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时代,我们还需要纪录片导演吗?
最近很热的《艾米丽在巴黎》大家都追了吗?
看到艾米丽在巴黎时尚圈混得风生水起,生活还这么欢乐,阿看简直追的上头。
在本期“电影FUN映”和周兵导演的聊天中,阿看非常惊讶地得知:
他也在追这部剧!
你能想象,一个平时喜欢喝茶写毛笔字的历史文化纪录片导演,
竟然在追时尚喜剧《艾米丽在巴黎》?
这反差也太大了!比他跳街舞还让人惊讶!
好几次,阿看都怀疑自己是不是听错了。
周兵导演,一个以反差著名的“宝藏导演”,真是给人无限惊喜。
01
本来以为周兵只是传统文化和纪录片发烧友,没想到,他对日本电影也很有见解。
他形容自己看完[小偷家族]的感受是,“深感震撼”。
这次“电影FUN映”,之所以选择[啄木鸟和雨],是因为——
他觉得这部电影和从前看过的[澄沙之味]很像,都在讲普通人琐碎的日常生活和情感。
一个拍严肃历史题材纪录片的导演,竟然喜欢口味如此清淡的慢节奏日式电影。
这种反差让阿看觉得很惊讶。
他的纪录片,不论是《故宫》还是《敦煌》,都不乏宏大壮阔的场面,而且处处透露着严谨、客观、冷静。
而像[啄木鸟和雨]这样的日式电影,叙事平淡,看起来波澜不惊,往往还充满泪点。
让周兵特别着迷的,恰恰就是这些戳中他的感性瞬间。
比如他特别喜欢老伐木工和幸一一起泡温泉的场景,两个人像父子,很温馨。
结尾部分,幸一犹豫要不要冒雨继续拍摄时,翻开脚本,上面写着“自分”,翻译过来是“自己”的意思。
幸一找到了自己作为导演的身份,也找到了自信。
能在平淡的情节中呈现出人物的精神层面,这是让周兵特别佩服的。
聊到日本纪录片时,周兵给阿看科普了一个专业名词,“直接电影”。
像[小偷家族]、[啄木鸟和雨]这样的日式电影,都在用摄影机观察与记录生活,和纪录片很像。
这样的拍摄手法,就是纪录片中的“直接电影”。
与擅长制造冲突、呈现大量特写,用戏剧性去刺激观众的欧美纪录片不同,日本导演追求观察生活中的细节,而不是介入生活。
这就像用摄像机“偷窥”别人的生活,然后把真实的世界记录下来。
“偷窥”听起来不雅,但表达的正是“和生活保持距离”的理念。
周兵很认可“距离感”,他所喜欢的,也正是这些影像中的细节。
而周兵拍摄的纪录片,无一例外,也都在强调这一点。
《故宫》和《敦煌》,为什么要让演员扮演历史人物,去“重演历史”?
为什么他的纪录片像电影一样,充满跌宕起伏的悬念和情节?
周兵希望历史人物不是平面的点,而是立体的,能够突破时间的封印,被观众重新认识。
这些厚重的历史题材,看似和他喜欢的日式电影反差很大,甚至毫不相关。
其实仔细想来,真的有很多相通之处。
阿看一开始看《故宫》时,所感受到的“电影感”,也恰恰来源于那些历史中的细节。
就像他本人说的,不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拍摄手法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表达动机,尤其是内在的情感和价值观。
02
见过周兵的人,大概都会为他的温柔耐心所感染。
周兵也曾经历过电影[啄木鸟和雨]中和怂怂导演小栗旬一样的情况。
年轻的时候,20多岁当导演,人轻言微,那人家就是会非常轻视你。摄影不配合、发的指令他不会去听,各种情况也都遇到过。
性子软的导演可能就妥协了。
但周兵和给人的印象非常不同,他在片场反而大多时候会很强势。
尤其年轻的时候,得罪合作伙伴也没关系,想到什么是一定要让它去实现的。
这是周兵这个人身上很“轴”的地方。
和纪录片无关时,整个人心如绿洲,深远辽阔,万事万物好似都可包容。
一旦事关热爱的纪录片事业,不好意思,那个温温柔柔的人突然就具有了护食的兽般的凛冽之感。
周兵的“轴”,同样体现在他为每一部片子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上。
当年拍《故宫》,只为写第一集解说词,团队就查阅了100多万字的历史资料,不满意别人的撰稿,周兵就自己写。
《故宫》拍了整整两年,《敦煌》拍了三年。
为了拍《千年菩提路》,周兵吃素三年;
拍中医题材的《千年国医》,周兵已经与时间死磕整整10年。
10年间,翻了数百册典籍资料,跑遍了大江南北,从北美到欧洲再到日本,采访了200多位中医。
在中国,中医有太多争议,也面临了太多偏见。
为了反驳中医是迷信和糟粕的观点,周兵花了10年的时间来做这件事。
看起来很弱气的一个人,做起事情来比谁都“硬”。
周兵身上的这部分反差,源自他对纪录片和传统文化深刻的爱意。
每当看到和中华文明有关的元素,比如丝绸、瓷器,就会从心底里感到激动。
所以拍传统文化的纪录片,本就已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
拍摄的每一天,都是在学习和吸收新知识,不断了解未知生活和世界的过程。
直播里,周兵说:“它会上瘾的。”
就像他分享的自己常年的思考和感受:我们就像体验了很多人好几辈子的生活。
因为每次做纪录片,都要进入不同人的一生中去,去和那些人对话,去调查、去研究他,。
我们没有过一生,但已经过了很多个人生活的轮回。
03
周兵说,纪录片导演都是社会观察家。
阿看以前不信,直到发现,周兵老师似乎比阿看更懂短视频时代。
“抖音有6亿用户,B站聚集了95后、00后的观众。”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周兵却一直都在观察当代世界正在发生着的变革。
人人都可以拿起手机纪录、拍摄的Vlog时代的到来,正在影响着传统纪录片的制作和传播。
直播中,周兵老师也很有些感慨的说:
“我们经常提到两个词:碎片化、快节奏。
像[啄木鸟和雨]这样的电影,我相信很多年轻人是没有耐心安静的用两个小时去看的。”
不过也幸好,它还是有观众的,仍然会有不同年龄层的人去欣赏此类电影。
就像纪录片。
即使大体上它仍属于小众范畴,但B站聚集的年轻用户也有越来越多人被纪录片吸引。
比如周兵提到的《风味人间》
周兵做纪录片,一做就是30年。可能在传统观念里,他早都可以退休了。
但怎么会甘心呢?
所以,即使在短视频时代,周兵仍会有自己的坚守。
大屏幕、精致的画面、人性的故事,那些情感的、细腻的东西,仍然是做纪录片的终极追求。
同时,团队也会积极的拥抱短视频。
比如中医题材的《千年国医》,就已经做了300多个短视频。
所以,未来如果你在视频平台上刷到制作精良的中医短视频,千万别奇怪!
直播结束之前,作为本期“电影FUN映”嘉宾,周兵专门为大家准备了福利。
周兵所著图书《台北故宫》和《昆区六百年》,最终从评论区的观众里抽取了两名送出。
此次映后交流,就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