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讲人生三畏,有多少人听进去了?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敬”就是尊重,“畏”就是害怕。“畏”和“惧”虽都是害怕的意思,但“畏”与“敬”相近,与“惧”远。

“畏”在外,“惧”在内。“畏”展现的是我们对于外在一些不能控制和了解的事物的一种敬畏状态,“惧”表现的是我们对于自身的一种害怕的心理状态。

孔子说一个君子在面对三种情况时,会产生敬畏情绪。即对待天命的问题上、面对位高德重的大人之时以及面对上古圣贤的言论时。

01 畏天命

谈到天命,容易产生很多误解,很多人首先便感觉这是唬人的,是迷信的说法。天命之于国家,是古代统治阶级用来解释和加强自身统治合法性,维持自身统治的一套愚民政治手段。天命之于个人,是自身对世界和对人事的洞察和认识不够,将那些自己理解不了的异常现象归咎于命运、天命,以此来寻求心理安慰,逃避现实的困难,这是懦弱无能的人的天然借口。

然而天命的真正含义真的是这样吗?

孔子说: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他老人家也讲天命,而且还是到了五十岁时,才说自己真正理解了天命的含义,才知道天命说的到底是什么?

孔子所说之“知天命”,不是听天由命、任其摆布,而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坚持努力不懈奋斗地追求理想,但这种努力得到的结果是什么已经不是我关注的重点了。用时髦的词来说,就是活在当下,不要被过去和未来的虚幻的结果所牵绊影响,真实地活在当下。

所以,“五十而知天命”,是孔子自己在五十岁之后,明白了自身的“仁”和“礼”的理想估计是实现不了了,因为五十岁在春秋时期已经算是高寿了,人生也没多少时间了。故而做事情不再追求一定要有一个好的结果。

五十岁之前,全力以赴的颠沛流离地向各国展示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政治理想能够有所成就。而五十之后,虽然仍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但对个人的政治理想,改造这个社会的愿望已经淡然,结果得失已经不再重要了。

就如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说:“立志用功,如种树然。方其根芽,犹未有干;及其有干,尚未有枝;枝而后叶,叶而后花、实。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悬想何益?但不忘栽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实?”

告诉我们做事立志也应当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枝叶花实在树根基深厚之后,一切都应该顺其自然地长出来,但是这树被别人偷伐了、被雷劈死了等等其它原因造成了他虽有深厚根基,就是不能开花结果,这也不是你能控制的,你也只有接受,但首先你要做好你“栽培灌溉”这件事。

因此,畏天命,畏天命在人事之外,这种天命不是说我们人通过努力或者长久的奋斗就一定会有好结果,它不是我们能够掌握和窥测的,所以我们对待天命这种事物,敬畏即可,患得患失没有意义。

02畏大人

“大人”指的什么人?孔子所称之“大人”,应源于《易经》中的“利见大人”中的“大人”,古人历来认为“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易经》的用语就特别简洁,但是其含义丰富。“大人”就是这样的一个词,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加一横是“天”,去一横是“人”。

“大人”浅显之含义即指身居高位之人,也可指德高望重之人,但“大人”一词,孔子在《周易·乾·文言》时也有过定义,即 “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

畏大人的底层逻辑实际上是“敬”,所以我们常常是“敬畏”并举,大人为什么我们要敬畏呢?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找个地方自由自在的难道不好吗?

原因在于,有所敬畏的人都能够明白,比起有所敬畏,无所敬畏实际上更可怕!

《菜根谭》有言,“大人不可不畏,畏大人则无放逸之心。”所以我们敬畏大人,一是对于身居高位之人,若无敬畏之心,自身行为必然放荡不端,极易给自身带来灾祸,当然这只是及其简单的道理。

更重要的是,通过敬畏大人,敬畏那些德行高尚之人,给自己树立一面标杆,时刻约束自己,使自己也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不断完善自身品行,提升自身修养。

而一旦没有对道德的敬畏之心,对真善美没有追求仰慕之心。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每一个个体,我们都不能想象这将处于何种的境地,最终必将走向毁灭。

所以,畏大人,就是给自己订立一些规矩,树立一些约束。畏大人就是畏心中之道德,我们必须敬畏。

03畏圣人之言

圣人之言,在今天或许还能否管用?时代都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了,几千年前的那些圣人估计都想象不到,那我们还有什么必要来遵循这些圣人之言教呢?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疑惑。但是我们学西方哲学,了解西方的思想史,第一课从来都是苏格拉底、柏拉图等等这些古希腊的先贤的哲学思想。

于我们中国人而言,谈论自己的文化,谁又能绕开孔子、老子、禅宗慧能等等,我们科学技术取得了了不起的成就,但是圣人之言,不是教我们怎么去发展技术。圣人的言教是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的,关于人生的生命成就,关于人性的冶炼砥砺。这种无限的问题是技术无法解决的,我们只有从圣人之言里面去找寻灵感,获取自己的答案。

这也就是智慧与知识的区别,知识可以进行很快的更新,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很多古人没有的知识。但是智慧不一样,我们对人生的智慧不一定比古人圣贤深厚。

对于圣人之言,我们应该真正地仔细审视,应该有一种敬畏的态度去学习领会。还是那句话,你无视圣人之言,你照样过一辈子,但是生命和生命之间,是有一些层次的,我们每个人都应追求更高的生命层次,要解决对生命的反思,对虚无的终极关怀,我们确实需要从古人先贤的思想中去找寻答案。

因此,畏圣人之言,就是敬畏古之圣人,其智慧德行广大深厚,其言论思想永远熠熠生辉,我们总能从其中汲取到营养精神,这需要敬畏。

子曰:“谁能出不由户?”

大意是,一个人从屋子里走出来,谁能不经过门户呢?

道理也是这样,我们要从屋里出来,总是要从门而出的,不可能天天爬窗子进出的。

所以,心存敬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这些言教的实质,就是给自己的心一个约束,约束住了自己的心,也就能约束住自己的行动。这既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智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