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稿》竟然还隐藏了这么多的细节与错误
颜真卿《祭侄稿》你肯定看过,甚至读过、临过,然而,千百年来,这么多人精研过,却仍有很多地方隐藏着。
一,超越王羲之?
千古名帖《祭侄稿》在日本东京展出的时候,引起了重大轰动。一睹真迹需要排队3小时,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也算空前。策展方学术定位极高,展览标题为《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笔》。
颜真卿《祭侄稿》我一直认为是天下第一,原因有三个,第一,凿凿真迹,并且反映了时代、家族与个体的命运;第二,真挚而强烈的情感与笔墨语言高度融合;第三,独立而高超的笔墨语言。这三点、尤其是第一点,号称第一的《兰亭序》略有欠缺。
当然,策展人把展览定义为“超越王羲之”也有运作的一面,但如此明确而有底气,则说明了颜真卿书法的重要性,尤其是真迹在日本东京向世人展现,更是重大的文化事件。
颜真卿东京展海报
二,《祭侄稿》现行释文的重大错误
我重新校订了释文,现行释文中最为重大的错误是“及兹同还”的“兹”,这个字,无论从语义的角度还是从字形的角度去解读,都应该是“并”而不是“兹”。简单论述如下:
兹,草木茂盛、生长的状态,化为“草席”,又化为“这里”以及代词“这”。
并,比较复杂,大约两个意思:
1,并且的并,虚词,一般写作两条腿出来的“并”。
2,合并的并,实词,一般写作“並”、“竝”,不出脚。
“及兹同还”是无法解释的,“及竝同还”则是很容易理解的,根据上下文关系,翻译过来是:你的兄弟泉明再次犯险(请注意,那时候安史之乱还在延宕,常山尚未处在朝廷掌控中)去常山,找到了你的首级,一并回来。
这里,我对“及竝同还”的“同”也有不同意见,我认为释为“得”,更符合语境。因为找到尸首并且回得来,不是一件容易事。而且,字形释为“同”或“得”都有依据。
从字形的角度看,颜真卿是这样写的
这只可能是“竝”也就是现代汉语的“并”,而不可能是“兹”,因为很显然是两个并排的“立”,无论行书还是草书,兹的写法都与此大相径庭。
三,《祭侄稿》被遮挡了哪些字?
很多被遮挡的字,有的可以辨认,有的无法辨认,但我们努力地辨认出其中的一部分,以飧读者。
无法辨认,理论上在官职陈述这一点,不该有笔误。所以这里应该是造句的问题,也有可能这个字写到一半已经发现有问题,用“赠”遮盖。
“闻”,被“标”遮盖
不识,理论上瑚琏是一个双音节专有名词,不该有笔误。
“秉制”(?),涂去,改为“被胁”,最终定稿为“竭诚”。符合实际情况,也符合颜真卿的思考过程。一开始的表述是“按照朝廷的要求”,后来改为“被安禄山胁迫”,最终改为“竭诚”,不仅有前述两层意思,还表达了颜杲卿的忠诚不屈。
擒,涂去。
写了两笔后,被“何”遮盖。
“提”,后被涂抹,改为“携”
无法辨认,被“竝”遮盖。
疑为“嘉辰”,被涂抹,改为“远日”
“为□”,涂去,右边改后又改,最终定为“卜尔”
疑为宅相的“相”
这一溜墨迹,与正文墨色一致,是后面还有字,还是被笔头滚动所污染,不知。
四、尚未全释的目前最完整释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从父”涂去),第十三叔银青光禄(脱“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杨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
惟尔挺生,夙标(闻,涂去)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方凭积善”涂去)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秉制”涂去,改“被胁”再涂去),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恐”涂去),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拥众不救”涂去)。贼臣不(“拥”涂去)救,孤城围逼,父(“擒”涂去)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
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河东近”涂去)。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提”涂去)携尔首榇,及并同(得?)还。(“亦自常山”涂去)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涂去二字不辨,疑为“嘉辰”。后接“为尔”又涂去)卜(再涂一字亦不辨)尔(“尔之”涂去)幽宅(疑为“相”,涂去)。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五,说实在话
也许,把这些字辨认出来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因为如此难辨已经失去了临习的价值,但是,我总想知道当时颜鲁公的思绪是怎样的,于是努力地去探索揣摩。我觉得作为千古第一名帖,这是个基础工作,应该有人做。
我希望古文专家、考释专家、文物鉴定家和书法家们,能把这个问题搞得更清楚,因为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在没有原迹、没有技术手段的条件下,要得出答案真的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