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北一位老师的感触
我和祖国一起成长
文/王潘
(网络配图,图文无关)
我出于60年代,上小学和初中都是在本村学校里面上的,那时候,学校的土院墙内,有三排土房子,前两排是土墙茅屋顶,后一排是土墙瓦顶,每间教室里有两个大约一平米的小窗口,窗户上钉的是用实木板做的窗扇子,教室里的黑板就是一块木板,用两根铁钉,当时叫做洋钉,钉在土墙上,写字的时候直晃晃,需要一手按住黑板,一手用力地写字,黑板下方是用土壤垒成的方台,是老师站着讲课的讲台,教室里全是泥桌凳,就是用土壤、麦草和水合成的泥巴,制成一块块方形的泥坯子垒成的课桌,当时使用的试卷都是用油印机印出的试卷,每次考完试以后,我们就成了“花脸郎”,那时候学生使用过的作业本,可是厕所里的抢手货,有时没有法的时候,使用是土疙瘩,哪有现在的卫生纸啊!那时候上晚自习,每天上课前要烧好汽油灯,烧汽灯非常费时间。在学校中间一排办公室后面,有一棵高大的泡桐树,树杈上挂着一个钟,钟下面系着一个长长的绳子,一拽绳子,铃铛就响了,它就是我们全校的指挥号。那个年代,在我心目中的学校是这样的:泥桌子,泥板子,屋里坐着几个泥孩子,洋铁丁,洋油灯,学校没有洋学生。
上高中的时候,我离开了家乡,那是80年代的初期,农村实行的土地承包制,学校的校容校貌也有点变化,我们的教室变成红砖青瓦房,点上了电灯,但是我们的生活十分窘迫,每个星期天下午,都要背上一竹篮子的馍徒步跑到学校,有时候,天上挂满星星才到学校,那时候的馍是白芋煎饼和玉米粉窝窝头,可没有现在的白馒头吃啊!每天把窝窝头装在尼龙丝的网子里,放到食堂的大笼子里面去蒸热,喝的是按月份交玉米面给食堂做成的稀饭,站在稀饭桶上面,稀饭就像一面镜子,可以看见一个个人头影子在稀饭里晃动。
80年代的后期,我走上了讲台,我慢慢地成长起来,学校和祖国一样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到了90年代的时候,教室里都换成整整齐齐崭新的双人课桌凳,上课使用了投影仪,给教育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到了21世纪,学校的变化简直是翻天覆地。学校的青砖瓦房被鉴定为d类危房,全部被拆除了。从此,一幢幢教学楼像雨后的春笋拔地而起,每个学校装上了电脑,电话,实现了远程教育,在网上接受先进的教学思想。特别是2015年以来,为了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灵璧县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学校教育的硬件和软件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改观,一条条水泥路,像蜘蛛网一样,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一个个塑胶操场是那样的美丽与漂亮,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图书室,体育室,电脑室一个个闪亮登场,各种器材和用具,一应俱全,十全十美。那在线课堂,一师上课,多个班级的孩子听课,欣赏着优质课堂,给缺乏教育资源的学校提供了“战场”,孩子们在课堂上和授课老师互动,是那样的幸福和欢畅,全县每个农村小学每个班级都装上了班班通,成为我们师生们最好的”牌场”,轻轻地一触荧幕,荧幕就会展现出不同的模样:要文字有文字,要图片有图片,要视频有视频……给教师的上课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一天比一天棒,真是锦上添花,教师和学生天天向上!更喜人的是全县学校盖上了食堂,实行了学生健康营养餐,给学生家长带来了实惠,正像我的学生在《留守儿童的心声》文章里所写的:爸爸和妈妈,你们在外地不要恐慌,我们在家有新的希望,我们变成了幸福娃,学校变成了温馨的家,国家实施营养餐,中午吃饭全免单,鸡鱼肉蛋全都有,荤素搭配样样全,打饭洗碗有人干,中午休息老师看,生病带我去医院,老师就是爸和妈,装扮我成为祖国的花。
是的,现在的学校正像一首歌里所唱的: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里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我们,每个人的脸上笑开颜。祖国在变,学校也在变,我们的老师和学生笑得更灿烂!在祖国70岁生日的时候,祝福祖国蒸蒸日上,祝福祖国幸福安康富强!让我们在这个伟大时代的校园列车上奔跑吧!去迎接每一天希望的曙光!
王潘,宿州市散文协会会员,一名农村教育工作者,宿州市优秀教师,灵璧县先进教育者,在《小学语文教师》《教育文汇》《拂晓报》《农村孩子报》上发表过文章。灵璧家园网新晋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