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璧记忆】大辫子
大辫子
文/胡桃夹子
六七十年代,我们淮北农村的大姑娘,都喜欢留一条大辫子(也叫独辫子),这在当年是人们认为最美的发型。
好看的大辫子,也不是随便哪个姑娘就能拥有的。这一要发质好,二还要会打理。当年对“大辫子”的美是这么定义的。一要粗,二要长,三要黑又亮。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生活水平审美情趣的提高,爱美人们的审美观,总是在不停的“前进”和更新中。
后来社会上又流行了这样一首歌谣:大辫子土,二辫子洋,二档毛子是平常,削削头是流氓。
当年,皖北农村女孩子们,从小扎“鸡毛毽子”(头发往头上扎起),或“散把子”(头发往后扎成一束),但是姑娘们到了十几岁,就会学着大姐姐们的样子,扎起了一个独辫子。
当年留大辫子可谓是风行一时。特别是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中的铁梅梳着一个大辫子的形象,更是把这“大辫子”的美学地位提到了一个新高度。所以那时候这“发型”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和认可。
姑娘如有一头又黑又亮的头发,扎个大辫子,甩在腰后面,或搭在胸前,那才是真正的一个纯朴美。当初,人们夸谁家姑娘漂亮,多会说,看那丫头的大辫子,多好看!
记得当初我们街上供销社有一个职工,娶的媳妇就留着一条又黑又粗的大辫子,因为人长得漂亮,又有一条长长的辫子,人们就舍了她的真名,亲切的喊她“大辫子”,每当她从人前走过,都会招来人们羡慕的眼光。久而久之,她的真名字竟然没人喊了。
后来不知道从何时起,姑娘们又喜欢扎两个短辫子。就是把头发分辫成两个辫子,并且要剪短了许多,以辫梢刚搭到两肩为好。短辫子,看上去时尚洋气,一时备受大姑娘小媳妇的追捧,并争先恐后的效仿起来,俗称“二辫子”。这样一来,人们就把曾经备受推崇的“大辫子”看成了落后和老土了。
还有一种发型叫 “二档毛子”。就是把“大辫子”齐耳剪下后的发型。这多是生过孩子的媳妇们留的发型。一是这样好打理,二是劳动时方便。出了嫁的姑娘,生完孩子,就不像做姑娘时,那么注重自己的形象了。更何况天天要侍候孩子,那还有时间去打理自己的头发?所以家庭主妇们多会选择这种简单,梳理起来又省时间的发型。
对美的追求,人们是永远没有停下脚步。当然,爱美的女人们也肯定不会满足这“两三款”发型。也许这“削削头”就是这样产生的。故名思义,“削削头”,就是把头发削得薄一些。这“削削头”比“二档毛”子要薄,又薄得恰到好处。我当年虽然年幼,但对这“削削头”的印象极好,因为削过的头发,看起来更整洁,人也显得更干净俊俏。可这“削削头”的“名声”没“大辫子”,“二辫子”好。因为这种发型颠覆了人们心中“自然美”的标准。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发型戏称是“流氓”头。当然,这也是私下里的品头论足。所以当年敢留“削削头”的多是胆大前卫的女性!
每一个记忆,都是一段历史。这“大辫子”曾经的辉煌早已成为过去, 现在把它记下来,与大家分享,也算是对那逝去岁月的美好追忆和怀念吧!