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开歧:大地丰碑(13)一个穷乡僻村的振兴之路|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2)党员才是主心骨|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三、一个穷乡僻村的振兴之路
这场脱贫攻坚战,对整个三台农村,到底发生了多大变化?
我去了当年曾经生活过的一些乡村。
所谓穷乡僻村,就是现在的三台县乐安镇金家村。
金家村是一个出龙门阵的地方。
现在的金家村,就是过去的黄林乡三村。虽然面朝凯江,则是过江无桥,走水无船,从黄林到金家村只有一条高低不平、弯弯曲曲、爬坡上坎,走了一次就不想再走的八华里毛毛小路。当年乡上通知干部开会,只能用铁皮子做的大喇叭在山顶上喊。这就是书上说的“交通靠走,通讯靠吼”。
1960年8月,是中国历史上“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岁月。绵阳地委书记李林枝驱车去中江,途经黄林。听说公社(乡)在开“四秋”生产动员会,就顺便去做调查研究。
一阵掌声之后,地委书记开门见山:“你们给我说实话,交了公粮,完成征购任务之后,口粮还够不够吃?”
大约过了三分钟,一位精气神十足的中年人从会场一角站起来,甩出了一句落地有声的话:“共产党领导下的新社会,种地的农民,怎么会没有饭吃呢?”
地委书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你叫什么名字?”
“我是黄林三村六队的生产队长于守顺。干勾于,守住的守,顺顺当当的顺。”
“可以去你的生产队看看吗?”
于守顺“欢迎”两个字一出口,就转身要为地委书记带路。
爬高坡,下陡坎,走了八里山路,到了生产队。李书记亲眼看到,晒场里堆积如山的玉米棒子,保管室里堆得满满的粮食,公共食堂里里外外都是各种干鲜蔬菜。社员个个都是红光满面、身强力壮,没一点受灾的迹象。
地委书记听了于守顺的介绍,看了生产队的家当和秋耕秋种的准备情况,当场发表感慨:“能不能度过灾荒的根本,是领导者的志气,于守顺就是最好的榜样,地委和县委都要认真总结怎样当好生产队长的经验!”
《四川日报》以头版头条的位置,对黄林三村作了长篇报道。
就在这年,我还是三台师范校学生,沿凯江而上,访问于守顺和生产队的公共食堂,创作了表演唱《食堂频开幸福花》。
萧家河坝的人,原以为只要在土地上精耕细作,就能过上吃得饱,穿得暖的好日子。随着社会的进步,改革开放的力度加大,一批接着一批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才晓得什么叫好日子,什么叫幸福生活,什么叫现代化。他们终于发现,一个二个都是井底之蛙!
1999年夏天,我骑着自行车去萧家河坝调查农民负担。只有一条高低不平、坑坑洼洼的土路。不但把自行车铃铛抖落,掉岩下无法捡起来,往回走时,还把自行车轮胎给抖爆了,不得不扛着自行车走到黄林垭修好,再骑回城。
我亲眼目睹了,村里的农产品运不出去,城里的生产资料、生活用品运不进村的落后状况。虽然吃得饱肚子,但没住上好房子,更没有过上好日子。我怎么也没想到,半个多世纪前,在全省都有名气的红旗生产队,居然成了贫困村。当时的村干部对我说,“不但在外面抬不起头,在家里面对后辈儿孙,说话都觉得没底气。”
2019年春天,我又去了现在叫乐安镇金家村的萧家河坝。
从县城驱车经黄林垭,去金家村。记忆的“网页”才刚刚点开,就到了村委会,看时间,还不到20分钟。
