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歌:川西平原这座诗意仙山,得到诗人王勃盛赞的“葛仙山”
桂花镇位于彭州市西部,距都江堰1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3.8平方公里,川西旅游环线横贯全境。桂花镇土地肥沃,历史悠久,风景秀丽。此镇盛产陶瓷制品,早在明嘉靖年间(公元1521年)在美丽的土溪河畔的瓦子坝就建立了第一座陶窑——嘉靖窑,因此,桂花镇自古以来就素有“陶瓷之乡”的美称。近年来,桂花镇抓住机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现在,让我们走进桂花镇,去感受这片热土下所蕴藏的人文文化。
从川西旅游环线上的三圣桥到三圣寺之间有一条小河,我们都叫不出它的名字。因为它很小,相对于祖国的大江大河,打个比方,它就像我们身上的毛细血管一样细小。后打听到这条小河叫“挨山河”。挨者,靠近也,挨山河就是取其依山傍水之意。但整个三圣寺附近方圆十余里尽是广阔的平原,山在哪里呢?我们不得而知。这蜿蜒在平原上的小河留给我们许多美感,我们开始尽享眼前美景。阳光下,风阵阵,整个平原大地掀起无边无际的金浪。挨山河是以这金色的稻浪为背景和衬托的,或许是为这丰盈所感动,抑或是欢迎我们的造访,挨山河扭动着翠绿的腰姿,向东南,用浪花为我们指路。片片水波翻动如洁白的叶片,在和河畔的翠叶媲美。
在挨山河畔,“鸭戏秋波”是一幅极美的画。这幅山水的作者是当地的村民。挨山河,远离城市,没有污染,村民利用挨山河的清流,鱼虾的丰美,放养着鹅鸭。但远不像有些河道,成批的集团式圈养。这里的鸭子数量相对较少,家家户户,这些村民各自用自己的生灵,去填充另一个世界。小孩忙于上学,村民们忙于收割,这些鹅鸭根本没有主人管理,它们是自由的,它们就自由散漫地在河里觅食、嬉戏、恋爱……有时顺流而下,有时逆流而上。它们在水里划起“人”字形的波纹,扇动翅膀像小花,点头觅食如星星。按照古代传统的审美逻辑,这样的环境,爱美的人都希望恰逢一个姑娘在河畔浣衣。我们开始幻想,奇迹恍惚闪现了,那美丽的村姑真正来了。她端着一盆衣服,穿越金色的稻浪,我们听不清她嘴里轻唱的情歌,但猜得出她甜蜜的心事。她走向这清清的河畔,抡起木槌,开始捣衣……可这是一场梦呀,但我们看见的只是三两个村民,他们在河边挽裤洗脚。是中午了,他们已劳累了半天,他们要暂时洗净脚上的泥土,他们已经嗅到了家中贤助菜饭的芬芳。想起这些,这挨山河的“山”肯定是存在的,它应该理解为另一层意思吧。
三圣寺:古刹依存,古树森森,来到这样的净地,真是三生有幸来到三圣寺,我们就被这净地的灵气镇住。这天下圣寺的来历,源于三国奇才张松。张松家在桂花镇丰乐场口。张松博学多才,当时,他在益州(成都时称)刘璋手下作别驾(师爷),其兄在汉末曾任广汉(郡)太守。张氏家族在今三圣寺一直居住到明朝初期,后才将此宅捐出作为佛寺。寺名“三圣”显然是取佛教“西方三圣”之名,而寺里同时又供奉着刘备、关羽、张飞,配祀张松。所以,“三圣”又包含着“桃园结义”之意。历经岁月沧桑,兵家之战,此寺的三圣殿和白鹤殿至今保存完好,实在有幸,真是奇迹。史载,三圣寺原最大面积为200余亩,现仅存70余亩。
传说三圣殿殿额“羲昭千古”为清朝末年光绪帝所题。白鹤殿为一座园林似的殿宇,供奉的是一棵古银杏树。为供一棵树修一座殿,这在中国宫殿史上,除此可能绝无仅有。据传说,清初,曾有人到寺偷猎,一箭将一只巨大无比的白鹤射中,白鹤应声而落入寺中,猎人即找却无踪迹,但见一棵银杏树下淌满血液,红如晚霞,并伴有哀鸣之声。猎人立即意识到自己是撞上了白鹤仙姑了,忙跪拜告罪,后人立殿为祭,即有今天的白鹤殿。传说那棵银杏树为张松手植,今人称“张松银杏”。此树根部以上为一米间距,分两大主干,树冠又交叉为一体,后经人依势盘扎、修剪,栩栩如生似仙鹤。