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珍珠港,美国参加二战可能性多大?日本:打不打只是谁先揍谁

如果想要和平,就要准备战争,近代的日本似乎就是这样的所谓"理想"鼓吹者。其先后发动诸多不义战争,给亚洲乃至世界人民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珍珠港事变无疑亦是其罪一。

这场海上袭击,给当时的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以鼓舞,使得其在之后的东亚侵略中一时横行无忌。然而时至今日,无数笃志良人畅想道:倘若没有珍珠港事件,美国是否会参战呢?

这固然是一厢情愿的痴想,但也给我们以新的启思。面对事变,本可忍气吞声韬光养晦的美国为什么会参战呢?日本如果只是南下东南亚,而不去侵扰珍珠港,美国是否会是另一种反应呢?

一、战与和:美日面对危机的选择

珍珠港事变所牵扯的,远远不止于二战,它更像是一个故事的结局。二战之前,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使得资本主义国家空前动荡,社会矛盾更加激化,日美也不例外,遂而两国均寻求各种渠道以解决之。

危机面前,美国社会几近崩溃,所幸在罗斯福新政的刺激下,历经几年国力有所恢复,但国内的经济情况还比较脆弱。不过,得益于其早期较为完善的政体,美国有着先前一百多年的迅猛发展的积累,经济实力已于19世纪末跃居全球前列,故而工业基础雄厚,只是在卷入二战之前,其工业潜力未能充分发挥。

加之,百年来受惠于门罗主义构筑的美洲霸权影响,当时的美国国内,民众对于参合他国事物兴趣低迷,多关注自身利益,国家军事实力也处于平和状态(处于世界第十七,仅海军同英国独霸,与其经济实力严重不符),政府于是奉行孤立主义周旋同盟协约国之间,闷声发战争财。

与美国不同的是,日本在面对这场危机时走上了截然相反的战争道路。这场危机的冲击,使得日本经济萧条,民众生活水平猛降,之后便是大量劳动力充斥军队,军事实力极速扩张,最终军国主义势力上台,并在国际上组建德意日同盟。

而后,日本通过摧枯拉朽之势侵略东亚,获得大量资源、劳动力、市场,使得国内经济获得一定发展。然而,因僵持于中国战场,使得日本经济需求很快又得不到满足,所以日本迫切需要东南亚和南亚的国防经济资源以独霸东亚。

放眼当时,欧洲列强受制于德国,无暇顾及南亚势力范围,于是美国成为直接障碍。

二、珍珠港事变的利益考量

发动珍珠港事变,是日本高层长远考虑,且不得不说一开始取得诸多胜果,那么在这场偷袭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利益考量呢?

首先对于珍珠港奇袭,日本当局有胜利的把握,同时配合建立亚洲国防圈。

日本对珍珠港战争事先进行周密的盘算,在演练、敌我兵力上颇有把握,同时抓住美国珍珠港兵员分散、缺乏统一指挥、装备较差的弱点,自信能在开战初掌握制空权制海权,并一战而胜。之后,也能放手攻占菲律宾、马绍尔群岛等南亚地方,建立一个囊括千岛群岛、南亚、东南亚、中国地区的圆形国防圈,后续利用国防圈进行持久战争,进而图谋世界。

但如果放弃攻打珍珠港,美国在亚洲太平洋的势力距离日本本土相对较近,直接威胁日本本土安全,日本须得抽调兵力防范美军,于“己”不利。

此外,从长远来看,两国之间的军事摩擦不断,终会诉诸武力解决,美国参战乃大势所趋。

日本作为岛国,原料奇缺,急需发展经济与军事力量的各种资源。然而,受困于中国战场,日本国内经济疲态尽现,后劲不足。日美冲突前,日本所需石油主要由美国供应,但随着美国对日本进行全面的经济封锁,触及了日本的经济命脉,令日本高层勃然大怒。

正逢海军统帅山本五十六筹谋奇袭珍珠港,日本为持续获取南亚丰富资源,为取得战争主动权助力经济强劲发展遂发动之。因而,发动珍珠港战争乃是现实所逼,倘若日本屈服于美国,不发动珍珠港奇袭,日本在亚洲的经济利益急剧受损,其与美国的矛盾亦会步步激化。从经济利益与地域政治来看,美国参战太平洋也是在朝暮之间。

日本此时依赖于经济困难下民粹的崛起,工业经济正逐渐完成从半战争状态转向完全的战争状态,即所谓以战养战。与此同时,日本当局深知,此时美国屯兵太平洋呈守势,日美整体工业经济实力差距过大(美国经济实力、国民收入、资源产量皆是日本数倍),一旦与美交锋,后续恐不能敌。现在趁美对日绥靖之机,需效仿德国以迅疾之势发动闪电战,将美国太平洋势力一举击溃,以获得暂时喘息。

此时,倘若不发动奇袭,待美国主动参战,良机失矣。且北进苏联受挫,南下成为最佳选择,又有海陆军对北进和南下争吵不休,矛盾不断,因而南下也可平衡军部势力。但南下终究会触及美国在亚洲的势力圈,两国冲突在所难免,所以即便没有珍珠港事变,两国依旧会有其它的开战起点。

三、美国的“平衡”霸权政策

此时在美国国内,经济危机带来的影响仍然可见,虽然经济发展已趋于缓和,但依旧较为乏力。与此同时,美国本土的军工业资本又极为发达,此时却得不到充分发挥。因而美高层筹谋借助于通过深入参与战争,刺激经济的全面复兴。

此前,美国虽然在战争双方手中小赚军火收益,但国内工业能力未能充分利用。假若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美国后续短期内亦会军事增援驻地以待战况发展。在继承了大英帝国的平衡战略下,面对中英苏等国的弱势,法西斯势力的强威,美国亦会广泛参与同盟国抗战,以起到平衡战争双方之用,维系其大国地位。

在珍珠港事变之前,同盟国与轴心国的战争陷入拉扯,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状态,美国此时参战,考虑到战争双方牺牲巨大,美最终能够以较小的代价获得战后诸多治理话语权,同时或可顺势接收部分殖民国家殖民地。加之,日本不断逼退美国在亚势力范围,美国参战已经拥有了正当理由。

此时,即使日本不发动珍珠港事变,美考虑到及时止损,维护其在亚洲乃至全球影响力,后续必会参战,太平洋战争只是创造了直接借口罢了。

不过,尽管此时的美国深受孤立主义的困窘,民众不愿插足二战,但罗斯福高瞻远瞩,为了通过这场战争扩大美国的国际地位,谋求战后更全面的霸权,破除美洲体系对其的束缚,提高政治影响力,一直等待机遇劝服民众参战。

珍珠港事变的爆发,使得美国国际利益被侵害,终于把美国民众的国家意识打醒。但即使日本没有发动珍珠港事变,美国立足于全球的野心,亦会寻找借口卷入二战中。假使欧洲被纳粹德国主导,亚洲被日本主导,美国的势力无法插足世界。面对来自日本等法西斯国家的威胁,美国深知"唇亡齿寒",必然压制日本的扩张。

笃眸眺望珍珠港的过往,而今仅留下了血泪创痕。战争是残酷的,历史亦不能重来,但设局其中的人事物总能叫人联翩不已,最终发出扼腕的叹息。以和止战,铭记教训,或许才是和平年代的我们应当做的份内之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