开了车门,双脚落地,抬眼一看:呀,村委会坝子里,摆了一排煤气灶。有几个人正在忙活着洗菜、切菜。支部书记萧汉加,指着会议室里正在听课的人告诉我,县里的厨艺大师在为村民们讲烹调技术。现在物质丰富了,就想着提高生活质量。扶贫攻坚让贫困户摘掉了穷帽子,我们不能满足于让大家吃饱,还应该让大家吃好。不能只满足于“煮熟切烂,记着放盐”,要讲究烹调技术哩!
萧汉加领着我在村里走了一圈,萧家河坝,在我记忆的屏幕上,增添了极其厚重的新页面。坡上坡下,田头地里,全是长势喜人的好庄稼。已经抽穗的小麦,无声地低垂着头。还有那一眼望不到边,因负荷太重,弯腰弓背的油菜,就像为人低调的饱学之士,怎么看,怎么顺眼。
村里没有了土坯房,水泥路进湾入户通到了家门口。真个是“昔时茅舍无踪影,今日琼楼满眼春”。
萧汉加指着山脚下,凯江边那一大片铺满了小麦和油菜的土地告诉我,半个多世纪前,这里是“江水门前过,土地很干渴。人畜饮水靠肩膀,庄稼盼雨天上落”。当年老队长于守顺总觉得,一个全省都叫得响的红旗生产队,居然没有米吃,自己在外面说话都没底气。
1964年,在萧家河坝建起了三台县最早的机电提灌站。现在的萧家河坝,浇灌庄稼及生活用水已经自动化,水稻成了主产。
上世纪六十年代,老队长于守顺有句口头语:“共产党把地交给我们,我们如果种不好,说明我们农民没出息,会被城里人瞧不起。”
金家村的村社干部,不但记住了老队长的话,还慢慢地明白了一个道理:种地好比城里人做生意,需要经营;如同开工厂,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
干什么事,怕就怕憋着一口气。萧家河坝的人,为了让自己活得有尊严,让后辈儿孙在外面抬得起头,村两委憋着一口气,共产党员憋着一口气,老少爷们憋着一口气。从改变交通状况破题,做好金家村脱贫致富奔小康这篇大文章。
2000年,修筑了从禾加大桥至金家村一社老学校,全长3公里的第一条水泥路,2001年,从“三(台)中(江)路五星桥修了一条长达5公里的水泥路连接村委会,一下子打开了金家村的南北进出口。
紧接着,又修了连通每一个合作社的13.5公里,进湾入户的12公里。而且入户路不少于2.5米宽,进村主干道宽度不少于5米。
萧家河坝的人,当他们搞清楚,一代接着一代,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片土地上勤扒苦做,到头来,当年的红旗生产队,居然戴上了贫困村的帽子。不是他们人不中用,而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闭塞,与现代化进程严重脱轨。村两委决定将修路作为金家村消灭贫困的突破口,让大家看到了希望。需要出钱,心甘情愿掏腰包;需要出力,撸起袖子就开干;需要房屋搬迁,服从大局,决不乱提条件。
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骑摩托车进城要不了半小时,进城务工的爷们,早晚可在家吃饭,不但挣了县城里的钱,还经营好了自己家里的田。
萧家河坝的人,真有那么点儿一不做,二不休的架势。
2015年进行农网改造,给每个合作社安一台变压器,还在全村安装路灯,让萧家河坝的夜晚亮起来。
村两委还干了一件大事,安装2O公里天然气管道,让萧家河坝的人像城市居民一样,煮饭只需按开关。
道路的改变,拉近了金家村与城市的距离,有劳力、有本事的可以进城挣钱,农副产品可以运进城里去换钱,更可喜的是,有人提着钱口袋到金家村来了。
民间有句口头语,“客走旺家门”。
2O13年,一位被太阳晒得满面放光,高高大大,有几分帅气的小伙子,来到金家村,在萧家河坝,沿着凯江走了好几个来回。村里人觉得奇怪,说他在寻找什么东西吧,他两眼却像机关枪一样,朝向那片河滩地不停地“扫射”。还有人特意去向支部书记萧汉加传递情报,“萧家河坝来了位怪人”。
这位“怪人”就是蒋百林,要来萧家河坝承包一百亩土地种植葡萄。
