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灵璧童趣——赶“牤牛”
赶“牤牛″
文/启明星
早年间,乡村里的男孩子最喜欢玩一种叫作赶"牤牛″的游戏,这个游戏集娱乐健身于一体,给我们这些六七十年代出生,甚至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那段贫瘠的童年岁月带来了无尽的乐趣。至今想来,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依然历历在目。
赶“牤牛″必须在宽阔的场地进行。在农村,大多选择在打麦场等平坦光溜的土质地面上进行。一般有五个孩子参加,每个孩子手中一根洋槐树棍,用来当作赶“牤牛″的"鞭子″。为什么要选择洋槐树棍呢?因为洋槐树木质坚硬结实,不易折断,抽打“牤牛″时的力量很大,普通的树棍极容易被打断,正常情况下,棍的高度略超过胸口,粗度以顺手为宜。用来充当“牤牛″的道具,是一个类似橄榄球的木头疙瘩,中间鼓鼓的,两头较尖,并用铁皮包在外面,长度约为十五公分左右。接下来,就是在打麦场上挖窝,四个窝分布在正方形场地上的每个角的顶点位置,每个窝之间的距离约三米左右,在场地中心再挖一个窝,用作“牤牛″的窝。
游戏开始时,五个孩子以石头、剪刀、布来决定谁是赶“牤牛″的人,一般都是最后一个输的孩子来当赶牛人,一旦确定人选以后,其余四个孩子分别将手中的棍子放在四个边窝里,他们的任务是想尽一切办法阻止赶牛人把“牤牛”赶进中间的窝里。但只允许在自己的窝边向前跨出一步去抽打“牤牛″,否则就属于犯规,会被罚下场。首先,由其中力气最大的孩子将放在场地中间的“牤牛″,用手中的棍狠狠抡上去,一下子就把″牤牛”连滚带爬地打到足足有十米开外,然后,赶“牤牛″的孩子再跑到″牤牛”跟前,用手中的棍驱赶着“牤牛″,向场地中心的窝靠近,进窝就算胜利了。
可是谈何容易啊!还有四大"金刚"在那虎视眈眈地守候着呢!一旦“牤牛″赶到任何一方的附近,那一方就会迅速向前跨出一步,将“牤牛″驱赶出去,如果这时赶“牤牛″的孩子眼疾手快占领了出手一方的窝,那么刚才出手的这个孩子就瞬间变成了赶牛的人。继续用手中的棍驱赶着“牤牛″,同样仍是四大“金刚″严防死守,竭力阻止″牤牛″进窝。
记的有一次,村里有个外号叫“猴子″的男孩身手相当敏捷,他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地杀了过来,眼见就要把“牤牛″赶到窝里了。就在这时,一个占边窝的孩子突然喊道:“猴子快看,你妈来了。”“猴子”平时最怕他妈,听到这话,马上停下了手中的棍子,扭头向身后看去,说时迟,那时快,喊话的孩子迅速出击,一棍子将“牤牛″又赶到了十万八千里以外去了。顿时引起满场围观的大人和孩子一阵哄堂大笑。猴子这才发觉是诈,气得小脸涨得通红,边去追赶"牤牛”,边在嘴里咕哝哝着说:“你耍赖皮,真无赖。″可是没办法,俗话说″兵不厌诈″嘛!谁让你上当呢?
孩子们对赶“牤牛”的游戏玩地非常投入,在奔跑中斗智斗勇,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既有趣味性,又能训练孩子的反应能力。寓教于乐,确实是我们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念念不忘的一个益智游戏。可惜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赶“牤牛″这个游戏却渐行渐远,最终离开了现在孩孑们的世界。
启明星,原名姚红远,安徽省散文家协会会员,宿州散文家协会会员,灵璧家园一级作家。现供职于灵璧供电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