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板”破局之我见

先提一个问题再做一个假设

问题:三板缺乏流动性,是因为市场上缺钱吗?

答案是市场上从未曾缺过钱,缺的的永远是值得被投资人选择的投资品种。在此,我们可以参考一个指标-----A股新股发行时的中签率。前不久,我曾粗略的做过一个统计,今年400多家新股发行时的中签率最高的是0.2%多一点,排在第十位的大约是0.06%,中位数大约是0.02%左右。换句话说,一只新股发行时,市场上有5000倍其融资额的资金在挤破头地“虚位以待”中,也就是说假如一家企业新股需要融资额10个亿,而市场上抱着钱、排着队想要投资它的资金额约在5万亿左右。由此可见,国内资本市场“弹药”充足,资金并不缺。

然而,“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却由来已久,矛盾也越来越加凸显,解决这一困局似乎已经到了迫在眉睫、箭在弦上的境地。我们先用下面这个简单的例子来了解下导致流动性不足的“罪魁祸首”。

假设:假设三板市场就是一个农贸市场

假设某一片区要成立一家大型农贸市场,上级领导部门对此高度重视,给予了一系列的政策支持。从市场环境、场地建设、招商条件都是高标准、严要求。然而,却有一条始终令人费解,就是该农贸市场不对普通的中小家庭消费者开放。

也就是说要想进入这个市场须“凭票入场”,即使你带着现金、支付宝、微信支付都开通了,也提着菜篮子走到菜市场门口了,却因为你只是普通的中小消费者,你无资格进入,你只能站在外面看热闹。

有一段时间趁着市场管理的不太严格的时候,有几个入口的保安通过一些特殊手段,也放了几个不合格的消费者进去,后来该市场的监管者“秋后算账“还把那几个保安揪出来狠批了一顿…….

就这样没过多久,这个市场一片死寂,商户费尽周折在这里租了摊位,缴纳着高昂的管理费,而多数的小商家却一斤菜也卖不出去。

这时,有几家大一些的商户,因为消息灵通,决策效率比较高,于是果断选择到隔壁两家“大市场”去了。去完之后生意立竿见影,开市当天就赚得盘满钵满。然后,该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到了该农贸市场里的每一家商户耳朵里,他们也都开始蠢蠢欲动,纷纷谋划了起来……

问题又来了,没有流动性的市场是否能够称之为市场?

如果一个市场只有人卖东西,却鲜有人过来买东西,试问,这个市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还能存续多久?

这就是如今“新三板”所面临的尴尬处境,表明看轰轰烈烈、迎来送往不亦乐乎,然而最为核心的流动性问题缺犹如一潭死水、一片死寂,似乎没有了生的希望,也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俗话说,“穷则变 变则通”,或许唯有改变才能使“柳暗花明又一村”,才能重拾信心。

那么到底又该怎么变才能破此残局呢?

以下是我的一些见解和设想,有可能在您看来是胡说八道、一派胡言。然不喜勿喷,在此,请容许我“言论自由”一番......

一、从源头抓起

源头在哪里?源头在投资人这里,解决不了普通投资者(我们统称为散户)开户进场的问题,一切的改革及制度创新都将是空中楼阁、镜花水月。具体策略就是试图放开或降低开户门槛。

监管层之所以把开户门槛死死地卡在“500万”不肯放松的主要原因,还是担忧“一放就乱”,担心散户进来会被大鳄们所欺负。其实,个人理解这一担忧多少有些杞人忧天了。试想,没如果散户会被欺负,难道在主板市场就不会了吗?难道在无人监管或少有监管的“p2p”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就没人欺负了吗?

一个地方,如果我们明知道会有人欺负弱小,我们采取的措施难道就只有不让弱小靠近这一个方式吗?如果仅仅是不让弱小靠近,这样的管理未免也太简单、太粗暴了点吧?

如果监管层依然放心不下,那么是否可以学习下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爷爷的策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再去带动后富的。先试点,再推广,试点首先选择创新层,创新层如果还不放心,那就再推精选层......

二、      从创新层或精选层试点做起

创新层已经推出一两年的时间了,这一两年间,监管层针对创新层只提条件、要求和门槛,却未给予任何实质性的“福利”待遇。如此一来,试问创新层与基础层又有何分别呢?