他不仅看中了萧家河坝交通便捷,而且看中了这片土地。因为是河滩沙地,敞亮,平时施用过的农药化肥及其有害物质容易漏掉,消失得快。
萧家河坝的父老乡亲怎么也没想到,一片很不起眼的河滩地,交给这位外乡人建成“蒋百林葡萄园”之后,居然成了享誉八方的“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若干年来,只能春种秋收,靠老天爷脸色吃饭的这片河滩地,交给萧百林经营成了绿色聚宝盆。
乡亲们看到,每年春天和夏秋两季,不只是蒋百林一天到晚开着车子进城送货,还有不少城里人,开着车儿来萧家河坝采草莓,摘葡萄。
更让萧家河坝的人爽心的是,一些出不了门,进不了城的大伯大婶,还可去葡萄园做些扯草草、捉虫虫、拿把剪刀采摘果实的活儿挣钱。
同样的土地,交给不同的人经营,就会产生不同的价值。的确让人长了见识,开了眼界。
我还去金家村访问了“勇灿家庭养殖场”,这个家庭养殖场很资格。
其成员是三个两口子,年轻的萧勇两口子、萧勇的父母两口子,岳父岳母两口子。我去时,只见四位老人和一位少妇在做清洁,干的是脏活,穿戴却干净整浩。因为,我看到这个养殖场的周边环境及备料区、生活区都很干净。做清洁,是每天的例行安排。
放眼一看,各种筐筐篓篓、用具杂物放置得整齐规范,虽然正值“秋老虎”发威的大热天,一家人穿戴得整整齐齐,看不到同畜禽打交道的痕迹,闻不到鸡粪的臭味。从鸡舍里走出来的萧勇,同坐办公室的白领没啥区别。而且他的养殖场,根本不让外人近距离接触,7万只鸡的家当,不可粗心大意。
这个家庭养殖场名副其实,真的是致富一家,造福一方。
萧勇投资68万,建了一口沼气池,日产气80立方,既清洁了环境,还可供80户人生活用气。
在金家村,我还访问了以发展绿色农业为宗旨的四川省拙承农业有限公司。
在萧家河坝,“拙承农业有限公司”显得有几分神秘。
据说,先是不声不响地来了几个神秘人物,后来才知是资深的农业专家,对萧家河坝的土壤进行化验和分析。紧接着从省城来了几位老板,承包了1000亩土地搞绿色农业。
开初,大家以为“绿色农业”需要好高深的技术,结果才是按传统的耕作方式,化肥、农药一概不准进场。除了几位管理人员,全是当地的农民参与耕作,还挣的是高工资。
让金家村人没想到的是,这10OO亩地里,按传统耕作方式种出来的粮食、蔬菜,养殖的家禽及饲养的猪、牛、羊,居然一下子提高了身价,成了食品中让人羡慕的抢手货。
同样的土地,用不同的方式耕作,其价值截然不同。
金家村的人,有一个发现,道路通畅之后,人们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城里的人穿啥,金家村的人也跟着穿啥;城里人喜欢吃什么,金家村的人就种什么;城里人缺什么,需要什么,金家村的人就学着干什么。
特别是蒋百林的葡萄园,拙承的绿色农业,萧勇的家庭养殖场,一下子成了金家村的亮点,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八方来客,让这个穷乡僻村火了起来。同时,也让金家村人富了起来。
581户人的金家村,已有550户新盖了楼房。其余30户也是独门独院的砖房。曾经是贫困村的金家村,已于2O16年摘帽。2019年,人平年收入接近二万元,贫困户全部脱贫。
金家村的人,一下子搞明白了,只有让土地的潜力得到最有效的发挥,才能成为人们赖以生存、取之不尽的衣食饭碗;把土地经营好,把农村的山山水水保护好,是中国农民的天职。只有土地升值,农民才能升位。
扶贫攻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但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还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0)

