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三国志 159:刘晔传》
这是《真·三国志》第 159 篇文章
今天来讲 刘晔
注:图片皆源于《三国杀》、《阵面对决》、《三国志》及网络,以文为主。
刘晔,字子扬,汉光武帝刘秀之子刘延的后人,今安徽人。
刘晔七岁时,他的母亲临终前告诉他说:儿啊,其实你不是你父亲的亲生儿子,你是为娘在年轻时犯下的一个错误。
啊呸,台词说错了,这段cut了重来,咳咳。
刘晔七岁时,他的母亲临终前告诉他说:你父亲的仆人不是一个善茬,喜欢诬陷别人,我担心自己死后会出现乱局,希望你和你哥哥刘涣长大后能除去此人。
刘晔谨遵母亲教诲,于13岁时就按照母亲的遗命,斩杀了那人,而后又坦然向父亲刘普请罪。刘普震怒,但在得知刘晔的动机后,便释然,还对他十分欣赏,没有苛责。
汝南的许邵善于识人,在扬州避难期间听闻了刘晔,称其为佐室之才。
刘晔二十多岁时,天下正值大乱,扬州的豪强们只顾自己私利,不顾周围贫苦人的死活。当时还有郑宝、张多等人犯上作乱,拥兵自重,其中以郑宝最为骁勇果断,才能比较突出,为当地人所忌惮。
当时郑宝想劫持百姓渡过长江到江南一带偏安一隅,看重了刘晔是当地的高族名人,因此想胁迫他一起加入自己的团伙。
刘晔得知此事后很是害怕,东躲西藏,一直没有被郑宝找到。
郑宝:特么的究竟是谁走漏了风声?
当时曹操派使者到了扬州,刘晔急忙前去求见,讨论天下当前的时势,并请使者在他那里多逗留几日,估计是想以使者当跳板,借此永远脱离郑宝的视线吧。
然而,郑宝的消息灵通,带着数百人与牛和酒前去迎接使者,所谓郑宝之意不在使者,而在刘晔也。
刘晔在中门外设宴款待郑宝部众,自己则在房内与郑宝与另一人一起欢娱,另一人,就是刘晔买通的刺客,想借敬酒的时候暗杀郑宝。
谁料,郑宝不是一个爱喝酒的人,警惕性也很高,非常留意另一人的一举一动,使得另一人找不到机会下手。
无奈,刘晔只好亲手斩杀了郑宝,并恐吓他的部众说:曹操有令,敢有动者,与郑宝同罪。
部众见此都很震惊和害怕,一溜烟跑回了军营。当时营中尚有精兵数千,刘晔为防他们作乱,开着郑宝的宝马来到了营门前,对几个首领摆事实、举例子、讲道理,最终使得众人叩头迎接刘晔。
刘晔在安抚众人后,众人皆推举刘晔为自己的新首领,但刘晔对此不感冒,他认为,如今汉室衰微,自己又是皇亲宗室,不宜拥兵自重。于是,刘晔推荐了另一个人刘勋。
刘勋当时在江淮之间有很强的实力,深受孙策忌惮。孙策诱使刘勋去攻打上缭,并送上了大量财宝,想以此削弱刘勋的实力。
刘勋在看到财宝后,两眼冒光,十分高兴,准备接受孙策的建议。此时,刘晔明察秋毫,在众人都为刘勋祝贺的时候,面露哀色。
刘勋问之:亲爱的,怎么不高兴了?
刘晔回答道:上缭虽小,但城池坚固,绝不是容易攻取的地方。如果我们前去进攻上缭,久攻不下,内部空虚,孙策若是突然袭击,届时我们进不能进,退不能退,恐怕我们都会死无葬身之地啊。
刘勋闻之,摸了摸刘晔的头,说:别想多了,孙策的态度那么诚恳,就是给他十个胆也不敢。
刘勋坚持出兵,果然如刘晔所料,遭到了孙策的偷袭,进退两难之际,刘勋刘晔俩兄弟一合计,北上投奔了曹操。
在《三国演义》中,刘晔在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中大显身手,制造了强力的攻城器械霹雳车,以助曹操攻城,然而在正史中,并无这样的记载。
后来,曹操到了寿春,庐江郡的山贼陈策聚众数万起来闹事。曹操曾派偏将前去试图消灭,但以失败收场。曹操就此询问众人,还要不要征伐。大家都觉得山贼据险而守,难以攻克,而且陈策没啥出息,掀不起大浪来,无足轻重,不应征伐。
然而刘晔却有不同意见,他说:之前偏将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能力不行。而且,对于山贼,要先招降而后发兵,所谓先礼后兵,如果一上来就能忽悠他们投降,岂不是更好?
