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村落】——郭杜街道北小张村
谨以此文,献给大西安建设中,即将消失的长安村落文化!
位于郭杜镇南2.5公里。两个村民小组,213户,1100余人,700亩耕地。北与大仁东村和郭杜镇南村接壤,南与南小张村为邻。村西是210国道。曾于1998年在村旁路段设置郭杜收费站,2009年拆除。村东侧是正在修筑中的南北大通道“仓台东路”。
清初以姓氏得名。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南、北小张村。
昔日也是一座古堡式的村落。东门外三关庙(供奉着关羽、关平、关兴父子)、药王庙(供奉孙思邈)和无量庙(供奉佛祖)。北去东草路,途经段家冢(传说中唐李世民秦王府骁将段志玄之墓,群众俗称“二里半”,即此处距附近仁东、甫张、北小张均为2.5华里)。按照居住方位,分称堡子里、堡外头、东门外、后门儿、南街。
1982年,与小居安一同被确定长安县新农村建设规划试点村。由县城建局具体组织实施,规划遴选了广州、深圳的农村建设图纸,改造老村落,开辟新宅地,每户住房统一格式为二层楼板房。短短几年,各家各户按照规划建设新房,从而形成了如今的三纵四横、六户一组的新村格局,县上领导多次亲临视察,为全县新村规划建设提供了样板。
村中实际只有一户姓张,绝大多数是桑、郭两大宗族,其余还有王、李、武、孙、曾、赵等姓。据村中老人们回忆,老村落南门东侧,曾经建有一座桑家祠堂。曾经是私塾学堂,有桑氏学究担任师爷坐堂施教。新中国成立后,祠堂改做生产队仓库,后又添建三间教室,改做初级小学。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由村革委会将该初小迁移到西万公路之西,建成三张完全小学(涵北小张、南小张、甫张3个村生源)。
桑家坟位于北小张村西南与羊塬坊之间,曾经修有两个牌坊,陵园中曾有石桌、石凳以及高低不等的多通石碑。据村人提供的桑坟碑石拓片文字记载,桑氏远祖为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一位名叫桑旺的武职官员,江苏无锡人,“随常王入火,以功授前卫百户世袭,居城中”“葬咸宁浐河里”。桑旺以后的十代都生活在西安,死后俱葬长安的木塔里(今雁塔区木塔寨)和鲍坡里(今长安区大兆鲍坡)。桑拱北正值明末清初时期,因避闯王李自成起义而隐居乡下,死后亦葬此地。据年近八十高龄的桑志成老人回忆,该村近邻张杜村之西和官坊之东曾建有两处桑家过风楼,相距约七八里,尤见桑坟面积之大。
新中国成立前后,包括村中桑家,还有高陵崇皇桑家和雁塔区南山门口的桑家后裔,都曾在清明节到桑家祠堂和桑家坟园祭祖。
从明末清初的桑拱北,传至居住村中桑氏后裔桑敏富、桑敏公、桑敏幸兄弟这一代,大约相隔百余年。一门分三家,其中老大桑敏富,清末秀才,国子监贡生,曾为本村表兄、九品功翁王老先生(名字待查)敬赠“息事宁人”匾额一块。其长子桑洪治,民国时期曾任陕西省镇安县承审(相当于今县区法院院长),镇安县、户县县长;老二桑敏公,清末秀才,当过收税一类官,村人尊称“师爷”。其长子桑洪绪(字湛夫),民国时期曾任陕西省建设厅秘书,定边县、略阳县县长。其长子桑抗,1949年8月考入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俄文大队,后随军并入四川外语学院俄语系,教授职称,离休后享受副厅级待遇。新中国成立后60多年中,本村从事教育工作者多达60余人,其中教授、博导4人,硕导6人,主任医师3人,中教高级9人,成为远近闻名的园丁村。
张志华(已故)、孙金山(已故)、桑志久(退休)、李洪毅(退休)积极报名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据村里老干部郭忠喜讲,村中郭氏与邻近的南小张村郭家、兴隆街道北雷村郭家以及王曲街道马厂堡郭家,都有着宗族血缘关系。
该村郭家最突出的是中医世家。郭德敏,人称“郭胆大”,在方圆数十里坊间享有名医称誉。儿子郭振庸继承父业,擅长中医内外科,从医60余年。两个孙子也都是中西医兼备的乡村医生;另一门郭家后裔郭教礼,20世纪80年代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曾任《陕西中医药研究》杂志常务副主编,出版医学类著作多部,现任海南医学院中医学院教授,兼职中国名医论坛理事会副理事长。
村办企业萌发于20世纪70年代,以保障粮棉生产为前提,发展多种经营,诸如挂粉条、压饴馅以及来料加工的木箱厂、印刷厂、刺绣厂等应运而生,特别是远近闻名、独具特色的钢砂厂、铸造厂,使村子一段时间里成为全郭杜公社负有盛名的专业村、富裕村。
1984年5月,国家将社队企业更名为乡镇企业,在坚持铸造专业村的基础上,开展种植业、养殖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多种经营,并兴办琉璃瓦厂、漆包线厂、炼油厂等,涌现出一批响当当的重点户、个体户。
21世纪,一批国有和私营单位如西安地质勘查设计院、西部汽车检测中心、陕西九一实业有限公司等落户村周围。
投稿、闲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