不妨让这些散户只限制在创新层的范围内交易,如果还是觉得不妥,那就再推一个“精选层”,把他们保护在精选层的“温室”里。按照之前广为流传的精选层的入选标准,其实一点也不比如今的创业板甚至是主板的门槛底。再对创新层及精选层严格甄选,再加强对其信息披露及规范运作的监管。严格进行事前(甄选)、事中(监管)、事后(处罚)等进行一系列、全方位的督导、规范及监管措施。

三、让三板部分取代证监局的功能

2016年至今,A股IPO发行了接近700家,看似堰塞湖已经得到很大的缓解。然而,如今排队在审的企业依然还超过500多家。据不完全统计,三板企业中在各地方证监局接受辅导及排队的企业已超过500家。也就是说,未来IPO的项目源绝大多数将来自于三板中欲转板的企业。

“排队”不仅是资源不对称的显著体现,更加是对资源的一种极大的浪费。

与其让企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接受排队辅导及排队上会,何不让它在这个时候就推向三板市场呢?这样既有助于企业早日接受市场的规范监督,也能让企业早一些享受资本助力,更能让企业更早地适应资本市场的监管环境。如此一举多得之策或值得尝试......

四、三板与“注册制”无缝对接

去年初,一直呼声甚高的“注册制”伴随着A股的风云突变、急转直下,也终于“胎死腹中”。

我们知道“注册制”是发达资本市场的泊来品,当然了,国内的股市本身也是。监管层在面对这些资本主义世界“糟粕”的时候一向都是慎之又慎,当然,一切在未开始前,从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的角度出发这无可厚非。

既然A股推行“注册制”条件尚不成熟,而新三板又早已实现了“注册制”,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将两者做一个完美的融合呢?

在三板实质上已经实现了“注册制”的基础上进行宽进严出,在并且对其进行有效的层级划分及功能定位。针对基础层广开大门,欢迎更多的有志向的中小企业来这里实现梦想。

在基础层转创新层的基础上不仅需要满足如今的财务及规范指标,建议还应该设置一个挂牌年限的指标(如挂牌需满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后方可申请转创新层),依此类推至精选层,再推出三板企业转板新规或是绿色通道,其中一个条件即是需精选层挂牌满一个会计年度后,再加上一系列财务指标及交易活跃度指标等。最最关键的是要与A的审核制度做好无缝衔接,当然,如果能够不经过证监会的发审会再审一遍,那是最为理想的状态。

或者干脆如之前上海证券交易所提出的“战略新兴板”那样,“战略性新板”作为绿色通道仅“接收”三板转板企业,从而实现与创业板的良好呼应。

五、交易制度的完善

从目前看,做市商交易制度功过参半,功在于两年多以前那一波的雄起,很大程度上是做市商制度的引入所带来的功劳。然而,繁华过后,一切又都归于平淡,平淡得像从未繁华过一样。而过在于,它仅仅只是一个特殊的投资者而已,它也在“追名逐利”。监管层不该给予它过多的政治诉求,客观地说它并没有这个义务。

而协议转让也存在了大量的人为操控的因素,可以几千元一股成交,甚至也能够转眼就一分钱成交。记得之前有一家协议转让的三板企业,甚至通过协议交易的方式,都能画出一条完美的“N*W”曲线图出来了,可见投资者是如此的视交易规则为儿戏,任意的将股价玩弄于鼓掌之中。

这里成了避税的天堂,这里成了“市值管理”的天堂,然而却没能成为融资的天堂,也没能成为真正的投资客的天堂......

做市交易就只能做市交易,协议交易就只能协议交易的制度看上去又是多么的不合理。因此,大宗交易和非连续性集合竞价交易制度的推出或势在必行.......

理想的三板市场,不仅有人投资,也应该有人投机,毕竟投资与投机之间其实并不存在本质上的差别。改革开放初期,那些把人以“投机倒把”的罪名送入监狱的制度,如今看来是多么地荒谬绝伦。而那些最早的没有被打倒的“投机倒把”着,如今哪一个不被冠以“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而自居呢?

理想的三板市场,或许就应该像一个社会,这里有人贫穷也有人富贵,贫穷者在一个社会里之所以不会因为贫穷而自甘堕落、就此沉沦,原因是他在自己的阶层里能够得到他想要的同时,也能看到更进一步、更上层楼的可能及希望。有了希望,也就有了未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