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网记忆

第一次看中网,是在2008年。那时的自己,只是一个10周岁的稚嫩孩童,在刚刚结束不久的北京奥运会上第一次看到了网球这项运动,正巧赶上十一黄金周放假,我便把观看中网的比赛当成了一道“下饭”的“好菜”。那时的中网还没有迎来赛事升级,比赛也还没有转移到国家网球中心举行。当时的比赛场地坐落于北京的光彩网球中心,场地并不高端,却给人以一种规整质朴的感觉。那一年,罗迪克和扬科维奇分别拿到了男女单打的冠军,中国金花郑洁则打进了女单四强。

2009年,中网正式“改头换面”。在赛事级别上,男子升级为ATP500级别的赛事,女子则直接升级为WTA皇冠明珠级别的赛事;在比赛场地上,包括莲花球场、映月球场等著名球场的国家网球中心成为了中网的“新家”;在参赛阵容上,德约科维奇、威廉姆斯姐妹、莎拉波娃等网坛大腕纷纷登场亮相……从这一年开始,中网迎来了走向国际的“新时代”,而我印象最深的一场比赛,则是莎拉波娃与阿扎伦卡的“尖叫大战”。

2011年,中网最大的球场——钻石球场正式开馆,新球场的建成,标志着中网硬件设施的进一步完善。从此中网也进入了Diamond(钻石球场),Lotus(莲花球场)与Moon(映月球场)三核并立的时代。多年以来,中网也一直致力于完善赛事的配套设施,今年实现了全鹰眼覆盖,成为了亚洲首个实现鹰眼全覆盖的赛事,这也说明中网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办赛质量。

曾问过自己:为何会对中网怀有某种特殊的感情呢?其实很简单,中国网球公开赛作为咱们中国的顶级网球赛事,又在每年的国庆黄金周举办。每年心潮澎湃时,总不免要把自己的家国情怀分一点儿给这项不断进步的国家网球赛事。看到中网一点点的成长和进步,心里也会为之高兴。久而久之,看中网自然也成为了国庆的一项必修课。

看中网,看的是大牌球星,男有德约科维奇、纳达尔和穆雷等巨头,女有小威、莎娃等名将,他们为中国的观众展现了最高水平的网球技术,也促进了网球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看中网,看的也是中国球员,从老一辈的李娜、郑洁和彭帅,到中生代的张帅和王蔷,再到新生代的王欣瑜等人,金花军团一次次在本土的舞台上绽放,并时不时地带给我们一些惊喜,而且在中网赛场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中国男球员的身影,小草虽然不茁壮,但也是在成长的。

比较遗憾的是,一直都没能去中网现场看一场球,以后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的!(来源:网球之家 作者:失忆的金鱼)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