相关推荐

  • 山西省萧(肖)氏村庄

    山西省萧(肖)氏人口3.5万人(2021年数据) 山西省晋城市高平市河西镇牛庄村 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周村镇周村 山西省晋城市陵川县崇文镇郭家川村 山西省忻州市岢岚县神堂坪乡新民村 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董 ...

  • 《炊烟有望》(长篇连载) 三卷 小队分家

      去年秋后,双土村的每个小队,由队长组织安排并带领着社员代表,完成了本队土地的重新丈量.只等到开春春播时,重新分地,承包到组承包到户.丈量时,二队的测量人员发现,比当初分队时的土地多出了许多,的有谁 ...

  • 车田乡坪寨村曲木园山林土地及水利被占,何人背后操作?

    我们是广西桂林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曲木园十七生产队的村民,我们这次要曝光坪寨村霸占17生产队的林场山林土地,和强行建筑水利工程,打伤村民,种种行为难道合理合法吗?这就是一种强势无理的做法! 编辑 编辑 ( ...

  • 凤冈县河坝乡太极洞无极洞

    凤冈县河坝乡太极洞无极洞"鳯"字摩崖石刻 贵阳张老者,游览日期:2020年11月12日 太极洞石窟景区,冷冷清清,我们游览时,从始至终没见到一个游客和景区管理员,当然也没见到神仙. ...

  • 新安江水库移民——从歙县到旌德

    从歙县到旌德 孙孝华 微信版第614期   动  员   我的老家是著名的"三潭"枇杷之乡安徽歙县绵潭. 记得我12岁的时候,父亲从村里开会回家,告诉我们:国家要建设新安江水库,动 ...

  • 丁振良原创丨老支书陈成富的人生片段

    老支书陈成富的人生片段 文/丁振良 解放后,邓州市腰店镇土楼村第一任村长是土楼三队赵建明,第一任书记是祁营祁金贵,第二任书记是丁营陈成富. 祁金贵当书记时,陈成富经常来祁营祁金贵家,所以,我记事时就知 ...

  • 段河坝村积极开展抗洪抢险

    [第202期]本公众号讯 武都区两水镇段河坝村,积极开展抢险自救.一.转发预警,做好宣传:二.昼夜巡查,上报雨势:三.出现灾情,及时抢救:疏散危房户7家,清理泥沙5处,支撑塌方2段,抢修村内道路150 ...

  • 西安市,阎良区,秦汉栎阳城遗址

    [陕西文物探探探]"八枚金饼"敲开一座秦汉古城西安学习平台2021-01-20订阅作者:李飞[编者按]陕西西安阎良区秦汉栎阳城遗址考古项目获评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近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5)乡村振兴第一笔|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4)生态宜居美家园|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五.乡村振兴第一笔 文/邹开歧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总方针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4)生态宜居美家园|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3)一个穷乡僻村的振兴之路|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四.生态宜居美家园 暖烘烘的秋阳,在铺绿叠翠的山坡上,切割出鲜明的层次,呈现出或黄.或红.或绿及暗褐的颜色.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2)党员才是主心骨|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1)波峰浪谷传福音|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二.党员才是主心骨 2017年初秋时节,秋阳带着夏天的余威,烘烤着大地,我再次去到王太沟村. 村委会的会议室里,气氛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1)波峰浪谷传福音|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10)有关扶贫攻坚的龙门阵|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一.波峰浪谷传福音 三台南路的镇乡,我这一生中,去了很多次. 一九六四年,我第一次去景福,展现在眼前的是迎风摆 ...

  • 邹开歧:大地丰碑(10)有关扶贫攻坚的龙门阵|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9)情系民生通大道|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十.有关扶贫攻坚的龙门阵 在当下,无论城市与农村,一说起"扶贫攻坚",就有摆不完的龙门阵. 不过,城 ...

  • 邹开歧:大地丰碑(9)情系民生通大道|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8)抢占脱贫攻坚制高点|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九.情系民生通大道 说起"脱贫攻坚",确实有龙门阵可摆.用老百姓的话来说,过去是"嫌贫 ...

  • 邹开歧:大地丰碑(8)抢占脱贫攻坚制高点|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7)针尖上跳舞的人|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八.抢占脱贫攻坚制高点 王家堰村的第一书记李雨峰和村两委心知肚明: 如果不发展特色农业,不搞农业产业化,这路,算是白修了 ...

  • 邹开歧:大地丰碑(6)针尖上跳舞的人|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6)人民公仆的风范|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七.针尖上跳舞的人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居然有人称自己是"针尖上跳舞的人". 针尖上能跳舞吗? 天 ...

  • 邹开歧:大地丰碑(6)人民公仆的风范|纪实

    邹开歧:大地丰碑(5)登台方知戏难唱|纪实 文/邹开歧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民间有一句使用频率很高的常用语:"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在扶贫攻坚第一线,我听得很多,见得也不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