1958年10月,邓小平来彭州视察时,曾到此参观,绕树观赏,大为赞叹。三圣寺吸引我们的另一个地方,是现今保存完好的规模达60余亩的古楠木丛林,内含数十株高20米的古香樟和4棵高30米的古柏。楠木,属常绿大乔木,叶子呈椭圆形或长披针形,表面光滑,背面有软毛,花小,绿色,结浆果,蓝黑色,其木材是珍贵的建筑材料。川西平原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像楠木这样的树种,曾经遍布各个角落,可是随着岁月的流失,自然、战争、人为砍伐破坏,现存已相当稀少。独处净地的三圣寺,因多种原因,这片庞大的古楠木丛林得以幸存,被誉为川西最后一块“平原处女林”。今天,我们在这葱郁森森、苍劲挺拔的古代丛林中伫立,已不见昔日张松儿时的戏影,更不闻古寺钟声那悠远的嘶鸣,我们正穿越历史时空的隧道,来到了另一个世界,来到了远古,来到了佛为我们每一个虔诚的好心人营造的圣境。阿弥陀佛,国泰民安。愿我们的心愿变成树梢那年年相守古树丛林的白鹤吧,在此筑巢,去远方觅食,和大自然分享这和平的宁静。
三圣村:村民都知道有个同乡叫张松,妇孺老小都会讲“张松献图”的故事“三国时期,彭县称为繁县,繁县的丰乐场上,有一个名叫张松的人,他在益州头头刘璋手下作师爷。刘璋胸无大志,整天吃喝玩乐,不问政事,张松暗中起了他心,把西川的要道、山川、地形画成详图,献给想成就一番大业的刘备……”当地村民刘大爷站在张松亲自栽种的双桠楠木树下,开始向我们讲起了张松的故事。像刘大爷这样能讲“张松献图”故事的村民,还有很多。刘大爷说,三圣村的村民都以有张松这样的古代同乡为荣,村里老老少少都会讲“张松献图”的故事,现在已成了闲聊或邀亲走戚拉家常的传统版本。尽管他们都不一定知道《资治通鉴》和《三国志》等历史文籍,但张松和其献图的故事已成了他们非常娴熟的话题了。
其实,张松献图,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做好事真不容易,有时还会带来灭顶之灾。张松第一次献图,是到千里之遥的许(河南许昌)找一个曾写诗表示要“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曹操,遇阻后才去荆州找的刘备,后又被小人陷害,斩首成都。张松死后,他的家奴抱着血淋淋的人头,边哭边对旁人说:“张松这人真了不起,他五岁能吟诗,七岁会作文,一目十行,过目不忘,没想到他为了寻找一位英明天子,却落到这个下场。”随后送回彭州安葬。
想起张松的故事,我们不禁有些悲凉,同时又为张松的义节所感动。张松又矮又丑,却有志干一番大事,是“丑人干大事”的典范,我们不得不表示钦佩。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不管三圣村的村民讲得清不清楚,好不好,这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记住历史,记住过去。我们应该把这个感人的故事传达给更多的人,希望他们知道张松的故事,了解彭州,认识彭州,热爱彭州,建设彭州。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易中天先生品三国品出了名,先生将来能否也来彭州品品“张松献图”的悲壮呢?在我们离开三圣寺的时候,我们仿佛已被历史的张力牵引住,脚步沉沉的。但我们毕竟要回到时代的现实,回到灯火辉煌的城市,因为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在我们踏上沿途返回时,突然想到我们曾经失去了很多,有些东西能够捡回来,有些东西永远也捡不回来。我们此次采访顺着路去,又能逆着路回来,如果历史发展的轨迹也能这样,那该多好。
《作家荟》微信号stzx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