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悦读丨散文】徐立萍《又是一年麦香时》

《阅读悦读》首届大赛(小说)征文启事

文/徐立萍

【作者简介】徐立萍,笔名又见炊烟,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供职于济南市历城区仲宫镇人民政府,自十七岁时开始写诗并发表作品,近二十年间在《历城报》《华不注》《散文》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诗歌、散文数百篇。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每当这个时节,我总能嗅到一股浓浓的麦香气,只是今年,在我的老家我却没有见到一枝麦芒。

近几年,由于气候、新农村发展等原因,我的老家对种庄稼的兴趣消退了不少,即使因为天旱种不上,他们也不像原来那样着急上火了,反正自己种不上,别人也种不上,或者想,地里的收成那么少,种不种的吧,出去多打两天工,钱就出来了,到时候想吃啥买啥。不知道他们的这种思想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还是我们曾经的农耕文明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真的退化了,总之,有些怀旧善感的我,总会产生一种深深的遗憾,怀念那些过去的日子。

印象中,两年前也有过麦收的时候,但俨然跟童年时候的记忆相去甚远了。过去打麦用的场都长了荒草,或者建起了房屋,各家各户就把公路当成了场,靠来往的车辆进行碾轧,看似省事了不少,但深想一下,却是给行驶的车辆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不说汽车轮子里缠绕的麦秸,如果是碰到骑摩托车的那就麻烦了,不是走不动,就是滑倒人仰马翻。

抓一把麦粒,也会看到有好多脱不净的麦皮,好在现在的人们也不那么精益求精了(都不自己吃,拿着换面吃),粗粗啦啦就装袋了,当然这是南部山区的地理特点决定的一种方式。在北部或东部的平原地区就更不一样了,大型联合收割机从这头到那头,来回几趟,就见干净的麦粒哗哗往下流了。久而久之,儿时收麦的记忆就慢慢变成了一张发黄的照片,只能细细想了。

麦子丰收的时候到处都是金黄色,远处看,山区的金黄色因丘陵地形呈块状,弧状,有些像水面上波纹的样子,碰到较平的大块地也会有一望无际的感觉,只是这一望无际都是属于很多家的,一畦一畦,很是规整。

那时,收麦子的工具就是镰刀。我还理解不了大人们那种丰收的喜悦,倒是看着从这头到那头的距离有些发愁。

割麦的时候,大人们总是弓起背,左手抓一把麦子,右手拿一把镰刀,然后朝离根部有一扎的地方用力割去。收的快慢就有点学问了,一般来说,左手抓的把子大,就割得多,抓的小,就割得少,但是把子大的也有不好的地方,就是往地上放的时候容易乱,小的就不一样了,一缕一缕的,捆的时候也相对容易些。那时候,我是半个劳力,割的把子不大,通常是一起开始的,割着割着就被落在后面了,那时候,麦田里就会出现一种很奇怪的线形,我在哪,线的起点就在哪。

捆麦子的工具叫草腰子,是一种稻草,大部分是在集市上买现成的,都搓成麻绳状,要提前一天晚上放在大铁盆里泡好,湿了,捆的时候才好用,不容易断,还结实。我很喜欢闻草腰子泡过的味道,很清新,还有一种粮食的清香。捆的时候,要先拿一根草腰子围到放好的麦堆上,两只手掏到下面去,扭一下,然后收紧的麦子就可以整个翻过来了,然后再多拧几下,折过来塞到草腰子围的那一面就可以了。母亲常常为了节省用草腰子,喜欢拿两绺割下来的麦子,在接近麦穗的地方,两手一拧,两把麦子就接成了草腰子的长度,用它来捆,倒也捆得很结实。

我总是被母亲唤来扛麦子,把捆好的麦子扛到拖拉机旁边。扛麦子是有些痛苦的,总是不小心就被麦芒给扎了,弄的脸上还有脖子上红红的,痒痒的,还有一层细细的黑点,像灰一样。被扎的位置如果回家用水洗了,就会嗞啦的疼。

收完的麦子运到场里,沿一个方向堆成小垛。场也是在打麦前提前轧过的,轧的时候得洒水,尽量让泥土凝固些,这样打场的时候土就不容易粘进麦粒里了。看着成垛的麦子,小孩子是千万不能守着大人说,今年收了这么多,那样会被大人骂的,好像庄稼人都很计较自己说自己的收成好似的,怕说了,明年就打不到这些麦了,当然,被别人说就不一样,那样大人们会在心里乐开花的。晒上一天后,便用铡刀卡着中间位置铡了,铡的时候,得有两个人,一个负责铡,另一个往铡刀下面续,完了,再用钗,三角的那种,扬到场的中间位置。小孩子还有一项任务,那就是在铡完的麦根那一截里挑麦穗。

然后,就开始晒。晒的过程中,必须得有人翻场,用钗反复挑着那些麦子抖,好让阳光把它晒透。一般翻场的时候都是在大中午的时候去,天越热,才晒得越好,母亲去的时候都是戴个黄色的草帽,脖子里再搭个毛巾,即使这样,母亲的脸还是被晒得通红。

