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肠梗阻是指肠腔内容物不能顺利通过肠道,以腹痛腹胀、呕吐、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具有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发展迅速等特点。
【病因病理】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寒邪凝滞,热邪郁闭,湿邪中阻,或手术后淤血留滞,燥屎内结或虫团集聚等原因,导致肠道气机痞塞,上下不通,不通则痛。气滞于中,清气不得上升,浊气不得下降,则发生腹胀,肠道痞阻,胃气上逆而作呕吐,甚至吐出粪便,气机闭塞,大肠传导失司而致便秘。腹痛、腹胀、呕吐,便秘等症状为肠梗阻的主要特征,若气滞血淤,淤血阴滞以致血不归经,则可排出血便,若气血淤滞则化热,化火,火毒炽盛,正不胜邪,可出现虚脱等变证。
【辨证论治】
从本病的痛,胀,呕,闭四大特征分析,以闭为主要矛盾,故治疗着重疏通肠道旦便通气畅,则痛、胀、呕三症,自然缓解。因此,当以“攻下通便”为基本法则,同时根据血淤,虫积,气滞,食积的不同,在攻下的基础上进行辨证治疗。
1.淤血凝洁型
症状:腹部胀满,攻撑作痛,或有形可见,阻结在上则呕吐频繁,阻结在下则全腹胀满,便秘,无矢气,舌苔白,脉弦细。本型多见于手术后粘连性肠梗阻。
治法:活血理气通腑。
方药:桃仁承气汤加减。
处方:桃仁、当归各10克,大黄、芒硝各10~15克,厚朴15克,木香15克,甘草6克,赤芍15克。
加减:呕吐加陈皮,半夏各15克,剧痛加玄胡15克,川楝子30克,气胀严重者加莱菔子30克,香附15克。
2.虫积阻滞型
症状:腹胀呕吐,因虫聚或气攻,腹部有肿物浮现触之柔软,腹痛阵作,烦躁不安,或有便秘,或大便带血,舌苔白腻或黄脉弦,本型多见于蛔虫性肠梗阻。
治法:驱蛔消积通腑。
方药:木香槟榔丸加减
处方:木香15克,槟榔30克,苦楝根皮30克,枳实、陈皮各15克,生大黄10~15克。
加减:若为粪便团引起的梗阻,去楝根皮加莱菔子30克,芒硝10克(冲服)。
若见腹痛阵作,腹部触及肿块,大便带血,属肠套叠的,去苦楝根皮加桃仁10克,丹参30克,对幼儿患者全方剂量酌减。
3.腑气闭结型
症状:全腹胀满,腹痛较轻,无攻撑,无矢气或有呕吐,不能饮食,胀甚者胸闷气急,腹部叩之如鼓,常因精神因素诱发或加剧,舌质淡或红。苔薄,脉弦细或弦数。
本型多见于动力性肠梗阻,腹腔炎症,或外伤引起的肠麻痹。
治法:理气开结通腑。
方药:厚朴三物汤加味。
处方:厚朴15~30克,生大黄15克,枳实、香附、木香各15克。加减:偏热见发热尿色深黄,腹部压痛明显,苔黄燥,加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克。
偏寒:见四肢厥冷,腹软喜按,小便清,舌质淡,苔白,加制附子10克,干姜6克。若由外伤引起持续性腹痛,加当归、桃仁、红花冬10克。大便燥结者加芒硝10~15克(冲服)。
4.食积中阻型
症状:多在饱餐之后,活动用力过猛,突然出现剧烈腹痛,呕吐腹胀,便秘,苔厚,脉弦。(本型多见于肠扭转早期或重型肠梗阻)
治法:峻下通腑消积。
方药:大承气汤加味。
处方:生大黄10~15克,芒硝10~15克(含冲服),厚朴15克,枳实15克,菜菔子30克,桃仁10克。
本证患者服药后,大便畅下,腹痛顿失,梗阻即告解除。如服药后,腹痛肠鸣仍无大便可以按照上方煎药500毫升作保留灌肠,以加强攻下作用。如仍无效,而患者形体壮突者,可在手术准备下,减芒硝,加甘遂粉1~2克吞服,如症见腹痛剧烈,四肢厥冷,汗出等寒症象者,可用三物备急丸1~2克吞服。
附:验方:
(1)甘隧通结汤:适用二重型肠梗阻,肠腔积液转多者方药:攻水逐饮,活血化淤。
处方:甘逐粉1至2克(冲服),桃仁10克,赤芍15克,川牛膝15克,厚朴15~30克,生大黄15~24克,木香15克。
(2)复方大承气汤:适用于一般肠梗阻,气胀较重者。
方药:通里攻下,行气活血。
处方:川厚朴30克,莱菔子30克,枳壳15克,桃仁10克,赤芍15克,生大黄15克,芒硝10~15克。
(3)肠粘连缓解汤:适用于轻型肠粘连或部分性肠梗阻。
方药:行气活血通里攻下。
处方:厚朴10~15克,木香15克,乌药10克,莱菔子10~15克,桃仁10克,赤芍15克,芒硝10克(冲服),番泻叶10克。
以上为天津南开医院经验方。
(4)小儿肠套叠早期:从胃管灌入植物油,可配合逆时针方向按摩复位,或在放射线透视下以植物油灌肠复位。
结语:肠梗阻的种类繁多,原因复杂病情变化较快,因此,是否采取中医中药治疗,必须根据梗阻的性质原因及全身情况等而决定。目前大致认为,粘连性肠梗阻,动力性肠梗阻,蛔虫团或粪便团引起的肠梗阻,可作为中医中药治疗的适应症。绞窄性肠梗阻,先天性畸形,或肿瘤所致的肠梗阻,以及病程久患者,一般情况差的单纯性肠梗阻均列为禁忌。早期肠扭转,肠套叠,有绞窄趋势的粘连性肠梗阻等,可以在做好手术准备的条件下进行大剂攻下,并作短时间观察,如无效既转为手术治疗,但是禁忌与适应症是相对的,主要是在严密观察下根据具体病情和发展趋势作岀决定,同时,在中医中药治疗过程中也还必需配合西药治疗,如水和电解质平衡的维持,胃肠减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