时期,此时玄宗虽日渐沉湎于逸乐,可是毕竟曾经大有所为,比历史上很多,皇帝要明智得多,他非常欣赏李白的才华,亲自调羹,多次召他入宫饮宴,酒醉狂态一部则以非礼,知道李白坚持离开朝廷时,还厚赐黄金,如此殊荣和礼遇,说明他对李白的确相当赏识。古来是治不愈就在于缺乏知遇的明主,而李白至少是得到了玄宗非常的赏识,怀才不遇这句话,对李白就不恰当了;

再次,李白的才华不仅得到玄宗的赏识,而且名动天下,从民间百姓到许多社会上流阶层的达官贵人,皆知李白的诗名或文名。此时的李白,既得到天子的赏识,有占有翰林的位置,名远播海内。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全。要谋帝王之术,进达辅弼之位,对稍有政治才能的人可以说是易如反掌。

可惜李白在政治上毫无作为,在长安诗酒风流之后,终于又退归江湖。避开一些回护之词,根本原因在于李白自身:太多世人气质而缺乏政治家的谋略,太多文学才华,却不具备执政的智能;太多狂傲之态,却没有屈伸之术,由于李白声名大振,上至玄宗王公卿相,下至李适之、贺知章等廷臣,都对他相当敬重;然而李白与皇帝王公相交,并不谦虚,常常是喝得酩酊大醉,狂态毕露。“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这种豪放不羁绝非有志天下者所为;此外,“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以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止之。”李白明知高力士深得帝后宠信,影响举足轻重,为何不注重谋略,仍然要侮慢他呢?如此不谙权谋之道,如此缺乏政治远见,终究不能成事,算是咎由自取。

再说杜甫。杜甫的一生永远没有李白那么幸运,他比李白晚生十年,最好的年华在安史之乱,以及此次事件前后的政治黑暗和社会动荡中消磨了,不过杜甫并非没有出将入相的机会。

公元755年,安禄山余姚起兵叛乱迅速达到长安,杜甫冒着生命危险从长安逃出,历尽艰辛来到凤翔。穿着破败的衣服,拜见即位不久的唐肃宗,肃宗赞扬他的忠诚,任命他为左拾遗。品质虽然不算很高,可是对有心仕进的人来说,位置相当不错,可以说杜甫获得一个相当好的机会,他于此可以充分表现自己的政治才能,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然而不久之后,杜甫并没有因进谏获罪,倒是为疏救房琯触怒了皇帝。房琯志大才疏却又自视高明,结果在讨伐安禄山过程中,因迂腐不堪而一败涂地,导致全军覆没,对于他这种疏阔误国的人早该重罚,可是杜甫却顾念自己和房琯为“布衣交”的情分,上书相救,理由是“罪细,不宜免大臣。”

而当此时,国家濒危,人心惶惶,房琯处置不当,弄得全军覆没,不但葬送许多士卒的生命,对整个局势来说也不啻雪上加霜,作为谏官的杜甫,倘若出于公心,本应上书劝谏,要求追究房琯的责任,明正典刑,而当朝廷对房琯示以薄惩的时候,他的辩护竟说“罪细”,实在是糊涂至极!还有什么比国难当头,轻忽丧师的罪更大呢?

本来肃宗要降罪杜甫,宰相张镐说,如降罪的话恐怕“绝言者路”,肃宗于是放弃了问罪的念头,可是杜甫却不识时务,适可而止,反倒喋喋不休地为房琯辩护,导致了肃宗对他的疏远。其实,以房琯的经历和为人,不值得为其辩护,而杜甫却不思过,固执己见,为其抗辩,不知变通,相机行事,其失败实由人事所为。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执迷不悟是缺乏政治才能者的通病。

另外,杜甫的性格也是其仕途失意的重要原因。与李白相比,杜甫是才华内需不是锋芒毕露,可是其性格的倔强与狂傲,两者却不相上下。如《新唐书·杜甫传》云:“先臣怨,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诸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途之父辱。”这段恳求的言辞中掩盖不住于云之上的豪气。首先他替祖上的功业文章非常自豪,先述家事,起笔不凡,接着自我称道才能,自比汉代名儒杨雄等。与李白常以司马相如子虚相似,结语自己的悲惨处境,归咎于君主弃置,是大贤沉沦,没有遇明主之意。

纵观李白,杜甫二人在仕途上失败的原因,不难看出,李杜二人虽才华横溢,志高意远,但却性格孤傲不从众,居高不居的,能伸不能屈,能亢不能卑,不谙世情,不懂权谋,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条件下,穷困潦倒,郁郁不得志,实属必然。正如辛文房的一段评语:

能言者未必能行,能行者未必能言。关于多尔衮,崎岖板荡之际,语语霸王,褒贬得失;忠孝之心,惊动千古,骚雅之妙,双振当时。兼众善于古今,集大成于往作,历世之下,想见风尘。惜乎长辔未骋,奇才并屈,什锦少色,徒列空言,呜呼哀哉!

看完本文之后,我们可以知道李白杜甫虽然有才华,有机遇,又热衷于进取,最后却都是因为性格的原因,仕途一直不顺利!因此有人说性格决定命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