几天后,就开始用拖拉机轧了。拖拉机只用车头,在车后位置接一个碌碡,碌碡都是纯青石的,圆柱形,全身都用专门的工具特意打磨得凹凸不平,没有纯光滑的碌碡,至于它有多沉,我没有估算过,反正大人们也扛不动,估计也得有二三百斤吧。碌碡的两侧有两个凹,是套铁环用的,铁环上再拴上胶皮绳子就连接到拖拉机上了。

场一般不算大,七八十个平方吧。拖拉机就开始拉着碌碡转圈,直到那些翘起尾巴的麦子再也没有了生气,碌碡滑过的时候能轻松带起来,也就差不多了。用耙子把那些长秆娄出来,再轧上几遍就行了。

掺杂麦粒和麦芒的混合物堆成小堆,便开始扬场了。扬场也是需要两个人配合,有一个拿簸箕扬,另一个拿一把木锨往里面装,木锨是不能装太多的。扬场是需要看风向的,要顺着风而不是逆着风,麦芒重量轻,如果是顺着,麦芒就会全部飘到你的脸上来了,有经验的人通过掌握风向,扬出的麦子,芒是芒,粒是粒,干净得很。如果是碰到东西南北风乱吹的时候就麻烦了,得随时调整方向,挺折腾人的。这时有人便会骂:妈的,这是什么风啊。扬完场,就开始用扫帚和木耙堆麦粒了,然后再装进袋里。

这时候,已经接近黄昏了。凉风习习,小孩子们最喜欢干的就是在干净的场里打几个旁练,会的能连打四五个,不会的则像个螃蟹一样转个圈。远处,夕阳结束一天的工作逐渐走下山回家去,红、黄色的晚霞映照着西山的边际,整个天空都红彤彤的,有时也会出现形色各异的图像,有的像龙,有的像山羊,有的像凤凰,栩栩如生。那山的线条更是被勾勒得像是一个画家浓墨自信的一笔,深邃,孤傲,幽远……

(图片来自于网络)

(0)

相关推荐

  • 布谷声声麦儿熟

    我家原有几亩地,地里种小麦或玉米,夏季收小麦,秋季收玉米,一年两收,循环不止. 五月末六月初,麦子接近成熟,田野里金黄的麦浪,随风起伏,一幅丰收在望的景象.此时,布谷鸟来了,在麦浪的上空,振翅飞翔,边 ...

  • ​又到麦收季

    又到麦收季 文/王凤贵 金黄的麦子.黝黑的收麦人.毛驴拉碾轧麦子的场院.麦秸堆里玩耍的孩子--非常熟悉的场景,每一个镜头都是亲身经历过的,每一幅画面都融入了血液里.刻进了脑子里. 麦收季一般在阳历6月 ...

  • 【随笔连载】70后农村青年与打麦场有关的青春故事(五)

     (五).有一种准备叫做磨刀不误砍柴工 因为夏收的农具平时很少用,用完就收拾了,束之高阁,夏收前,勤快爱好的农户就会早早的把这些农具提前找出来,修整一下,以防到时候影响使用.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已经不认 ...

  • 【首届天津散文杯征文】乡情总在麦香里

    天津散文·微刊 天津散文研究会的文学交流窗口 展示精良散文.选拔优秀作品的专业平 乡情总在麦香里   江苏 冯金林  夏风沁心醉.风中飘逸着缕缕麦香,也传来"割麦插禾"的布谷鸣叫声 ...

  • 鲁北往事:夺麦

    鲁北传统文化原创作品 第234期 鲁北往事:夺麦 文/初绍庆 小满这天,我听到了布谷鸟的叫声,虽然没有画眉的婉转动听,但是老百姓听起来,都有无限喜悦.俗话说:"布谷打哇哇,二十天上吃古扎.& ...

  • 北方散文||张海峰:麦 香

    麦 香 文/张海峰 冬天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 农谚,让人在大地深蕴的暖意里,感受到丰稔的希冀.冬雪多,墒情就好,冬小麦便滋滋润润地生长.不过,在我的家乡,田野上即使捂再多的雪被,也看不到这种景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拾麦穗/谢晓芳

    唐代白居易的<观刈麦>对麦收情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 ...

  • 散文丨麦熟

    作者简介 作者,青远,本名赵青,河北沧州人,诗观:从旅途中寻找灵感. -作品欣赏- <麦熟> 小时候的麦熟,学校还要放几天假好让我们帮助家里干些活.那时候,不像现在一样非常的繁琐.首先,在 ...

  • 路志宽/记忆里的打麦场(散文)

    立足河南面向全球的原创文学作品发布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记忆里的打麦场 路志宽 芒种忙,麦上场. 在历史的长河中,就是这样,总会有一些东西,成为永恒的经典,也总会有一些东西渐渐消失,消失的无影无踪,只 ...

  • 新书预订|高海平:我的高原 我的山(上款签名)

    一曲北方农村传统文明的最后挽歌     我的高原 我的山/高海平 著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 该书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气息,尤其是对乡村的民俗风情描写具有史料价值和人文价值.作者笔力雄健,目光老辣 ...

  • 郭西明丨揉麦穗(散文)

    小满过后,感觉阳光变得热烈而芬芳,空气中弥漫着麦子的清香.村里老柳树上的斑鸠又开始"咕咕堆堆,咕咕堆堆"地鸣叫着,布谷鸟也在喊着"麦秸垛垛,麦秸垛垛".此时此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