于是,曹操另派猛将前去,最终平定了陈策,战后,刘晔升任司空仓曹掾。
215年,曹操征伐张鲁,刘晔作为主簿,随军出征。当时张鲁的弟弟张卫领兵坚守,挡住了曹操前进的道路。汉中本就是山路险峻的地方,曹军一时难以攻克,死伤甚多,就此,曹操有了退兵的心思。
就在准备撤退的时候,曹军中的一小撮部队在夜里误闯进了张卫的军营,营中士兵以为敌人发动了突袭,大惊失色,四处逃散。在后军中的刘晔见状,觉得机会来了,于是劝夏侯惇等人不要退军,而后,将此事报告给了曹操。
曹操闻之,立即下令出击,击败了张卫。不久之后,张鲁投降,曹操得到了汉中。
取得汉中后,刘晔劝曹操直取益州,分析道:如今刘备刚得益州,民心不稳,是个好机会,如果此时不动手,等到刘备等人安抚好人心后,届时就晚了呀。
然而,曹操无动于衷,等过了一阵子后,曹操才想起刘备的时候,刘晔摆手说道:如今益州民心渐渐安稳,不是讨伐的好时候。
由此,曹操最终错失了良机,打道回府。
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刘晔升任侍中,赐爵关内侯。前一年,219年,蜀汉大将关羽在荆州遭东吴暗算,最终败亡。曹丕继位后,问众人刘备是否会为关羽而报仇,当时很多人都觉得,刘备力量薄弱,名将只有关羽,关羽死后国内忧患,根本不会再发动战争。
这时,刘晔又有了不同意见,他说:刘备一定会借出兵而重振声威,况且正因为关羽是蜀汉名将,刘备与之感情深厚,我想,他一定会出兵讨伐孙权的。
221年,刘备发动了夷陵之战,当时孙权为了自身利益向曹魏称藩,朝臣们都很高兴,刘晔却不以为然,他认为,如今孙权只是不得已才向我们低头,是无奈之举。同时,刘晔向曹丕建议:此时正是一举攻灭东吴的时机,何不趁此机会以绝后患?
曹丕却不同意刘晔的看法,最终,东吴在击败刘备后,露出了不臣之心,实际上,孙权本身就没有臣不臣之心,一切都只是权宜之计。曹丕眼看孙权离自己越来越远,准备出兵讨伐。此时,刘晔又有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如今东吴刚刚获得了胜利,士气高昂,上下一心,况且还有长江天险,此时不宜出兵。
然而,曹丕将刘晔的建议当成了耳边风,最终也没占到东吴便宜。
224年,曹丕亲自领军到广陵,准备合荆州与扬州之力进攻东吴。大家都觉得这次孙权会亲自前来抵抗,然而刘晔又以为,孙权知道曹丕此次只是到江北压镇,亲自过河战斗的一定是其他将领,因此孙权必定会静待进攻,不会亲率迎击。
果然最终如刘晔所料,孙权没有来,曹丕很是扫兴,打道回府。
蜀将孟达之前投降了曹魏,曹丕对其很是器重,然而刘晔在见到他后,料定此人日后必定会反叛。最终,孟达于227年与诸葛亮勾结,意图叛乱。
除了孟达之外,刘晔还料定魏讽日后也会反叛,最后的结果都如刘晔所想。
226年,曹丕驾崩,曹叡继位,进封刘晔为东亭侯。
刘晔得到了曹叡的宠幸,有一次曹叡准备攻伐蜀国,朝臣都说不可,但刘晔私下里对曹叡说可以,而后出去后又跟朝臣们说不可以。因为刘晔的老辣,大家都很相信他的话,曹叡和众人都没有怀疑刘晔分别说的话是相反的。
当时杨暨也被曹叡所宠幸,同时很钦佩刘晔,也是最为反对伐蜀的大臣。刘晔与杨暨见面时,曾说过自己反对伐蜀的意思,于是杨暨觉得刘晔是自己的道友。
后来,杨暨与曹叡再次讨论伐蜀之事,俩人争论了起来。杨暨便搬出重臣刘晔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但曹叡一直觉得刘晔是站在自己这边的,于是找到杨暨对质,然而,刘晔却一言不发。
事后,刘晔私下里指责曹叡不应将伐蜀的事轻易告诉他人,更是怀疑蜀汉可能已经做好了准备。曹叡不明就里,还为此感谢刘晔。
而后,刘晔又私下里指责杨暨对君主说话太过直率,应要婉转表达,杨暨也不明就里,也为此感谢刘晔。
然而,还有有人看出了刘晔的逢迎,甚为厌恶,向曹叡打了小报告。
曹叡接受了大臣的建议,在下一次私下会见刘晔时,故意以相反的意见来试探刘晔,结果刘晔脑子没转过来,都点头称赞。曹叡就此看破了刘晔,从而越来越疏远他。
之后,刘晔据说还得了精神病,于234年去世,死后谥号景侯。
刘晔,历经曹操、曹丕、曹叡三代,可以说是曹魏的三朝老臣,为人非常聪明,对于形式的判断非常敏锐,有可能是太聪明了吧,而且自己又是汉室宗亲,因此曹操曹丕父子对其肯定是有些不放心的。纵观刘晔一生,献出的计策被当成耳边风的次数远多于被采纳的次数,因此到了曹叡的时候,刘晔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吧,可谁知,偷鸡不成蚀把米,把自己弄成了一个小人般的模样。
刘晔本身就很聪明,因此年老的时候经此一遭,得个精神失常,也是有可能的。
谁又能知道刘晔心中的苦闷呢?
欢迎在底部留言,精彩的留言也是文章的一部分喵!
下期:刘廙
精彩回顾
▲【于吉】传
▲【左慈】传
▲【徐盛】传
▲【潘璋】传
▲【孙皎】传
▲【孙静】传
▲【孙翊】传
▲【笮融】传
▲【孙贲&孙辅】传
▲【刘繇】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